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贾达群《巴蜀随想》:川剧音调与方言音韵融合的当代器乐作品

贾达群《巴蜀随想》:川剧音调与方言音韵融合的当代器乐作品

【摘要】:《巴蜀随想》创作于1997年,作品运用四川当地的语言音调,并融合了川剧的一些音调素材作为全曲的音高材料。借鉴川剧的音调几乎成了贾达群音乐创作“恒定”的做法,每一次都别具神采。在该作中,他将川剧的素材同四川方言的音韵音调相结合,如货郎的叫卖声、市场的人声鼎沸都蕴含其中,但已被高度抽象化。虽然标题中的“随想”蕴含某种自由的联想,但材料的组织富有严密的逻辑性,体现了贾达群音乐创作惯有的高度理性化特点。

《巴蜀随想》(BaShu Capriccio)创作于1997年,作品运用四川当地的语言音调,并融合了川剧的一些音调素材作为全曲的音高材料。通过对比材料的各种变形和发展而构建了这首单乐章的交响序曲,作品力图表现巴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纯朴的民俗风情。作品时长约9分钟。

主要音乐材料为6音集合:6-Z41[0、1、2、3、6、8],音程涵量[332232],整个作品以它为基础进行移位、扩展、缩减。在作品首尾,该主题以原型呈现,织体简洁,由木管奏出。材料开头两音C与D隐喻“成都”,取“成都”二字拼音的首写字母而来。(见例1)另外一个具有对比性的材料是无序的十二音材料,它主要以微复调的形式呈现。两个材料先是分别陈述,中间相互融合,然后再走向分离。

例1

作品中,作曲家将传统的变奏手法与音级集合的手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整个作品材料精练,效果丰富多变。如排练号,主题材料的展开表现为两种形式:小提琴奏固定旋律,材料由主题而来,但缩减为四音集合4-2;木管组奏三声部模仿对位,材料也由主题而来,但扩展为七音集合7-20。排练号,是乐队的全奏,纵向和声设计为集合8-20,而它是集合4-2与它纯四度移位结合形成的。上述集合都是包含或被包含的关系,即子集与母集的关系。(www.chuimin.cn)

作品的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同时结合了变奏的原则。首尾为单二部曲式,结尾为倒装再现,中部为变奏、展开段落,可分为三个阶段:移位加织体变奏、材料截段与扩展的变奏Ⅰ、材料截段与扩展的变奏Ⅱ。排练号(第88—101小节)是全曲的高潮段落,位置处在黄金分割点上。

借鉴川剧的音调几乎成了贾达群音乐创作“恒定”的做法,每一次都别具神采。在该作中,他将川剧的素材同四川方言的音韵音调相结合,如货郎的叫卖声、市场的人声鼎沸都蕴含其中,但已被高度抽象化。虽然标题中的“随想”蕴含某种自由的联想,但材料的组织富有严密的逻辑性,体现了贾达群音乐创作惯有的高度理性化特点。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