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民族管弦乐曲《古迹随想》:创作、形式与演出简介

民族管弦乐曲《古迹随想》:创作、形式与演出简介

【摘要】:民族管弦乐曲《古迹随想》创作于2003年3月,同年12月20日由刘沙指挥中央民族乐团在北京首演。全曲长度约18分钟,原为三个乐章,各乐章标题为《薄暮幽谷》《古迹传说》《古迹冥想》。琵琶在管乐与弦乐的交错呼应中,描写了沧桑而又优美的古迹传说。第二阶段,以二胡与中胡声部奏出的宽广的旋律,来描写作曲家内心激动不已的心情。副题以大阮、中阮、扬琴的齐奏形式出现。

民族管弦乐曲《古迹随想》创作于2003年3月,同年12月20日由刘沙指挥中央民族乐团在北京首演。该作品于当年12月获得“第九届全国音乐作品(民族管弦乐)比赛”三等奖。

全曲长度约18分钟,原为三个乐章,各乐章标题为《薄暮幽谷》《古迹传说》《古迹冥想》。这是作曲家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描写了“神秘而空旷的荒漠中,遗留着的斑斑古迹,在那凛冽的寒风中,乌鸦的哀鸣,更显得凄惨袭人”的情境;“每一处古迹,都仿佛在诉说着她那悲壮的历史,每一个故事,都似乎在倾诉她那传说中沧桑的过去”的意境;以及“每每这时,令我思绪万千,激动不已”的心境。后作曲家将各乐章的标题去掉,合并为单乐章作品。

乐曲采用双重结构:依据原始的三乐章形式,可简单地分为三个段落;但依据音乐材料的使用,可划归为类似奏鸣曲式。

第1—27小节为引子。经过几小节的过渡后,主题出现在第31小节,以埙在全体弦乐器的衬托下吹出忧伤的旋律为开始,直至第46小节结束。弹拨乐器与打击乐器那色彩性的点缀,更增加了其悲凉的气氛。在几小节简单的过渡后,副题于第55小节在琵琶声部出现。琵琶在管乐与弦乐的交错呼应中,描写了沧桑而又优美的古迹传说。

展开部从第100小节开始,集中以主题材料的进行展开,大体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第100—140小节),由各种乐器相互交织而成的细碎的音色片段构成。第二阶段(第141—167小节),以二胡与中胡声部奏出的宽广的旋律,来描写作曲家内心激动不已的心情。第三阶段(第168—204小节),在轻弱的柳琴声部衬托下,二胡与中胡声部奏出了安静的类似自由对位的旋律,偶尔点缀着管乐片段式的细微模仿。经过几小节的过渡,第四阶段从第225小节开始。在笙的“音块”背景下,弦乐器在极高音区,以不确定的音高依次进入。弹拨乐与打击乐铿锵有力的重音交错,营造出战斗厮杀的场面。(www.chuimin.cn)

在第285小节开始的琵琶的华彩乐段之后,一个简短的再现部从第299小节开始。再现部为倒装再现。副题以大阮、中阮、扬琴的齐奏形式出现。第321小节埙的出现,是对主题的再现。在弦乐的长音衬托下,打击乐器用色彩性的声音片段,结束了全曲。

乐曲在作曲技法上,紧贴音乐内容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变化,通过各种细腻而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段,强调不同音响结构的色彩感及其相应的音色变化。通过不同层次的音色对比与穿插,勾画出不同的音乐内容。这也是该作品区别于其他民族管弦乐作品的最为主要的特征之一。

(温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