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来了》是作曲家唐建平的电子音乐作品。《我回来了》就取材于这样辛酸的真实故事,它通过客死他乡的走西口人第一人称的语气告诉活着的亲人,他们的灵魂将带着满身的伤痕与泪水重新回到这片生之养之的热土。作品中最为核心的音乐元素是中间部分的民歌《走西口哥哥我回来了》。......
2023-11-03
《暗香》为筝与管弦乐队而作,创作于1988—1989年,是一部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思维与西洋现代创作思维相结合的杰作。作品的标题及意境来自宋朝诗人林逋的咏梅诗《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人对冬日小园蜡梅怒放的景致并没有直接描绘,而只是通过对周围情景的勾勒暗示出蜡梅花盛开给人的直觉,诗中甚至连一个“梅”字都未提到,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含蓄之美。受这种美学思维的影响,作曲家在创作该作品时也无意去描绘蜡梅花之形,而是不渲染、不表现、不说明,采用无主题、无段落、无起伏的手法来达到与诗中美学意境相吻合的艺术效果。这种“无我”之境其实也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美学所推崇并力图企及的特征之一。在这种美学思维及创作理念的支配下,作曲家在该作品中采用了散文式的结构,音乐在其中自由流动,既无明确的段落划分,也没有个性鲜明的主题,除了极个别地方的音调暗示外,全曲甚至连重复的音调都没有。这种创作思维很大程度上受到我国古代文人音乐如古琴曲的启发。
在具体的音高组织上,作曲家设计了一种将五声音阶与十二音技法相结合的方法,称之为“互补的五声性十二音集合”。这种方法简言之就是由两个互补的五声音阶加上补充的两个双音一起形成一个十二音集合。要使两个五声音阶具有互补性(即没有共同音),它们的宫音之间必须是小二(大七)度或三全音关系。由于小二(大七)度有上下之分,因此一个五声音阶共有三种组合形态。以C宫五声音阶为例,它就分别与#F宫、♭D宫、B宫五声音阶组合成十二音(当然,要加上括号中的“补充音”,见例1)。
例1
“互补的五声性十二音集合”只在乐队部分中使用,独奏筝部分的音高则是独立于这一音高体系之外的以D商为基础的“变凡”音列。(见例2)
例2(www.chuimin.cn)
作曲家先后为筝写过两个版本,前一个转调筝版本完全是用上面这个“变凡”音列写成的,全曲所用音列依次为②④⑤⑥④③①③④⑥⑤④②,从中可以看出以正中间的音列①为轴心两边是完全对称的,到最后回到音列②的时候全曲也就结束了。在后来演出中主要使用的第二版中,尽管做了一些调整,但总的来说依然是以这个“变凡”音列为依据的。
在独奏筝与乐队的关系上作曲家也处理得十分别致。独奏筝部分采用了传统的形态,以线性流动的旋律为主,但节奏非常自由,尽量避免相同节奏型的使用,音乐体现出一定的即兴性特征,这也是与全曲散文式的神韵相吻合的。乐队部分则采用了现代比较抽象的写法,强调音色的丰富变化,以各种形式的点描及音块手法为主要特征。二者的结合相得益彰,完美地表现了作品标题所追求的意境及美学意义。
作品在整体结构上是比较感性的,而在细微的内部构成上却非常理性,这在作品所运用的复调与配器手法中都有明确的体现。在复调手法上,除了各种精致的对位与模仿外,节奏卡农(第7—11小节、第92—95小节)、色彩复调(第47小节)等较为现代的手法俯拾皆是。配器采取了类似于室内交响乐的写法,各乐器都以纯音色使用,极少使用混合音色,更无成组的齐奏音响,织体以各种音点、音块和短小线条为主。弦乐按谱台分组,使其音响稀薄一些,以免盖过筝的声音。各种具体手法的运用在格调上都是相当统一的,体现出作曲家从整体到细部驾驭作品的深厚功力。
有关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作品评介汇编的文章
《我回来了》是作曲家唐建平的电子音乐作品。《我回来了》就取材于这样辛酸的真实故事,它通过客死他乡的走西口人第一人称的语气告诉活着的亲人,他们的灵魂将带着满身的伤痕与泪水重新回到这片生之养之的热土。作品中最为核心的音乐元素是中间部分的民歌《走西口哥哥我回来了》。......
2023-11-03
作为叶小钢优秀的管弦乐代表作品和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之一,《地平线》的旋律优美,结构严谨,配器考究,色彩丰富;音乐气势恢宏,意象显著,意味深远。《地平线》不是典型的标题交响乐,因为其不是以“地平线”为核心的文学性的现实描写与刻画。这正如李吉提所说:“叶小钢从他的毕业音乐创作《地平线》开始,就以非凡的气度和纯真的热情讴歌了天地造化、理想和生活。”《地平线》的音乐创作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023-11-03
1998年,杨立青教授应日本亚洲作曲家联盟委约,创作完成了中胡与交响乐队《荒漠暮色》。《荒漠暮色》的音高结构为一个九音列组成的人工音阶,其中所包含的小二度、三全音和纯五度被视为全曲的核心音程。《荒漠暮色》对交响乐队中的单质音色、同质音色和异质音色等各类音色组合进行了精心的布局和调配,其中打击乐和铜管组的音色得到了尤为充分的发挥和使用。......
2023-11-03
《Philopentatonia》是为室内乐队而作。作曲家在这首作品中运用点描的织体写法,并运用织体的发展巧妙地过渡到爵士乐风格。从第79小节开始,爵士乐的三十二分音符组成的较自由的音型开始出现。这个段落中出现一条主要以大跳进行的旋律长句,先后在单簧管、颤音琴声部贯穿。......
2023-11-03
1980—1981年创作交响音画《北方森林》时,张千一才20岁出头。作品运用变通的“奏鸣曲式”,对森林一日情、景流变进行了音乐化“描绘”,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北方森林的“风景画”。《北方森林》不仅在1981年全国首届交响乐作品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而且成为音乐舞台上常被演奏的保留曲目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北方森林》为张千一的音乐创作生涯奠定了一个很高的起点。......
2023-11-03
第二乐章《红箭》和第三乐章《孔雀》,分别使用了“诙谐曲”和“间奏曲”两种体裁,一快一慢、一动一静,用赞美的笔调刻画出各具性格的两种热带鱼形象——前者活泼可爱,后者温柔善良。终曲《虎皮》则采用“回旋曲”,以凶狠好斗的热带鱼“虎皮”的形象作为叠部,并综合了全曲的所有形象。......
2023-11-03
1992年,《凡I》获得在日本举办的“亚洲音乐节”作曲大奖。《凡I》是单乐章的室内乐重奏作品。在音乐材料上,《凡I》应用了陕北民间四声音阶作为最主要的音高材料,通过调性的叠置和节奏的对位将其组织,并引用了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音调。莫五平是一个极其重视情感关怀的作曲家,无疑,作为他的后期作品,《凡I》是其内心活动真实贴切的写照。......
2023-11-03
从单体动作的中国式的研究到整体审美的系统完整,把中国古典舞、武术与中国中医医学对人体认识连成一个全面的中国式的人体与动作认识系统,这样对编舞者是有很大帮助的。思想内涵、作品色调以及艺术表现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舞蹈创作的帮助是有效验的?因此,舞蹈工作者要继承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部分来滋养我们,来提高我们的审美品格,之后才能提高作品的艺术品格。......
2023-11-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