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秦皇岛历史名校:四百年教育沧桑,人才辈出

秦皇岛历史名校:四百年教育沧桑,人才辈出

【摘要】:四百余年沧桑,书院几经变革。清康熙初年,书院改名为“抚宁县城内社学”。1922年,学校始招初年级,更名为“抚宁县立完全小学校”。1945年9月,日本投降,抚宁县人民政府接管了抚宁县城。截至2019年,学校共有教职工214人,在校学生2785人。从云从书院到骊城区第一小学,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在一块土地上传承演变了400多年,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学校历史溯源于云从书院。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抚宁县知县王台创建书院。同年,翰林院编修庄奇显(明万历四十一年榜眼)过抚宁时,取意于《易经·乾卦》中的句子“云从龙,风从虎”,为书院取名为“云从”。据康熙年间《抚宁县志》记载:“云从书院,万历乙卯年,知县王公台创建。日集诸生会文讲艺,一切纸笔饮馔之需,皆捐俸以给,六年如一日。知县张毓中、王全忠、谭琳继之,后先一揆。十四年,知县刘馨莅任,即临书院,见其颓废,捐资修葺。拔生童之俊秀者,课艺其中,日给饮食,风雨不辍,一时人文彬彬蔚起。”

四百余年沧桑,书院几经变革。清康熙初年,书院改名为“抚宁县城内社学”。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社学迁至文昌宫。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科举,兴新学”,社学更名为“抚宁县立高等小学堂”。1912年,小学堂又更名为“抚宁县立高等小学校”。1914年,全校仅有教员4人,在校学生49人。1922年,学校始招初年级,更名为“抚宁县立完全小学校”。1932年,全校有教职工14人,在校生410人。1935年,抚宁县进驻了日本顾问,为奴化少年一代,赦令学校取消“公民”课、“英语”课,增开“读经”课、“日语”课和“兴亚读本”。

20世纪80年代,“抚宁镇第一小学”校门。

1945年9月,日本投降,抚宁县人民政府接管了抚宁县城。11月,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抚宁县人民政府撤离抚宁城。从这时起,“抚宁县立完全小学校”时办时停。1947年5月19日,抚宁县人民政府重新接管抚宁县城,“抚宁县立完全小学校”与城内小西街“张氏私立初级小学校”合并,名为“抚宁县立城关完全小学校”。(www.chuimin.cn)

1952年,抚宁县人民政府为给抚宁县初等教育作出示范,将“抚宁县立城关完全小学校”更名为“抚宁县实验小学校”。学校有教职工28人,在校学生660人。1958年,“抚宁县实验小学校”又恢复为“抚宁县立城关完全小学校”。1963年2月,抚宁县文教局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重点办好一批全日制小学的实施方案》的规定,确立“抚宁县立城关完全小学校”为“小宝塔”学校。1964年,学校一分为二,分建出“抚宁县城关第二小学”,原校更名为“抚宁县城关第一小学”。学校有教职工20人,在校生408名。1972年,学校附设初中班,1980年,学校被列为河北省首批重点小学。1984年,抚宁县建立城关镇初级中学,中小学开始分办。1987年,学校更名为“抚宁镇第一小学”。

2005年,“南望庄小学”并入学校,成为南校区。南校区设立了幼儿园。至此,学校有东、西、南三个校区。2011年9月,学校更名为“抚宁县骊城学区第一小学”。学校有教职工212人,在校生3140人。2015年,随着秦皇岛市行政区划调整,抚宁撤县建区,学校也更名为“抚宁区骊城学区第一小学”。幼儿园独立成为骊城学区中心园,学校又恢复“一校两区”的办学格局。截至2019年,学校共有教职工214人,在校学生2785人。

从云从书院到骊城区第一小学,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在一块土地上传承演变了400多年,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