首页 理论教育当代报纸副刊编排技法:实现新闻性、可读性和服务性

当代报纸副刊编排技法:实现新闻性、可读性和服务性

【摘要】:副刊版面编排虽然灵活多样,但也要遵循一定的编排技法。编辑应明确副刊的编排思想,结合整份报纸的特点、副刊的特点和读者的需求,运用编排技法,实现副刊的新闻性、可读性和服务性。分析每篇稿件的地位、主次、性质、感情色彩及稿件间的相互关系,从中提炼出每期副刊的编排思想。编排思想明确了,就要合理排列组合各种副刊编辑元素,通过一定的编排技法,表达编排思想。为了维持作品的原貌和原有风格,必须采用变栏的编排手法。

副刊版面编排虽然灵活多样,但也要遵循一定的编排技法。编排技法是为编排思想服务的。副刊更加注重版面形式的美观,但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编辑应明确副刊的编排思想,结合整份报纸的特点、副刊的特点和读者的需求,运用编排技法,实现副刊的新闻性、可读性和服务性。

副刊编排思想的确立是建立在认真分析稿件内容的基础上的。分析每篇稿件的地位、主次、性质、感情色彩及稿件间的相互关系,从中提炼出每期副刊的编排思想。编排思想明确了,就要合理排列组合各种副刊编辑元素,通过一定的编排技法,表达编排思想。

副刊编排尤其要注重可读性和欣赏性,即要讲求编排技法,让副刊的版面既美观又方便读者阅读。

一定大小的报纸所提供的表现报纸编排思想的空间叫作版面空间。在版面空间中,一篇或一组稿件的位置、大小,每一篇稿件或一组稿件所呈现的外形,以及版面中各组成部分,如文字、标题、图片之间的距离,都能够表现不同的编辑思想,对读者产生不同的吸引力。现代电脑组版、拼版虽然形式多样、变化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定要遵循编排技法。

现代报纸的篇幅基本上有两种:对开和四开。副刊既可以按整份报纸的自然版序排下来,也可以单独成序,如《羊城晚报》将报纸分成A、B、C、D四个组,副刊属B组,自然版序为B4或B5等。

对副刊来说,不管是按版序,还是版组,副刊都位于整份报纸的末尾。从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来分析,通常他们读到报尾的时候,已经产生了疲劳感,尤其是在现在的报纸有十几版或几十版的情况下,副刊的头版或前几版要比后几版显得更重要。就是说,要在读者刚开始读副刊第一版时就紧紧抓住读者。因此,副刊编辑安排稿件时,一定要利用好副刊的头版和前几版。

对一些自成体系,版数通常又较多的专、副刊来说,读者翻阅时就像是翻开一片新的天地,像翻开一份新的报纸一样。因此编辑专、副刊的头版就像编辑正刊的要闻版一样重要。如何充分利用头版的强势地位,协调好稿件数量和版面容量的矛盾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1.头版刊登内容导读

为了显示副刊的可读性,将头版以后各版的精彩内容的题目或精要刊登在头版上并醒目编排,以起到提示的作用。如《新民晚报》副刊《新民时尚》第313期,就在报头右边报眼位置,各用十几个字,以描述性语言介绍了35版、36版的主要内容。而35版之前的内容主题是《体验舞者》,头版主要以图片说明主题,刊有一段百字短文,简要说明主人公的故事,并在文字后面标注“相关链接见34版”的字样。

2.头版运用大图片

使用图片,可以使读者从对前面正刊的大量文字信息的阅读疲劳中解脱出来,放松一下,换换阅读口味,开始新的视觉享受。但是,如果是小图片,则视觉冲击力相对弱一些,或许由于“不起眼”压根儿就不会引起读者的注意。虽然使用了图片,却没有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因此,许多专刊或副刊头版经常使用醒目的大图片。

还有些专刊或副刊在头版安排的图片多于文字,完全卸下了读者的阅读负担。只有简短的文字叙述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后面的版面。还以《新民晚报》副刊《新民时尚》为例,这个专刊每期头版都会安排许多绚烂多姿的图片,十分“抢眼”。第132期《新民时尚》头版就安排了大小10幅图,主题是《台上台下不一样》——春天来了,夏天就要到了,流行服饰在时装展的T台上和上海街头涌动。其中一张大图占1/4版,通栏竖排在版面左边,其他9幅图不规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视觉冲击。

3.头版运用大标题

就像新闻版运用大标题推出独家新闻或重要新闻一样,专刊、副刊的头版也可以用大标题向读者推介重要篇目。大标题可以运用在头版文章中,也可以用来介绍其他版的文章,因为大标题醒目,所以对读者有一定的“提神作用”。

