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同功能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分级在功能用地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功能用地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确定参与功能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影响因素,建立不同功能用地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类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产生的临界条件,确定不同地质环境功能区的人类活动强度-地质环境承载力。......
2023-11-03
城镇地质环境影响性评价是在城镇地质环境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和标准,选用合适的数学方法,对每个城镇功能区人类活动已造成的(或者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做出定量评判和划分,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地质环境影响性评价的流程基本如下。
(1)根据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特性的分析,识别主要地质环境影响及其制约因素。
(2)根据主要地质环境影响因素,确定评价范围及评价重点,确立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目标。在此基础上,按人类活动的类型分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3)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评价建成区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和长远影响;对于规划区,在调查与评价地质环境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规划分析,预测规划区实施后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影响。
(4)针对现状评价结果,提出不良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和地质环境管理要求;针对规划影响评价结果,调整或修改规划方案,推荐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提出规划优化调整建议。
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负荷分析、趋势分析、类比分析等。
(二)地质环境风险性评价方法
风险性评价是指对不良结果及不期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后果进行描述及定性或定量分析的系统过程。地质环境的风险性评价是对不同类别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及其发生后所造成的潜在损失的定量分析和评估,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概括起来,地质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包括: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风险性评价三部分内容。
1.地质环境危险性评价方法
地质环境危险性评价是在易发性评价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产生机制,根据工作区地质环境条件,考虑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基本条件及其诱发因素,评估预测地质环境问题的稳定性、发生概率、规模、强度、密度、影响范围等,根据危险程度圈划危险区及其危险等级。(www.chuimin.cn)
对各类地质环境问题危险性的评估可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成因历史分析法、数学统计法等定性、半定量的评估方法进行。
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主要以城镇规划的功能分区为基础,将各功能区视为承灾体,研究分析各功能区的易损性。城镇规划建设的功能区类型不同,其中构筑物类型及其进行的人类活动也不相同。不同功能区的易损性由于人口密度、主要构筑物类型及其经济产值等不同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影响因素分析
鉴于城镇的社会属性非常复杂,承灾体易损性的影响因素非常之多,如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特征、抗灾减灾措施等都对承灾体易损性的影响很大。根据以往的研究和相关资料,选取人口安全易损性、社会基础结构易损性和经济易损性三方面来对承灾体易损性进行评价:人口安全易损性定义为地质环境问题中可能死伤人数占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发生前人口总数的比重或百分比;社会基础结构易损性主要指房屋建筑、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生命线工程、生活及生产构筑物、室内及室外用品等的损失程度;经济易损性主要指救灾资金投入及产业部门产值的减少程度。
2)评价思路
根据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城镇发展规划图或者城镇的理论地质环境功能区等用地布局图件对城镇进行功能分区;建立各功能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不同功能区的性质,参考相关资料,对不同功能区易损性的评价指标进行赋值;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建立评价模型,计算各功能区承灾体的易损性;根据各功能区的易损性值进行承灾体易损性分区。
3.地质环境风险性评价方法
在地质环境危险性和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的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数学模型,对单类地质环境问题进行风险性评价,再对各类地质环境问题进行风险性综合评价。单类地质环境问题风险性评价可为城镇地质环境问题风险防控提供依据,而风险性综合评价可为城镇规划建设提供决策建议。
地质环境风险性评价模型是对地质环境实际风险状态的概化,一个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模型才能获得令人信服的结果。地质环境风险是地质环境危险性和社会经济易损性的综合体现。在已有的地质环境风险评价中,地质环境风险评价模型各异,使用乘积法进行评价比较科学合理。
结合城镇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现状及发展要求,确定不同类型地质环境问题的风险可接受水平以及地质环境综合风险的可接受水平,并划分风险等级,标定需要采取风险控制措施的区域。
有关城市地质环境安全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文章
2)不同功能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分级在功能用地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功能用地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确定参与功能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影响因素,建立不同功能用地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类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产生的临界条件,确定不同地质环境功能区的人类活动强度-地质环境承载力。......
2023-11-03
除与崩塌易发性评价为共同作为评价指标之外,坡体结构类型对坡体的稳定性也具有很重要的控制作用。表5-7 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指标岩溶塌陷易发性分区评价是从分析工作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其塌陷诱发因素入手,采用定性分析及物理模拟,确定塌陷主因及塌陷模式,然后再用定量、半定量数学模型进行评价。表5-8 岩溶塌陷易发程度评价指标岩溶发育程度分为强烈、中等和微弱,其判别方法见表5-9。......
2023-11-03
自然状态下城镇地质环境问题易发性评价仅考虑自然因子,而人为活动状态下城镇地质环境问题影响性评价需结合考虑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在地质环境评价实际工作中,多采用梯形分布隶属函数确定隶属度。......
2023-11-03
数学模式法能给出定量的预测结果,但需一定的计算条件和输入必要的参数、数据。模糊综合评判法一方面既可以顾及评判对象的层次性,又可使评价标准、影响因素的模糊性得以体现,还可以做到定性和定量因素相结合,扩大信息量,使评价精度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在评价中可以充分发挥人的经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对于缺乏定量数据的因子,采用定性描述赋予分值后进行相对比较。......
2023-11-03
表6-6 地表居住-公共服务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注:①δ为工作区历年最高洪水位。表6-8 环境设施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四)地下空间根据分析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质环境问题4个方面对城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影响,构建城镇城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2023-11-03
图10-44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交通图图10-45 研究区地貌类型图图10-46 研究区水系分布图2.区域地质概况研究区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粉质黏土、砾砂、砂质黏土,其次有少量的新近系粉质黏土、黏土等,以及少量的泥盆系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出露。区内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堆积物及泥盆系基岩裂隙中。图10-50 研究区城市建设用地类型图......
2023-11-03
综合考虑郑州市地质环境条件状况,结合农业活动功能类型和城市建设功能类型对地质环境条件的要求,选择如下敏感因子及重要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对评价指标进行合理分级,确定评价标准。将研究区地质环境适宜性分为5个等级:适宜、较适宜、一般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图10-2 郑州市农业活动功能类型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图1)一级评价因子的选取地形地貌。地质灾害是指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
2023-11-03
表10-27 研究区地质环境功能区划原则由图10-11可以看出:研究区内农业活动功能区的面积占全区面积的39.02%,主要分布于荥阳市、上街区及郑州市区的大部、中牟县的西部及东北部、新郑市的西部、新郑市的东部、巩义市及登封市的局部地区。目前,上街区、荥阳市、郑州市区及中牟县城区等所在区域从地质环境角度来说,适宜开展农业活动;而功能区划结果中城市建设功能区目前处于欠开发利用状态。......
2023-1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