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巴乡物语-青铜制造的奇特之美!

巴乡物语-青铜制造的奇特之美!

【摘要】:总的来说,巴人的青铜器有着造型奇特、小巧朴实、喜用图腾或符号等特点。在巴人的青铜器中,有两个比较典型的器物,一个是柳叶剑,另一个则是虎钮于。目前,在巴文化区虽未发现大型青铜武器作坊,但在多处战国遗址中出土有制作武器的石范。

在巴国,青铜工艺是一门带有强烈民族和地方色彩的手工业,其产品如剑、钺、矛、戚、戈、(chún)于等的铸造质量及装饰技法都相当精良。

从商代中晚期起,巴渝地区即次第进入了青铜时代春秋战国,更是巴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青铜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鼎盛时期,表现为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制作水平日臻成熟,器物特征鲜明突出。

考古发现上来看,巴人制作的青铜器门类相当齐全,礼器有盘、鼎、豆、盆等,兵器有剑、钺、戈、矛等,乐器于、钲、钟等,生活器具有釜、甑(zèng)、鍪(móu)、壶、盂……这些青铜器,无论是在器形、纹饰还是制作方法上,均与周边地区同时期的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总的来说,巴人的青铜器有着造型奇特、小巧朴实、喜用图腾或符号等特点。

在巴人的青铜器中,有两个比较典型的器物,一个是柳叶剑,另一个则是虎钮于。

另:

采铜铸器,作为巴国重要的手工业门类之一,其制品无论是从质量(能否正确地掌握青铜中的合金比例),还是从工艺上来看,都不比中原逊色。错金银和镶嵌工艺也都得到了普遍应用。比如在小田溪1号墓出土的一架14枚铜编钟以及3号墓出土的一把铜壶,精雕细镂,浑然成体,展现了工匠高超的制作技巧。

《周礼·考工记》中六剂青铜配料比例表

青铜器不同配料下熔点变化比较表

小田溪铜剑、铜矛与《周礼·考工记》中青铜配料对比表(www.chuimin.cn)

斑纹巴式铜剑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12号墓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该剑上的斑纹又称虎斑纹,通常为均匀的斑点或条带纹,是巴人青铜剑上的一种常见纹饰,由一种特殊的锻造工艺制作而成。与普通青铜剑相比,斑纹青铜剑的制作需要更严格的材料配比和更复杂的工艺技术,成品也具有更好的韧性和更高的强度。

石剑范
来源:万州麻柳沱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范即铸范,就是铸造用的模具。范有黏土的,也有石质的。我国的铸造起于石范。
青铜器块范铸造法又称复合范法,就是先以黏土制作出所要铸造的器物的模型,然后将湿软的黏土敷在模型上,待其成型后再切割成数块为范。而器物上的纹饰或文字,则根据需要,有的雕刻在模型上,有的雕刻在块范上……我国从最早的青铜文化开始(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时期),直到商周时形体巨大、纹饰繁复、造型别致的青铜器(其中当然也包括巴人的),基本上都是采用的这种工艺方法。

石戈范
来源:云阳旧县坪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巴国的军械品类不多,却形制多样,很多还铸有巴人符号。目前,在巴文化区虽未发现大型青铜武器作坊,但在多处战国遗址中出土有制作武器的石范。这些模具绝大多数以当地常见的红砂石制成。
《论衡》:“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范为形,故作之也……”

石钺范
来源:云阳高阳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石镞范
来源:云阳旧县坪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石镞范
来源:丰都石地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石镞范
来源:征集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石环范
来源:云阳旧县坪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