副刊版面编排活泼,自由度比新闻版大,但每个版依旧隐藏着不同的区序、版位。区序不同,版位不同,表达的强势程度也不同。通常,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决定了在同一版面上上半版比下半版重要,左半版比右半版重要。这是对横排报纸来说。对竖排报纸来说,右半版比左半版重要。综合起来,版面上区序的重要性依次为:左上、右上、左下、右下。

因此,编辑在排版时,重要的稿件排在左上区、右上区,而左下、右下的稿件本来就位于相对弱势的版位,为了增强它们的吸引力,就要为这些稿件做些美化处理:如增大标题字号,使用艺术字体,给正文围以花边,加注栏花等。

不管位于哪一版位、哪一区位的稿件,编辑都应认真对待,细致处理,以保持版面视觉的平衡和整体效果。

无论是对开还是四开报纸,基本栏通常有6栏、7栏、8栏三种分栏制。从阅读心理来分析,分栏过多,报纸的基本栏过窄,阅读时读者视线移动频繁,容易造成视觉疲劳;而分栏太少,基本栏过宽,读者阅读时容易产生窜行的现象,影响了阅读的效率和兴趣,有时还会影响其对文章的理解。因此,一份报纸采用何种分栏制,首先考虑的是是否有利于读者的阅读。

分栏制还要依据报纸的特点和版面编排思想。通常采用8栏制的报纸版面比较活泼,经常刊登一些短小文章。采用6栏制或7栏制的报纸版面则较为庄重,所刊登的文章相对长一些,内容也比较严肃。

在编辑副刊版面时,根据实际情况,往往以基本栏为基础,采取变栏的形式。变栏的稿件的宽度既可以是基本栏的整数倍,也可以是基本栏的非整数倍,即长栏和破栏。变栏可以大大活跃版面,美化版面。此外,变栏作为一种编辑技巧还有更多的功能。

1.当需要突出某一稿件时可以采用变栏

在基本栏主导的版面中,出现一篇变栏的稿件,这篇稿件会显得比其他稿件更醒目、更突出。

2.为保持稿件原貌或表现稿件特点而采用变栏

对图片的编辑,包括摄影照片、绘画、漫画书法等作品的宽度常常不等于基本栏的宽度。为了维持作品的原貌和原有风格,必须采用变栏的编排手法。

对文字稿来说,比如诗歌,不同种类的诗歌的诗行长短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首诗如散文诗,其各个诗行长短也不同。诗行的长短表现了诗的节奏、诗的韵味。如果一定要用基本栏将由长短不同的诗行构成的诗框起来的话,就会束缚诗兴的自由,打乱诗歌的节奏,大大影响读者对诗歌的阅读和品味。

有时,音乐作品也需要变栏编排。副刊上的体裁多种多样,不同体裁的稿件的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编辑要善于“量体裁衣”,根据稿件的特点,适当运用变栏对其进行“包装”,以增强稿件的表现力。

3.为有效利用版面,可以变栏

稿件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这与版面整齐划一的基本栏格局是一对矛盾。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稿件会“规规矩矩”地按照6~8栏的格局排得整整齐齐。通常需要编辑“因版制宜”,基本栏和变栏交叉使用,尽量利用版面,既适合稿件的特点,又不影响读者的阅读,同时还不让版面出现空白,造成浪费,影响美观。

横排报纸的基本栏,除了有一个从左至右的自然栏序外,还有一个以重要程度来划分的栏序。通常情况下,我国报纸左边的栏的强势大于右边的栏。不过,一般我国副刊稿件文题很少排在一栏。因此,栏序的意义不如区序的意义大。

版面空间的大小,是反映稿件重要程度的要素。一篇稿件占据的版面空间越大,带给读者的视觉冲击力越强,就越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副刊版面上字数相对较少的小稿居多,标题也很少采用多行题、长题。这和副刊稿件的文艺性有关。但稿件所占版面空间的大小依然可以反映它的重要程度,如时评。在寸土寸金的副刊版面上,大图给读者视觉上的刺激更强烈,尤其是彩印版面,美丽的图片所占版面空间越大,视觉效果当然越好。

副刊版面要比正刊版面编辑得活泼一些,因此,副刊上的每一篇稿件或每一组稿件在版面上的形状不限于矩形。像多边形、圆形、不规则形状等,根据文字稿、图片的特点和版面空间的整体需求,都会被编辑运用。

