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职前培养模式构想大揭秘

职前培养模式构想大揭秘

【摘要】:所以,为提高职前培养质量,在招收高中毕业生的同时,可招收一定比例的在职小学教师。在每一学期中,可安排师范生去小学进行一些专题调查、访问、座谈等等,或结合小学的课题,直接参与研究。

1、招生方式。生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培养模式实施的效果,影响培养出来的小学师资的质量。培养专科、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若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将可能带来不良后果,因为高中毕业生中大部分好的学生可能选择其他大学,我们不太容易招收到好学生,而现在的五年一贯制专科则招收的学生大都是中考中上游的学生。此外,高中毕业生在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方面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读小学教育专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高中毕业生尚没有教学经验,大学专、本科的学习虽然有利于他们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实践上不如在职进修的教师,在职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他们的进修有利于他们有的放矢,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教学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所以,为提高职前培养质量,在招收高中毕业生的同时,可招收一定比例的在职小学教师。时下小学生入学高峰已过,各个学校存在着小学生生源减少的现象,客观上有可能抽出一部分教师来读专科、本科课程。可以将两者混合编班,这样有小学教育工作经验的同学可以带动整个班级,两类学生互相弥补自己的不足,共同进步。

2、课程结构。根据高素质的小学教师的目标体系的要求,师范院校培养大专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的课程结构可分为5大类,5类课程的比例大致为:2∶4∶2∶1∶1。

(1)基础教育课程:指实施一般文化陶冶,并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作为学习专门课程和专业教育之准备的课程。此类课程包括政治、社会科学类课程和普通文化类课程。如: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大学语文、计算机、社会科学新学科选论、自然科学发展概况等。

(2)专业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它包括:A、教育基础科目,如小学教育原理、教育哲学、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辅导原理与技术,课程与教育研究法等;B、各科教材教法科目,如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等各科教学法。(www.chuimin.cn)

(3)专门教育课程:指按学科知识领域分学科开设、限定学生选修基础学科或艺术学科中的某一学科,如:语、数、外、音、体、美等,即给学生提供1至3门特别感兴趣的学科,辅导他们加深研习,以使他们具备1至3门学科的专长,在职时人能领导同行作教学研究。

(4)选修教育课程:指的是由学生按照自己志趣和需要自己选修的课程,以扩大知识视野,增强动手能力,发挥个性特长为主,每学期可任选1至2门。

(5)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让学生尽早地、尽多地与小学教育第一线接触,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分析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如:教育实习不宜于集中安排,并且如果只安排在培养的后期阶段是不利于学生掌握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的。教育见、实习应提早、且分散地安排。在每一学期中,可安排师范生去小学进行一些专题调查、访问、座谈等等,或结合小学的课题,直接参与研究。这样有利于使攻读本、专科的初等教育专业的师范生知晓哪些方面的问题是他们今后应着重学习和研究的,这样非常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又如:还应增加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小学教育实践与研究”,提出小学教育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让师范生去研究和交流自己处理这些问题的具体办法;也可以请有经验的小学教师向师范生传授自己的策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