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获得中国金钟奖铜奖从湘剧经典选段中灵感,展现赵五娘的艺术形象

获得中国金钟奖铜奖从湘剧经典选段中灵感,展现赵五娘的艺术形象

【摘要】:《琵琶上路》是为无伴奏大提琴而作的,完成于2005年7月,获2005年“中国金钟奖”铜奖。《琵琶上路》是传统湘剧《琵琶记》中的经典选段,而作者的外祖母——老一代湘剧表演艺术家彭俐侬主演的主人公赵五娘,也是湘剧史上留下的经典艺术形象。第一主题的各音级在循环中以递增的方式按序出现,抽象地表现戏中赵五娘“描容”的场景——也是作者一笔一画勾勒外祖母遗像的过程。第二乐章的音高材料来自“音名主题”。

《琵琶上路》是为无伴奏大提琴而作的,完成于2005年7月,获2005年“中国金钟奖”铜奖。作品由两个乐章组成,长约8分30秒。

《琵琶上路》是传统湘剧《琵琶记》中的经典选段,而作者的外祖母——老一代湘剧表演艺术家彭俐侬主演的主人公赵五娘,也是湘剧史上留下的经典艺术形象。作品选用这样的标题和题材来寄托对先人的缅怀。

作品第一乐章使用“二元性”主题和回旋结构。其中,第一主题的音高B、#C、D、#D、E、#F、#G以“音名对应”的方式来自“彭俐侬”的名字;第二主题的音高C、B、A、G、#F、F则由该剧唱段的核心音调移位而成。两个主题结合构成完整的十二音,即#G、B、#C、D、#D、E、(#F)、F、G、A、B、C,重叠音#F形成统一因素。两个主题使用不同的方法发展。第一主题(以下称作“音名主题”)的各音级在循环中以递增的方式按序出现,抽象地表现戏中赵五娘“描容”的场景——也是作者一笔一画勾勒外祖母遗像的过程。第二主题则相对固定地相隔出现,这个明显带有叹息和哭泣的音调,意在表现描绘遗容时的悲伤心情。两个主题分别表现人物动作,刻画心理活动,两者交替出现、同步发展,最终交织在一起,十二个音级全部出现,将悲伤的情绪推至高潮。(www.chuimin.cn)

第二乐章的音高材料来自“音名主题”。这个七音集合派生为两个子集,即三音集合B、D、E和四音集合D、E、G、A。后者经常被整体使用,并构成相对固定的旋律,表达哀思的情绪。而三音集合则以D、E、E、B、B、E、D、B、E、D的子集形式,在发展过程中表现不同的音乐内容。如D、B中上行大六度的音调特征表现了五娘对丈夫的思念和对夫妻团聚的期望,其余的二音子集均发展为上行的“疑问式”音调特征,表现主人公对前途的疑惑。

(刘涓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