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城市地质环境研究方法及实践研究

城市地质环境研究方法及实践研究

【摘要】:在此基础上,按人类活动的类型分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2)评价思路根据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城镇发展规划图或者城镇的理论地质环境功能区等用地布局图件对城镇进行功能分区;建立各功能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不同功能区的性质,参考相关资料,对不同功能区易损性的评价指标进行赋值;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建立评价模型,计算各功能区承灾体的易损性;根据各功能区的易损性值进行承灾体易损性分区。

(一)地质环境影响性评价方法

城镇地质环境影响性评价是在城镇地质环境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和标准,选用合适的数学方法,对每个城镇功能区人类活动已造成的(或者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做出定量评判和划分,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地质环境影响性评价的流程基本如下。

(1)根据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特性的分析,识别主要地质环境影响及其制约因素。

(2)根据主要地质环境影响因素,确定评价范围及评价重点,确立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目标。在此基础上,按人类活动的类型分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3)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评价建成区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和长远影响;对于规划区,在调查与评价地质环境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规划分析,预测规划区实施后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影响。

(4)针对现状评价结果,提出不良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和地质环境管理要求;针对规划影响评价结果,调整或修改规划方案,推荐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提出规划优化调整建议。

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负荷分析、趋势分析、类比分析等。

(二)地质环境风险性评价方法

风险性评价是指对不良结果及不期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后果进行描述及定性或定量分析的系统过程。地质环境的风险性评价是对不同类别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及其发生后所造成的潜在损失的定量分析和评估,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概括起来,地质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包括: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风险性评价三部分内容。

1.地质环境危险性评价方法

地质环境危险性评价是在易发性评价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产生机制,根据工作区地质环境条件,考虑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基本条件及其诱发因素,评估预测地质环境问题的稳定性、发生概率、规模、强度、密度、影响范围等,根据危险程度圈划危险区及其危险等级。(www.chuimin.cn)

对各类地质环境问题危险性的评估可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成因历史分析法、数学统计法等定性、半定量的评估方法进行。

2.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方法

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主要以城镇规划的功能分区为基础,将各功能区视为承灾体,研究分析各功能区的易损性。城镇规划建设的功能区类型不同,其中构筑物类型及其进行的人类活动也不相同。不同功能区的易损性由于人口密度、主要构筑物类型及其经济产值等不同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影响因素分析

鉴于城镇的社会属性非常复杂,承灾体易损性的影响因素非常之多,如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特征、抗灾减灾措施等都对承灾体易损性的影响很大。根据以往的研究和相关资料,选取人口安全易损性、社会基础结构易损性和经济易损性三方面来对承灾体易损性进行评价:人口安全易损性定义为地质环境问题中可能死伤人数占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发生前人口总数的比重或百分比;社会基础结构易损性主要指房屋建筑、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生命线工程、生活及生产构筑物、室内及室外用品等的损失程度;经济易损性主要指救灾资金投入及产业部门产值的减少程度。

2)评价思路

根据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城镇发展规划图或者城镇的理论地质环境功能区等用地布局图件对城镇进行功能分区;建立各功能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不同功能区的性质,参考相关资料,对不同功能区易损性的评价指标进行赋值;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建立评价模型,计算各功能区承灾体的易损性;根据各功能区的易损性值进行承灾体易损性分区。

3.地质环境风险性评价方法

在地质环境危险性和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的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数学模型,对单类地质环境问题进行风险性评价,再对各类地质环境问题进行风险性综合评价。单类地质环境问题风险性评价可为城镇地质环境问题风险防控提供依据,而风险性综合评价可为城镇规划建设提供决策建议。

地质环境风险性评价模型是对地质环境实际风险状态的概化,一个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模型才能获得令人信服的结果。地质环境风险是地质环境危险性和社会经济易损性的综合体现。在已有的地质环境风险评价中,地质环境风险评价模型各异,使用乘积法进行评价比较科学合理。

结合城镇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现状及发展要求,确定不同类型地质环境问题的风险可接受水平以及地质环境综合风险的可接受水平,并划分风险等级,标定需要采取风险控制措施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