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寻踪塘栖古园林:徐士俊与系槎楼主人的友情

寻踪塘栖古园林:徐士俊与系槎楼主人的友情

【摘要】:吕律与当时塘栖名士徐士俊、王廷璋、丁介、金峤庵等人相友善。徐士俊曾受聘为吕家的家庭教师,并写有《系槎楼记》一文,文曰:水山先生,吕氏之豪杰士也。戊戌端阳后一日野君徐士俊撰记。从此文之中,我们还可读出徐士俊当时的情况。各地义士纷纷起义抗清,残存的南明小朝廷尚在苟延残喘,作为明朝遗民的徐士俊自然是拒绝与满清合作。此后,徐士俊又因友人邀请去了西安、河南、湖北等地,时间有六七年之久。

古系槎楼大抵位置

明末清初在塘栖镇南风景旖旎、溪水澄碧的横潭左近有吕氏“系槎楼”。槎,音同“茬”,古指木筏,词语有浮槎、泛槎、星槎、乘槎等。

《塘栖志》卷五《遗迹·园亭别墅》记载:“系槎密迩横潭、汉阴塔址诸胜,夜半月明每闻渔歌。”

此处的“密”字意为隐蔽、隐秘处,“迩”是指临近、靠近的意思,点明了系槎楼所处位置隐秘,临近镇上那景色最佳的横潭。

系槎楼主人吕律,字翼令,号仞庵道人,明代郡庠禀膳生(秀才),诰授文林郎。吕律性嗜学,事父至孝。清王卓《今世说》一书喻其为孝子。著有《撰辰堂诗集》若干卷行世。吕律娶陆氏,生有二子,长濂,字道睿,次澄,字山浏。吕澄是康熙戊辰科(1688)二甲进士,官山东青州府临朐县正堂。

吕律写过一首《系槎楼》诗:

系槎楼下菱花白,芳杜洲前月色明。

何人夜唱江南曲,一阵风从竹里生。

又有系槎咏二首:

其一

远嗽晴光滴翠微,石林茂树隐朝晖。

帘虚遥映轻云过,水渺微明白鸟飞。

野竹寒陂风袅袅,烟罾曲岸影依依。

漫成濠濮林间想,会遣浮生傍钓矶。

其二

高楼卧病十年多,烟绕寒塘曳薜萝。

积秀群峰回翠霭,遥清双径落澄波。

坐来百尺元龙静,梦去三江谢客哦。

春信子规啼已去,蹉跎华发愁奈何。

其好友金峤庵也写有《咏系槎楼和翼令韵》诗:

山光入座转霏微,日日凭阑到夕晖。

触处题诗闲自咏,惯看山鸟不惊飞。(www.chuimin.cn)

苍苍远树连云合,两两归舟夹岸依。

自是幽人清绝地,月明容我叩渔矶。

这些诗中叙述了系槎楼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可谓山水清丽、秀色天成。诗人眼中满目都是横潭那晨昏月夕、烟云满溪、山光水色、世外桃源一般的自然风光。

吕律与当时塘栖名士徐士俊、王廷璋、丁介、金峤庵等人相友善。

徐士俊曾受聘为吕家的家庭教师,并写有《系槎楼记》一文,文曰:

水山先生,吕氏之豪杰士也。善诗画,通天文术数兵法,与山阴徐文长同受知于总制胡公(按:嘉靖间抗倭统帅胡宗宪)。当时扪虱谈兵,横槊赋诗,去今百余年,尚凛凛有生气。曾手书“系槎”二字,将为额,未有所属。传四世而其后贤翼令取以颜其宅后之书屋。屋故临水,为小楼三楹。望皋鹤诸峰,近在几案。芳杜园踞其南,仅隔一水。茂林长松,可引而摘。渔舟客肪,日往来过其下。楼中之人,惟晏坐读书,世上风流,置之度外。高出玄真子一筹矣。余与吕子为深交,今年又下榻此地,课其二子暨任生,若与斯楼有缘。其尊人芝岩先生,复朝夕快谈,相为老友。因思六七年间,余浪迹京师,又从长安过齐豫,流寓楚尾,泛泛如不系之舟。客愁旅况,尝历殆尽,而今始获有故乡之乐,盖水山先生有以教我矣。张思光有云:臣陆居非屋,舟屋非水,“系槎”之义当与泛槎者共参之。戊戌端阳后一日野君徐士俊撰记。

文中戊戌是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

从此文提供的信息及《栖溪吕氏家谱》记载可知,吕律是吕需的四世孙,“系槎”二字是当年吕需亲手书写的,欲作居所之额却未有合适的处所。近百年后传至吕律之手,吕律将其制成匾额,悬挂在宅后书屋。系槎楼临水,是一幢三开间的小楼,登上楼中可眺望皋亭、黄鹤诸峰。芳杜园(即芳杜洲)位于其南,仅隔着横潭一带之水。

