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暗香》作品评介:中国传统与西洋现代音乐相融合的杰作

《暗香》作品评介:中国传统与西洋现代音乐相融合的杰作

【摘要】:《暗香》为筝与管弦乐队而作,创作于1988—1989年,是一部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思维与西洋现代创作思维相结合的杰作。作品的标题及意境来自宋朝诗人林逋的咏梅诗《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弦乐按谱台分组,使其音响稀薄一些,以免盖过筝的声音。

《暗香》为筝与管弦乐队而作,创作于1988—1989年,是一部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思维与西洋现代创作思维相结合的杰作。作品的标题及意境来自宋朝诗人林逋的咏梅诗《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人对冬日小园蜡梅怒放的景致并没有直接描绘,而只是通过对周围情景的勾勒暗示出蜡梅花盛开给人的直觉,诗中甚至连一个“梅”字都未提到,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含蓄之美。受这种美学思维的影响,作曲家在创作该作品时也无意去描绘蜡梅花之形,而是不渲染、不表现、不说明,采用无主题、无段落、无起伏的手法来达到与诗中美学意境相吻合的艺术效果。这种“无我”之境其实也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美学所推崇并力图企及的特征之一。在这种美学思维及创作理念的支配下,作曲家在该作品中采用了散文式的结构,音乐在其中自由流动,既无明确的段落划分,也没有个性鲜明的主题,除了极个别地方的音调暗示外,全曲甚至连重复的音调都没有。这种创作思维很大程度上受到我国古代文人音乐如古琴曲的启发。

在具体的音高组织上,作曲家设计了一种将五声音阶与十二音技法相结合的方法,称之为“互补的五声性十二音集合”。这种方法简言之就是由两个互补的五声音阶加上补充的两个双音一起形成一个十二音集合。要使两个五声音阶具有互补性(即没有共同音),它们的宫音之间必须是小二(大七)度或三全音关系。由于小二(大七)度有上下之分,因此一个五声音阶共有三种组合形态。以C宫五声音阶为例,它就分别与#F宫、D宫、B宫五声音阶组合成十二音(当然,要加上括号中的“补充音”,见例1)。

例1

“互补的五声性十二音集合”只在乐队部分中使用,独奏筝部分的音高则是独立于这一音高体系之外的以D商为基础的“变凡”音列。(见例2)

例2(www.chuimin.cn)

作曲家先后为筝写过两个版本,前一个转调筝版本完全是用上面这个“变凡”音列写成的,全曲所用音列依次为②④⑤⑥④③①③④⑥⑤④②,从中可以看出以正中间的音列①为轴心两边是完全对称的,到最后回到音列②的时候全曲也就结束了。在后来演出中主要使用的第二版中,尽管做了一些调整,但总的来说依然是以这个“变凡”音列为依据的。

在独奏筝与乐队的关系上作曲家也处理得十分别致。独奏筝部分采用了传统的形态,以线性流动的旋律为主,但节奏非常自由,尽量避免相同节奏型的使用,音乐体现出一定的即兴性特征,这也是与全曲散文式的神韵相吻合的。乐队部分则采用了现代比较抽象的写法,强调音色的丰富变化,以各种形式的点描及音块手法为主要特征。二者的结合相得益彰,完美地表现了作品标题所追求的意境及美学意义。

作品在整体结构上是比较感性的,而在细微的内部构成上却非常理性,这在作品所运用的复调与配器手法中都有明确的体现。在复调手法上,除了各种精致的对位与模仿外,节奏卡农(第7—11小节、第92—95小节)、色彩复调(第47小节)等较为现代的手法俯拾皆是。配器采取了类似于室内交响乐的写法,各乐器都以纯音色使用,极少使用混合音色,更无成组的齐奏音响,织体以各种音点、音块和短小线条为主。弦乐按谱台分组,使其音响稀薄一些,以免盖过筝的声音。各种具体手法的运用在格调上都是相当统一的,体现出作曲家从整体到细部驾驭作品的深厚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