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年这天,人们宰鸡、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迭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里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2023-11-05
过去桂林乡村盛行跳神。乡民或在农历十月二十一日举行“还大愿”时,或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时都要跳神,“还大愿”民俗活动和庆中秋民俗活动,为桂林傩舞提供了孕育和发展的舞台。这些民俗活动围绕着“跳神”而展开、而呼应,将神与大自然搏斗、与鬼邪搏斗的气概立体地展现出来。所以,一到活动期间,乡民们喜欢看跳神,参与民俗活动,并在活动中接受桂林傩舞的艺术感染,对傩舞怀有深厚的感情。
“还大愿”活动是桂林乡间三年一度的祈福祓邪、祈子求吉的风俗活动。过去时至农历十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桂林乡村“还大愿”都有跳神的,所以每年十月乡乡均能听见鼓声箫声。
还大愿活动期间,村里村外热闹非常。村子专门有几亩公田,其收获为“还大愿”跳神活动所专用,如聚餐和支付跳神“鬼师”的报酬等。跳神前两天,“鬼师”要摘柚子叶、竹叶烧水沐浴。到案桌敬香的人,也要用柚子叶水洗手解秽。前来看跳神的人们还要打醋坛,以驱邪去祟,充满原始神秘的宗教气氛。跳神的“鬼师”一般都是普通农民。在3天3夜的跳神活动中,要把36神、72相一一跳遍,才能了却心愿。36神的内容,熔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一炉,将开天盘古王、广福王、鲁班等神的业绩,通过舞蹈和贺神歌表现出来。动作和歌词源于生活,非常写实。如贺盘古王歌唱道:
一神去了一神当,先王盘古出岭来。
天皇地皇人皇降,三皇五帝定太阳。
但唱打开天地日,又无日月暗昏昏。
先王头发化草木,连心十指化石山。
将那两眼化日月,日照山河夜太平。
两耳将来化卦子,鼻孔将来定阴阳。
一口牙齿化星头,骨肉将来化泥尘。(www.chuimin.cn)
大肠化为五湖海,小肠化为五岭脉。
盘王一身都化尽,一身化尽留英名。
酬你台上来奉请,先王盘古降来临。
整首贺神歌叙述了盘古王的业绩,把盘古王献身天地的精神刻划得淋漓尽致。唱贺神歌时,场上一个领,众人和,虔诚而又热烈。这些神都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在用歌舞表示对神崇拜的同时,也在歌颂劳动人民自己。男子汉说过这些神是真正的男人,他们有能耐,能开山创天地,能巧夺天工成为历代师表,他们的精神能鼓舞我们战胜困难。女人们则喜欢看《纺织娘》,她们说纺织娘那捏针捻线的姿势活脱脱一个巧媳妇模样。
看“跳神”的日子里,村上凡在这三年中生下了男孩子的人家,都要挑上甜酒到观看场所,送给大家喝,让众人分享他们添丁的喜悦。孩子们则在空坪上做游戏,手拉手儿边唱边舞:“卖龙卖龙车车,还龙还龙愿愿,买个猪头还大愿,大愿不吃猪头肉,买个狗仔来看屋。”童稚之声活跃了“跳神”的气氛,也使大人们从中寻回了自己童年的记忆。
庆中秋民俗活动主要是祭祀武则天,以表达村民庆中秋庆丰收的喜悦心情。农历八月十五一到,人们便从祖屋请出武则天的座像,然后抬着座像在村子周游,每到一户,都唱《唐朝国母帝娘》,歌唱罢,户主往座像供香,待每户拜过后,便把座像放回祖屋。跳神,先跳“功曹”点兵,后跳“开山”请客,此时正值晚餐时分,村子庆贺丰收,到处摆桌子请吃晚饭。跳“令公”时,动作有犁田撒麦、撒谷播种、打猎游山、校场比武、鼓楼下棋,捕鱼打鸟等,凡农家汉子生产、生活中的动作几乎都有。庆中秋会的跳神舞,颇多女子舞蹈,这或许与祭祀女神为主要内容有关。其中有《卫皇圣母》(也称《十月怀胎》)、《孟姜女》、《白马三姑》、《龙母》等。《卫皇圣母》叙述了母亲十月怀胎的过程,喜悦与痛苦交织,教育人们要孝敬父母。《孟姜女》叙述了孟姜女万里送寒衣,哭倒长城的故事。《白马三姑》则描写了一个偷学武艺的姑娘,歌颂她“行侠仗义降强梁”的无畏精神。
举行庆中秋会民俗活动的村民,多来自山西。他们来此地后,以烧窑为主,其窑颇负盛名。他们自制傩舞乐器,其中有一种名为“腰鼓”的陶罐便出自他们之手。那“腰鼓”陶罐的制造史,至今已有200余年,敲打起来声音洪亮,颇具特色。桂林跳神是面具舞。面具是跳神老艺
人的珍爱之物。面具制作极讲究突出形象性,雕工精细,不仅雕出了面肌、五宫,还雕以各种头饰。头饰或冠、或巾、或须、或髻。还要根据各神的性格,绘上不同的色彩,或一神几相,用几种面具深化人物的性格。雕刻手法部极为夸张,让人过目难忘。老艺人所制面具之刀斩斧凿的界位、清爽明晰的线条、色彩鲜明的层次、刀锋犀利的勾勒,极富民间艺术的特征,使面具图案既严谨又生动,表现出很高的艺术造诣。早在宋代,桂林面具就蜚声域外,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曰:“政和中,大傩,下桂府进面具……乃以八百枚为一副,老少妍陋,无一相似者,乃大惊。”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言之:“戏面,桂林人以木刻人面,穷极工巧,一枚或值万钱。”桂林民间现仍存有不少跳神面具,其工之巧,确实令人为之赞叹。