据此推断出此“系槎”二字是吕需40岁前后的嘉靖年间所书,至清顺治间已逾百年。吕律家的住宅是在塘栖西小河南街,宅后的书屋“系槎楼”紧靠着风景秀丽的横潭,隔河南岸即是栖水名园芳杜洲。人在楼中往南远眺即可看见近处的一带碧水和镇南的超峰、皋亭、黄鹤之耸立如屏的连绵山峰。

当时,吕律聘请学问渊博的好友徐士俊住在家中,教两个儿子读书作文,从金张《介老编年诗抄》中透露出的信息,吕律的次子吕澄生于清顺治四年(1647),顺治戊戌吕澄十一岁,其兄吕濂更有十四五岁,正是读书求知的年龄。后来吕澄能进士及第,正是得益于少年时能有徐士俊这样饱读诗书的名师、文坛俊彦的教育和指导。

从此文之中,我们还可读出徐士俊当时的情况。

其在文中自述:“因思六七年间,余浪迹京师,又从长安过齐豫,流寓楚尾,泛泛如不系之舟。客愁旅况,尝历殆尽,而今始获有故乡之乐,盖水山先生有以教我矣。张思光有云:臣陆居非屋,舟屋非水,‘系槎’之义当与泛槎者共参之。”

而在光绪《唐栖志》卷十二《人物五·耆旧下》之《徐士俊传》中也有:“申酉后绝意仕进,惟放情山水,以著作为娱乐,会故卓太史招之游,欣然从之。至看长安明月”之语。

这段文字中之“申酉”应是指崇祯十三年甲申和顺治二年乙酉。正是明清易代、山河变色的动荡之年。各地义士纷纷起义抗清,残存的南明小朝廷尚在苟延残喘,作为明朝遗民的徐士俊自然是拒绝与满清合作。文弱之士手无缚鸡之力,只能放情于山水,以笔墨著述来怀念故国。

而卓太史,就是塘栖富商卓海幢之子卓彝,顺治四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顺治七年散馆授编修,后官至左春坊左庶子,兼秘院侍读。是他邀请徐士俊前往北京游览,时间约在顺治十年以前。此后,徐士俊又因友人邀请去了西安、河南、湖北等地,时间有六七年之久。这段时间,他漂泊不定,又无拘无束,宛若没有缆绳捆绑和束缚的小船,故其譬喻自己如“不系之舟”。

如今回到故乡,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宛若四处漂泊的小舟已系泊在家乡的港湾,疲惫的游子回到亲人温暖的怀抱。文章最后真心感叹:“回家真好、与亲人朋友团聚真好。此正如水山先生所书的一样啊!”

关于张思光:

南北朝时期吴郡张融,字思光,他是南朝长史张畅之子,郎中张纬之孙。张融神明俊爽,机辩如流。尝谒太祖于太极西堂,弥时方登。上笑曰:“卿至何迟?”答曰:“自地升天,理不得速。”融为中书郎,尝叹曰:“不恨我不见古人,恨古人不见我。”融善草隶,太祖尝语曰:“卿书殊有骨力,但恨无二王法。”答曰:“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

《谈薮》载有:张融有一次请假回家。皇上问他家住在哪里?张融回答说:“我住在陆地上但不是房屋,住在船上但不在水上。”皇上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问张绪。张绪告诉皇上说:“张融家住在东山附近,没有固定的住处。暂且将一只小船牵上岸边,全家人住在里面。”皇上听了大笑。

齐太祖萧道成曾当面答应授任张融为司徒长史,然而竟然不见太祖下任命令。张融骑着一匹瘦得可怜的马上下朝,太祖看见了问张融:“你的这匹马怎么这么瘦啊?给它多少料粟?”张融回答说:“每天喂它一石粟。”太祖问:“那为什么还这么瘦?”张融说:“我答应喂它一石粟,可是我并没有实际给它呢。”第二天,太祖即下任命令授任张融为司徒长史。张融与宝积谢一块儿拜见太祖。张融在皇上面前放了一个屁,宝积谢起身谢罪说:“我的这位兄弟泄气污染了皇上的圣殿。”太祖只是笑笑,没有说什么。过了一会儿,摆上酒宴,张融排斥宝积谢,不让他上桌。太祖问:“为什么不跟你的这位贤弟同桌吃饭?”张融说:“我不能跟谢气的嘴同餐。”太祖听后大笑。

张融文思敏捷,很善于应对。其特立独行的个性、诙谐幽默的语言、机敏善辩的口才及风姿飘逸的名士风范,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