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牝马德厚,无疆行地-伟大母亲

牝马德厚,无疆行地-伟大母亲

【摘要】:大地如雌马,既柔顺,又在无疆的旷野奔驰不停。中国古代有很多女性,虽然生活在阳尊阴卑的礼束之下,但这并没有妨碍她们成为行地无疆的厚德之马,成为伟大的母亲。叔梁纥当时已六十六岁,因其年龄过大,二人的结合被称为不合礼仪的“野合”。孟皮之母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已被施氏虐待而死,三岁便失去父亲的孔子,与母亲颜徵在就更为施氏所不容。孟子的母亲堪称母仪。

中国有句古话叫“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家庭男女分工来源于天地阴阳观念。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天地阴阳相合生成万物,男为阳,女为阴,男女相合使人类代代相传。《易经》六十四卦中第三十七卦《家人》,专讲治家之道,认为男主外、女主内方为正,合乎天地大义。

这种思想在当今会受到很多质疑和批评,特别是遭到“铁娘子”们的不屑。她们会很不以为然地看着一个男人说:“凭什么你们能出去创业、在外打拼,就一定要让女人成天窝在家里,一日做三餐,洗锅又洗碗?变成个带小孩、做家务的黄脸婆!”这样的批评无疑会使儒家家庭教育受到影响,以至整个儒家教育在现代社会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儒家教育该怎么办呢?

小专题 12

文化广场

——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五四运动时传到中国。

女权主义从译文理解,是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西方,最初是指追求男女平等,首先是争取选举权。20世纪20至30年代,西方国家的妇女,基本上都争取到平等的政治权利,但在社会生活与人们的观念中,仍与男子不平等。女权主义者开始认识到,这其中有性别关系、性别权力的问题,于是女权运动开始深入分析男女为何不平等,强调性别分析,更容易为人接受的“女性主义”概念出现了。女性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旨在反对包括性别歧视在内的一切不平等。

其实,我们误解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真精神。它并不是对女性的一种歧视或贬低,而是在强调家庭关系中男女作为夫妇、父母的角色所起的不同作用。“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讲的是家庭内的男女关系、夫妇关系,“男主外,女主内”的真精神体现在家庭中,“女主内”体现出的正是母亲的伟大与德厚无疆。若是家庭都没了,又何来家庭教育呢?

小专题 13

经典补给站

——《周易·坤·彖》

《坤》卦《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

译文:万物依赖大地而生长,生生万物之首功与天同齐却又顺从承载着天,这样的德性至大无边!大地厚实,承载万物;德性长久,永无停息;包容博厚,显赫盛大。大地如雌马,既柔顺,又在无疆的旷野奔驰不停。君子之行,坤德柔顺,和谐守正,此乃君子之行。若抢先则过于阳刚而失正,为谦处后方能长久。

梁凤仪,香港著名财经作家、企业家,自称有家庭主妇、商人和作家三重身份。她曾明言“我不愿意男女之间平等”,而在家庭关系中,梁凤仪则说:“在家庭婚姻生活上,男女一定要平等,女人经济不仅要独立,更要从精神上不依赖丈夫,这样的婚姻才幸福长久。”

作为丈夫应当外出渔猎农耕,这是因为男子力气大!尽管有花木兰、孙二娘那样的巾帼不让须眉者,毕竟屈指可数。作为妻子打理家务、照顾孩子,因为从怀孕到哺乳,除了妈妈没人能代替!这就是古代农业社会最基本的“男主外,女主内”。

今天有人会借助现代发达的医学技术和营养学技术解决生育、哺乳问题,甚至代孕,但这无法做到儒家家庭教育的第一步——“蒙以养正”,其观念与儒家文化的伦理观也是有出处的。

小专题 14

文化广场

——丁克一族

丁克,英文Double Income No Kids四个单词首字母组合成“DINK”。丁克即“DINK”的谐音,直译为“双收入而没有孩子”。丁克一族,即双职业或收入,能生但选择不生育,并且主观上认可自己是丁克的夫妇或家庭。