对于版面中标题、文字、图片等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距离远近,编排时也有一定的技巧。其距离远近反映了版面各组成部分内容之间的疏密关系,并影响版面整体形式的美感表现。

标题、字符、线条等元素构成版面的一个个基本局部;栏、区等局部又组合成一个整体。一个版面由诸多元素构成,就有了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适合读者的阅读口味和习惯的布局结构,无疑会增强稿件的表现力,有助于读者理解稿件内容,体现副刊的编排风格。(www.chuimin.cn)

题文结构变化多端,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不管标题和文章的结构安排如何变化,都要遵循“画龙点睛”的原则。即:使标题的位置恰到好处,方便读者阅读,既能领会标题与文章的关系,又能迅速从标题转移视线到正文的开头。

盖文题:横标题完全盖住正文。标题居高临下,统领全文。

眉心题:横标题不完全盖住正文,标题的两端各有等宽的正栏文字。题文整齐,题领全文。

串文题:横标题两端或右端有非整栏的文字。文绕标题,题领全文。

上左题:横标题的下方与右侧均排有整栏的文字。题比文重,结构活泼。

右竖题:竖标题在文的右侧。竖题活泼,醒目贯通。

文包题:标题插于文中,或横排,或竖排。标题是核心,地位突出。

对角题:一篇稿件的主题和副题或一组稿件的两个标题(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以对角形式排于文的左上侧和右下侧,或横排,或竖排。标题对角编排,对称和谐,美观大方。

除以上几种常见的题文结构外,依据稿件的需要和版面空间的大小、形状,还可以编排碑式竖题、腰带题、左侧题、上右题、中右题、右竖题等结构。但这些标题不易读,编排时要慎重使用,防止两篇或多篇稿件的文字、内容混淆。

在同一版面中,文字经常需要在不同栏之间转接。栏的转接要注意不能跳栏,更不能逆转,要尽量避免将两条不带标题的文字转入同一栏中。转栏还要注意文意,避免在文章告一段落的地方转栏,以免使读者误以为全文结束。

转栏时不要出现文碰文的现象,如果难以避免,要用符号、线条区别开来。另外,转栏时,下一栏接的地方既不能高于标题也不能低于上一栏转的地方。违反这些规则,都会影响读者阅读。

副刊的文稿一般短小,且现行副刊的版式都是每一版只表现一个主题,如连载版、时评版、漫画版等。因此,转版的情况较少出现,一旦需要转版,除要注意最基本的不能跳转、不能逆转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在转与接的地方都要标注“下转第×版”“上接第×版”的字样;

转到另一版的文字不宜太短,太短不利于寻找;

转到另一版的文字,一般也要写标题。标题的字号可适当比原来小,副题也可省去,只写主题;

转版也需考虑文意。与转栏不同的是,转版应尽可能安排在文章告一段落的地方,这样有利于读者利用阅读中的自然停顿翻页寻找接转的地方。

这里讨论的稿件组合是指在版面布局结构编排中,通过稿件形状、行间距的设计及颜色、线条、字号、底纹的运用,使某一组稿件明显表现出某方面的相似、相近之处,从视觉角度使其在整体版面空间中区别于其他稿件,组成统一的视觉对象。善于利用稿件间的联系,合理组合稿件,也是整合版面空间、引导读者阅读的必要手段。

如《新民晚报》副刊《女性世界》2004年4月13日这一期版面,有几篇稿件是关于女性情感的话题,编者做了同样的处理,使这些稿件很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每一篇稿件前都加注一个红色的小心形符号,然后归纳一个注释,比如,文章《一个眼神记了一辈子》前一个红色的小心形符号,后面写道:“女人关照男人的100个理由”;文章《冷战几年的夫妻听我介绍人一句话》前也有一个红色的小心形符号,后面写着:“生活问题”;《怎样造就幸福的婚姻》这篇文章前,同样的红色小心形符号后面写着“友情参与”四个字。三篇文章分别排在连续的三栏中,文章之间用清新的绿色直线分隔。通过这些简单的编辑手段,三篇文章在形式上统一起来,被读者当作组合起来的一组文章,区别于其他稿件群。

有时候,对于稿件我们不仅不需要组合,反而需要有意将其分立,这种情况在副刊上很常见。副刊本身就是一个百花园,其稿件丰富繁杂,有些稿件在感情色彩和风格方面可能不协调,如时评和笑话,一个严肃一个风趣;喜剧和悲剧,一个喜一个悲等,若组合在一起,会使读者感到不适,影响阅读的情绪,稿件的固有特色和内容的精彩程度也会大打折扣。有些稿件虽然在体裁、感情等方面相同、相近,但内容却容易产生纠葛。