桂林傩舞有悠久的历史,宋代在桂林任通判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就描写了当时的傩队情形:“桂林傩队,自承平时名闻京师,曰:静江诸军傩,而所在坊巷村落,又自有百姓傩,严身之具甚饰,进退言语,咸有可观。视中州装,队仗似优也。”明朝文人曹学佺也曾有“箫鼓沸中秋”的描写,可见当时中秋桂林傩舞的风气之盛。近年来,这一乡间艺术之花,经文艺工作者去芜存菁,搬上了舞台,更焕发出了奇异的风采。
有关八桂山寨的民俗与旅游(上)的文章
过小年这天,人们宰鸡、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迭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里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2023-11-05
“桂海”取自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中的“桂海”二字,实指桂林。它原称龙隐岩,也叫布袋岩,因岩壁、岩顶石刻密布,被人冠以“桂海碑林”之美名。传说龙隐岩过去曾是老龙隐居的地方,或许是沾了老龙的“灵气”吧,“桂海碑林”这个名字一经叫起,便如腾飞的老龙,名扬四海了。碑林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碑刻所展现的书法艺术。桂海碑林的龙隐岩龙隐洞摩崖石刻,为广西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3-11-05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游漓江,人在江中游,如在画中行;游漓江,使你驰骋想像力,作一次快乐人生之旅。船很快行入第二景区,这是漓江风光妙景处。有了这一历程,假若你夸口看尽了漓江画廊,那就错了。看漓江,晴天雨天大不同。漓江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它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神奇宝藏,是一条连起中外人民友谊的纽带。......
2023-11-05
船到阳朔;也便到了“碧莲玉笋世界”。到了阳朔,眼光随意捕捉的都是独异风景,就像请人刘名誉在诗中所云:桂林山水世争奇,阳朔奇峰另一家,我坐扁舟随意看,果然千朵绿莲花。风景道穿珠串玉般地荟萃了阳朔一带的佳景名胜、书法奇珍。有了这片田园风光孕育了榕荫古渡的勃勃生机。这一帝的风光位于高田乡境内,河水清幽、峰回路转,是阳朔风光的组成部分。阳朔风光“青山绿水、团栾映带、烟霏不钦、空翠扑人。”......
2023-11-05
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古称邕州。如今的南宁,可谓“半城绿树半城楼”,享有“花园城市”的盛誉。这些乔木的果实与菠萝、香蕉、荔枝、龙眼等南国佳果,给南宁带来了旁馨的四季。名贵的金茶花,首次在邕宁县坛洛乡发现后,而今也在南宁扎根,并开出了金黄色的花朵。朱槿花遍植于街道两旁,公园花圃,把南宁市容装点的分外妖娆。如果说南宁的路都是一条条绿色的走廊,那么,南宁的园中之园便构成了花园城市的另一个格局。......
2023-11-05
大年初一清晨,接财神的爆竹唤醒了黎明。这一绝技于无声处摄人心魄,赢得了满场掌声。狮子拜年是桂林人喜爱的传统项目,因此每到春节前夕,狮子队都将狮子装扮一新,苦练狮子舞的传统套路。耍狮的大头和尚、大头娃娃一步三扭,逗狮的猴子猴劲十足,狮子队的锣鼓声,给桂林增添了喜气,带来融融春意。不知不觉到了元宵节,这正月十五之夜,桂林城虽没有火树银花的盛景,却是万家灯火。昔日桂林的元宵节,从正月十三起就有龙灯出游。......
2023-11-05
玲玫奇幻的芦笛岩溶岩洞,被誉为“大自然的艺术之宫”。芦笛岩过去叫野猫岩。因为洞口附近生长着一种可作笛子的芦获草,人们就把洞名改为芦笛岩。芦笛岩岩洞,虽只有550余米的游程,但30余个景点较为集中,处处给人以空灵、神秘的感觉。历史上芦笛岩从来就是一个令游人神往之所。传说中的芦获草已随岁月而去.而芦笛岩中的石乳,仍将一往情深地恋着岩洞穿越世纪。负有盛名的芦笛岩将来肯定会变得更加美妙神奇。......
2023-11-05
桂林人的清明节习俗因桂林山水的商旋风光而显出自己的特色,既体现了节日的社会民俗性格,也体现了文娱、体育的民俗特点。每逢清明节前后,通向尧山路上的人络绎不绝。清明节前三天和后三天,为上坟的日子,此时动坟“百无禁忌”。如今时过境迁,乌米饭虽为现代食品所代替,但清明祭祖的风俗却代代相传,从未间断过。清明时节,草木繁茂,尧山杜鹃鲜红似火,令人赏心悦目。......
2023-11-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