丁克族常见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城市,夫妻双方的文化程度较高,收入水平较高,且热衷旅游。丁克家庭的产生,主要有生理、心理及社会生活压力、自我价值实现、夫妻感情、个人喜恶等方面原因,其中的利弊会随着夫妻双方的年龄、境遇变化而有明显不同,是当代社会变迁在家庭的缩影。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丁克族的观念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观发生着冲突。

《乾》卦象征天,为纯阳之卦,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语;《坤》卦象征地,为纯阴之卦,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话。《乾》卦被喻为龙,龙飞于天,无象无形;《坤》卦被喻为马,马奔行在地,无穷无尽。天地阴阳相合,运转不息,“然后万物生焉”,人的生命传续也是如此。

“男主外,女主内”的真精神,说到底就是阴阳相合,不是彼此相分。“男主外,女主内”是夫妇之道,治家之道,是家庭教育的前提,而不是什么性别歧视。

中国古代有很多女性,虽然生活在阳尊阴卑的礼束之下,但这并没有妨碍她们成为行地无疆的厚德之马,成为伟大的母亲。

孔子生母颜徵在,年未满二十就嫁给叔梁纥为妾。叔梁纥当时已六十六岁,因其年龄过大,二人的结合被称为不合礼仪的“野合”。叔梁纥的妻子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另有一妾也只生了个跛脚儿子孟皮。古人立子为嗣,孔子的出生必然遭到心术不正的施氏嫉妒。孟皮之母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已被施氏虐待而死,三岁便失去父亲的孔子,与母亲颜徵在就更为施氏所不容。于是,颜徵在不得不带着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www.chuimin.cn)

孔子出生在没落的贵族家庭,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母子俩虽然过着孤儿寡母的生活,诸多艰难,但颜氏仍然坚强地面对现实,对未来充满希望。她从未放弃对儿子的教养,要求孔子努力学习各种礼仪文献和知识技能,以便将来能重返贵族行列。

孔子幼时玩摆家家的游戏,都是与礼仪有关的“陈俎豆,设礼容”。他用泥土捏成祭器式的小炉,插上草棒,放好以后练习磕头、揖让等礼仪。孔子不仅懂礼乐,而且擅长射箭、骑乘,这与母亲对他从小就进行严格、认真的教育指引是分不开的。

孟子的母亲堪称母仪。孟子幼时丧父,母亲很重视对他的教育。不仅在孟子幼年时择邻三迁,给他找个适合成长的良好环境,而且在孟子无心学习时,割断正在纺织的布来说明孟子废学的错误。即使在孟子娶妻后,孟母仍对他教诲有加。

有一天,孟子刚进卧室,看见妻子在室内裸露着上身。孟子很不高兴地走了,不踏进卧室半步。孟妻觉得很委屈,便对婆婆说:“我听说夫妇在卧室私处时,彼此不必太过遵守那些日常礼节。今天我在卧室脱换衣服,他看见了很不高兴,这不是把我当外人看吗?按照规矩,女子是不能寄宿于外人家的。婆婆,我还是回娘家去吧。”说完就起身要走。

孟母马上把儿子叫来询问缘由。一听孟子说其妻无礼,孟母教训道:“将入门,问孰存,是对人的尊敬;将上堂,声必扬,是对人的警戒、提醒;将入户,视必下,是怕看到别人的羞丑之事而令其尴尬。”“这些都是最起码的礼节,你自己还没做到,反而说别人无礼,太过分了吧!”孟子听后,连连自责,并向母亲和妻子道歉,请求妻子不要离开。孟子是位大圣人,而他的母亲也无愧“圣母”之称。

不受其子所送腌鱼,反而回书责备、警戒的陶侃之母;因家贫买不起纸笔,以荻草秆在地上画荻教子的欧阳修之母;为激励其子抗金,刺“精忠报国”四字于儿背上的岳飞之母;……教子有方的母亲数不胜数,她们作为妻子,都是在家主内的典范,这却从未妨碍她们人生的独立,母仪千古。

小专题 15

经典补给站

——《礼记》《列女传》

《礼记》即“五经”中的《礼》,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后,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礼记·曲礼》曰:“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