这样的稿件在版面上由于空间的大小、形状等相近相似,编辑设计版面时,尽管没有将其有意组合在一起,但客观上容易误导读者,使其产生错误的联想。因此,编辑这些稿件时,要特意将它们分立。分立的方法有缓冲和隔断两种。缓冲是指排版时把感情色彩为中性或不太强烈的稿件插在感情色彩和风格相矛盾或不协调的稿件之间作为过渡,缓和读者的心情,如在时评和笑话之间插上书评、小知识等。隔断是指利用明显的版面空间、编排手段将内容不协调或容易产生纠葛的报道或文章分开,如用直线、水线等将其隔开,或者用与文章内容无任何联系的图片隔开等。

报纸版面的编排手段,包括字符、图像、线条、色彩等。副刊版面和新闻版面相比,其版面构成要素的运用更具有特殊性,表现出不同于新闻版的特点。

大多数汉字字符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在信息传播中,音、义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变化。而字符的形即它的外部特征则是变化多端的。这种变化可以是大小的变化,也可以是字体的变化。不同字号、字体的字符在版面编排中表达的强势程度和风格色彩也不尽相同。副刊版面中字符的变化尤其丰富。除了变换字号、字体,甚至还可以根据版面、内容的需要变化字符的横、竖、点、撇、捺。单独处理字符的某一部分会使副刊显得更自由、活泼、无拘无束。一个个字符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组合起来,在副刊版面上演绎出美妙的旋律

图像既可以直观地传递信息,又可以美化装饰版面,而且还能营造视觉强势中心。图像在当今的读图时代运用得越来越自如。图像在副刊上的具体种类有摄影图片、绘画、刊头、题花、栏花、题饰等。

与相对严肃的新闻版面比起来,无论大图还是小图,在副刊版面上运用得都更多、更广泛。除了运用摄影图片、绘画要注意欣赏性外,小小的刊头、题花、栏花、也都是编辑精心制作的,这些图案虽小,作用却不可小觑。首先,它们可以起到美化装饰版面的作用。为了给一个专栏或一篇文章设计一个栏花或题花,编辑甚至会约请专门的图案设计人员来制作。这一个小图案,其大小、花形也是根据栏目的特色或文章的内容来设计的,绝不是随心所欲地拼凑。另外,副刊上短小文章较多,在通版的文字块中点缀上精致的图案,也会为版面增色不少。

其次,它们可以起到分隔的作用。文章与文章之间增加一个图案,还可以既将两篇不同的文章区分开来,也可以缓和一下阅读的压力,调适一下阅读情绪。

再次,图案也有提示的作用。题花置于题目之前或文章开头,提示读者新的一篇文章开始了,将一个图案置于文末可以提示读者文章结束了。除此以外,专为某个专栏设计的固定的栏花还会使读者“见图识文”,一见到这个栏花就像见到熟悉的老朋友一样,期待阅读自己喜爱的定期阅读的专栏。

有些图案还起着延续文意、表达感情的作用。在文章末尾、读者意犹未尽之处插一个或抽象、或具体、或含蓄、或直白的图案,都可以填补读者的想象空间。

此外,小图的“填空”作用也不能忽视。副刊版面上作品体裁、内容杂色纷呈,排版时经常出现不规则的稿件,版面上免不了留有少许空白。在文字块的“犄角旮旯”之间不能再填塞其他作品,也不能空着,那样破坏整体的和谐,但填置一个小花,会弥补这一不足。

副刊版面上的线条运用要根据各自的风格特色。清新内敛的副刊版面运用正线、双正线较多,如《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个性张扬的副刊版面运用反线、双反线较多,如《北京晚报》副刊《超薄阅读》;活泼时尚的副刊版面运用花边较多,花边则更加随意,没有一定之规。

线条在副刊上的作用最多地是区分与结合。在稿件与稿件之间加线条,能使稿件更清楚地区分开来,方便读者阅读;或者给几篇稿件围边、勾线,以使被围起来的稿件之间的关系显得更紧密,同时也能与其他的稿件区分。

线条的美化作用在副刊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除了运用各种水线、花边外,直线、曲线也可以在副刊版面上幻化成各种形状的线条。比如给长篇连载的小说饰以花边,将花边做成活页纸形式或掀开一角的书页形式等,这样线条在版面上也似有了生命。

当然在副刊版面中,线条也具有形成版面强势的作用。某篇文章或专栏文章加线条装饰,其地位会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