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朱践耳《百年沧桑》:1996年交响诗作品,展现中国苦难主题

朱践耳《百年沧桑》:1996年交响诗作品,展现中国苦难主题

【摘要】:交响诗《百年沧桑》由作曲家创作于1996年9月。作品名原为“为人类的尊严”,后改为“百年沧桑”。序号出现了经过加工、变形的《铁蹄下的歌女》等曲调,这是人民的“苦难主题”。至序号,乐队全奏,《满江红》等主题原形显现,序号,铜管高奏《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调。最后,乐队全奏《义勇军进行曲》的尾句,坚定、响亮地在最高潮中结束全曲。

交响诗《百年沧桑》(Op.41)由作曲家创作于1996年9月。由中国交响乐团演奏、陈燮阳指挥,首演于北京1997年4月4日“香港回归获奖作品音乐会”。该作品分别荣获1996年12月“香港回归音乐作品”唯一金奖和1998年上海文学艺术奖。

作曲家因作品征集创作了这部作品,其立意非常明确,即殖民主义不可一世,但是,最终必定失败,人类的丑恶终究会被唾弃,善良的人性是神圣的!作品名原为“为人类的尊严”,后改为“百年沧桑”。很清楚,作曲家并非就事论事,仅论中英谈判,仅写香港回归,而是以中国人民百年来的反帝斗争这一深刻的视角,在更高的一个层次上看待香港回归这件事情。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强大的结果!

在作品中,作曲家夸张、强化性地引用了一些雅俗共赏的音乐素材、曲调(历史歌曲),如:《南海渔歌》《铁蹄下的歌女》《满江红》《义勇军进行曲》等曲调。这些曲调被加工、夸张、变化,集中、统一,巧妙地使用在序列作曲思维之中。曲式结构呈三大部分,但是,很特殊,在复合性中,变奏思维突出。所谓变奏思维指乐曲前面出现的素材,都是变形、破碎式的、变奏性质的,在后面第二、三部分中,变形的素材才逐渐清晰地完整出现。可称为“倒置变奏曲”。

第一部分:乐曲一开始,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长音背景上,定音鼓猛烈的敲奏、低音铜管乐器的吹奏,象征着帝国主义的坚船利舰,轰开了中国大门,犯下了滔天大罪。接着,小提琴琶音式的六连音、木管奏出的颤音,形容人民被欺辱,痛苦呻吟,国破山河碎的景象。序号出现了经过加工、变形的《铁蹄下的歌女》等曲调,这是人民的“苦难主题”。序号是一段倒影卡农式的音乐,之后是《满江红》曲调的变形,以赋格句式陈述,表现了人民风起云涌地与侵略者自发斗争。序号开始,定音鼓猛烈击打,仿佛侵略者开始又一次的(乐曲中第三次)侵入、犯罪,音响混乱、嘈杂,似一派生灵涂炭的景象。

第二部分:从序号开始,音乐进入小快板,出现转折。小提琴奏出快速的十六分音符,逐渐弦乐器全奏、强奏,似勇敢的游击队,星星之火,开始燎原。随后,多种音乐素材先后呈示,音势不断加强。至序号,乐队全奏,《满江红》等主题原形显现,序号,铜管高奏《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调。

第三部分开始:序号,钟鼓齐鸣,弦乐队和木管高歌全曲中最优美的曲调《南海渔歌》,音乐无比宽广,出现了最高潮,表达了人民对胜利的欣慰和喜悦。序号,是深情的中段,大提琴、中提琴主奏,小提琴衔接旋律,力度表达加强。序号,出现鲜明的B大调色彩,乐队再次全奏。序号,小军鼓奏出《游击队之歌》与弦乐渐强的《义勇军进行曲》动机,以及木管、铜管的齐奏合在一起。最后,乐队全奏《义勇军进行曲》的尾句,坚定、响亮地在最高潮中结束全曲。

总之,作品呈现出由阴暗到明亮、由苦涩到快乐、从无调性到有调性,音乐素材从变形到原形的布局。力度上从弱到强,音量上从小到大,材料的呈示、组织上从紊乱到有序,作品整体的音响动态似乎揭示了中国人只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才能强大的哲理,善良、自强的精神永存。

(卢广瑞)

【注释】
(www.chuimin.cn)

[1]梁茂春:“直行终有路”:评李焕之为民族管弦乐队而作的《路》[J].人民音乐,1997(12).

[2]梁茂春:大地之子的诗篇——焕之同志逝世周年祭[J].音乐周报,2001-3-30.

[3]李焕之.汨罗江幻想曲总谱·乐曲说明[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4]李焕之.汨罗江幻想曲总谱·乐曲说明[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5]此文经由作者授权,由娄文利根据李吉提发表在《人民音乐》1999年第3期的《回眸向东方——〈后土〉的音乐语言、拼贴技术及其他》一文缩写而成。

[6]钟信明.第二交响曲的创作思维及有关问题[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1(1).

[7]项莜刚:朱践耳的四部交响曲及其创作思想[J].音乐研究,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