《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记载了上古至西汉约一百位具有通才卓识、奇节异行的女子,也被看作一部妇女史,共七卷,为西汉经学家刘向所作。另一部是明代万历年间,安徽歙县人汪道昆在刘向《列女传》基础上编写的明版《列女传》,共十六卷。《列女传·母仪传》曰:“将入门,问孰存。”

即使到了近代,我国仍有很多厚德载物的典范,在她们的生命中闪现着“牝马”的光彩。

蔡和森的母亲葛健豪,十六岁便嫁到蔡家。当时蔡家家境已每况愈下,她便将最心爱的小儿子蔡和森送去当学徒,以求将来养家糊口。世人常言“徒弟,徒弟,三年奴隶”,蔡和森三年之后便愤然苦读。蔡母暗喜,便偷偷典当了自己的一些嫁妆作为蔡和森去省里求学的资助,以冀他能实现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的宏愿。

蔡母是敢于向封建势力挑战的独立女性,她把身边的儿女子孙组成了一个新型家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当时蔡父迫于生计,要把刚满十三岁的蔡畅卖去做童养媳,蔡母便瞒着蔡父变卖了仅存的嫁妆,带着长女蔡庆熙、三女蔡畅以及不到三岁的外孙女刘昂,辗转到长沙。蔡母不顾年老体弱、经济拮据,毅然投考长沙的“湖南女子教员养成所”。校长因蔡母年高而拒收,蔡母便愤然上状书到县衙门,令县官深为叹服,批道“求学之志可嘉”。结果,祖孙三代成了同学,一时传为佳话。

蔡母常听儿子与毛泽东等有志青年一起讨论,衷心赞许他们改造世界的坚强决心。甚至在五十四岁时,蔡母仍与儿女一起赴法勤工俭学,当时旅费尚无着落,蔡母便亲自到民族资本家聂云台那里,大谈勤工俭学对实业救国的意义,得到聂云台八百元光洋的借赠,作为这批勤工俭学成员的旅费。1919年12月25日,蔡母一家人同去法国勤工俭学,在当时又成为一大新闻。蔡母在法国学习法语,不顾自己年龄大、裹小脚等不便,和同学一起练操,还以自己擅长刺绣来赚钱供家人开支、帮助部分贫困的勤工俭学学生。

为了能让蔡畅从法国到莫斯科学习,蔡母抱着蔡畅刚满八个月的女儿李特回国了。回国后,蔡母便在长沙创办了一所“平民女子职业学校”,主要招收贫苦女子,培养她们自食其力、独立生活的本领。蔡母不仅倾心于教育事业,也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奔波于长沙各阶层,苦心为学校筹募捐款。

蔡和森因革命牺牲之后,周恩来曾派专人到双峰县接蔡母,蔡母却认为自己年事已高,出来会给革命事业增加负担,于是留在乡下过着艰苦的生活,直至去世。

从蔡母的经历来看,她似乎没有完全恪守古代社会“女主内”的妇道,但是她作为一位伟大的母亲却无可非议。她像一匹德厚的“牝马”,承载着教养子女、维系家庭的重任,永不停息地奔驰,始终发扬着阴阳相合而生万物的精神。班昭认为女子当以弱为美,而其续修《汉书》何尝不是一种自强呢?又有谁敢说蔡母是个不守妇道的女人呢?

没有父母就无所谓家庭教育。无论“自强不息”还是“厚德载物”,夫妻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前提,家庭也能更好地实现男女生命价值。梁凤仪说“女人知道自己的生命的主人是谁,这一点很重要”,这对男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男主内,女主外”既不是依赖也不是歧视,把握阴阳相合生万物的精神吧,不要固执地反对或死守,否则也成“宅女”“宅男”了。

小专题 16

文化广场

——当代网络语言一览

“宅女”“宅男”的称呼源于网络,指不愿意与外人交流,待在家里,对亲戚朋友的感情不是特别强烈,交际圈子小的现代社会男女群体。

网络语言是伴随网络发展而新兴的一种语言形式,简洁生动,独特多样。其借助计算机及相关软件为工具,与全球化进程密切联系,并受本国语言文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