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寻踪塘栖古园林:花园陈氏与花园桥

寻踪塘栖古园林:花园陈氏与花园桥

【摘要】:在今天的塘栖公园一角,有一个小小的土墩,其西向一侧竖立着一块一米多高、西洋方尖式的墓碑,这正是民国年间塘栖镇长为纪念先贤而集资建立的元处士陈伯通之遗阡。以上诸事都获社会好评,劳勤余遂成为塘栖名绅。塘栖公园这块元处士陈伯通遗阡碑,史料没有记载。其中福王庄花园应是如今塘栖镇广济大街以西、墨鸭埭路以北、运河以南、圆满桥港以东这一片区域。

在今天的塘栖公园一角,有一个小小的土墩,其西向一侧竖立着一块一米多高、西洋方尖式的墓碑,这正是民国年间塘栖镇长为纪念先贤而集资建立的元处士陈伯通之遗阡。

镇长大名劳勤余(1879—1936),字少麟,塘栖人。劳家道小康,年轻时屡试不举,闲居家中,常与士绅为伍。1924年去北京,以表兄俞陛云之关系入孙宝琦内阁,任国务院佥事(即幕僚,地位略高于科长)。1929年劳勤余返回塘栖,不久出任塘栖市西镇镇长。

当时塘栖商市多在市东,见过世面的劳勤余决意鼎新市西市容,于1930年发起开辟塘栖新市场。选址广济桥南堍总管堂百余米甬道,拆去旧房,夷平道路,建成新街,青石板铺面,碎石镶边,建成后的街道宽畅平直,因其连通广济桥,故命名广济路,塘栖人俗称新马路。沿街建成铺面六十余间,店面均仿大城市样式,用玻璃橱窗装饰,故店堂宽敞明亮,迎合时代气息,与市东的廊檐盖街、排门老柜台之旧街面貌迥异。广济路上新开各店,以三产服务业为主,有酒楼、茶馆、旅店、浴室、照相馆、西药房、电话所等等。外来客商和运河过往船户上岸憩息,饮食住宿、逛市购物均感方便。一年多时间,新市场建成开业,此街商贩云集,生意兴隆,四周乡民纷至沓来。

塘栖公园中元处士碑

施工中掘得晋郭璞建井古碑两块,按碑文所记深掘,得废井旧址,井圈石尚在;再循井圈挖至井底,有水甚清澈。乃筑墙保护,立旧碑于壁墙,西侧置木栅门,供取水出入。这就是如今长桥南堍经运河综保整治过的那口用汉白玉石栏围护的“郭璞古井”。

劳勤余进而又在镇西南荒僻的花园坟开辟运动场,举办青少年足球赛和放风筝等体育活动。1932年,又发起整修奉口陡门,历时三年竣工。以上诸事都获社会好评,劳勤余遂成为塘栖名绅。

塘栖公园这块元处士陈伯通遗阡碑,史料没有记载。根据志书记载:陈伯通元末明初生活在塘栖,逝世后葬于宋福王花园之地。根据方尖碑上文字“民国十有八年六月吉日”分析,正是1930年劳先生开辟花园坟修建镇运动场时发现了塘栖花园陈家迁塘始祖陈伯通先生的坟茔,故立此碑以纪念先贤。

关于陈伯通,王同编撰的《唐栖志》之《人物四·耆旧上》,将其列为镇上名贤之首。陈氏系塘栖望族,始祖即为陈伯通先生。明太仆寺卿邵锐写有陈伯通传:

陈伯通,《家乘》作仲通,字汝明,钱塘人。其七世祖、太学生(陈)圣道,系出文惠公(按:北宋宰相陈尧佐)后,曾世代家住阆中。建炎初,扈从高宗南渡,始居钱塘西溪里,因此世为钱塘人。大父(祖父)仲谋公,为福王与芮长史(按:指福王赵与芮,他是宋理宗赵与莒亲弟,长史相当于现代的秘书长)。王有别业在唐西,今大桥之南,所谓庄基者是也。地与西(栖)溪接壤。(按:根据邵锐所记,福王庄园别业的范围应是如今广济桥南面这一片地方,其大抵范围北至运河,东至塘栖市河,西至圆满桥,南至横潭、墨鸭埭、余桥。其中福王庄花园应是如今塘栖镇广济大街以西、墨鸭埭路以北、运河以南、圆满桥港以东这一片区域。)公自少丧父,从大父(祖父)往还读书其间,因此与里中诸贤士相交。有卓叟者,故任侠士(按: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的人)。有一爱女,择配多不许。一见公魁梧绝伦,议论飚发,大喜曰:“是真佳婿,即不藉有家世,亦成名士,况为长史公孙耶!”遂以女女公,装送(嫁妆)甚盛。而妻亦约简不事华饰。长史公喜过望,公益自读书不辍。愤时事艰难,与名辈讲求经济之业,期(盼望)有济当世。声名藉甚(即名声显赫),咸以管葛目之。会元人南下,临安不守,福王随之北去,长史公年亦老矣,躬耕自晦。公怃然曰:“吾不幸恃鞠于祖,又适丁国难。吾当善养祖,志岂能复为世用哉,乃专以爇(若)毂(谷)种桑、布衣蔬食、节俭劳苦为事。诸向所与为交好者,尽谢之勿见。盖示以时代既易,此身不可有为也。久之以赀雄一乡。仲谋公既没,迫思少年游处,复自西溪迁于塘西,见福王故业为豪富所有,不觉黍离之感(意为悲悼故国)生焉。遂请于官,以赀佃而居之。然仅得王花园地数十亩(按:根据志书可知,如今塘栖公园及附近区域,即是陈伯通买下的南宋福王花园部分),余皆不可得矣。至今二百年后(按:邵锐撰写此传是在明正德年间。往上二百年正是元初大德、至大年间,约公元1297—1311年),宋代之遗迹,土人犹得识之。皆公之所留也。公既老,益自绝意声利,陶然自放,琴书诗酒,日与高人野老笑乐自娱。年八十余卒,子五人。邵锐撰。

王同按:“唐栖漕河未开时,地广人稀,僻壤也。明以前,传人绝少。陈公于元初(1271年后)迁唐栖,至今花园陈氏为(镇上)大族。公虽大成就,然明大义如此,不可谓非福邸之功臣也。故取邵公《记》,以冠名贤之首。”

清代乾隆年间何东甫所撰《唐栖志略》则载有:“花园坟,葬元处士陈伯通,地即福王花园也。伯通字汝明,钱塘西溪人。福王长史陈仲谋孙,幼随长史于栖上。福王北迁,园基为豪富所得。不胜感愤,乃倍锾赎归。伯通卒,遂瘗于此。故称花园坟云。”

后世塘栖人将陈伯通这一支称为“花园陈氏”。

《唐栖志》卷十七冢墓,有陈伯通墓之记载:“处士陈伯通或作仲通墓,在栖镇范家堡圩,即花园坟(按:花园坟即今塘栖公园及附近一带)。”

周兆谦按:“陈伯通,字汝明,宋福王与芮长史(陈)仲谋孙也。钱塘西溪人。幼随长史读书于栖里,有卓翁以女妻之。福王北迁,长史殁,遂迁唐栖。见福王故业为豪富所有,感切黍离(按:发自心底的失落和悲哀),请于官佃居之。仅得花园地数十亩,余皆不可得。伯通八十余乍,即瘗于此,故称花园坟云。”

邵端峰(锐)曰:“有宋至今,才二百余年,宫殿故址在(杭州)凤凰山侧。今报国寺基,亦悉垦为田垄,无复有识之者。而福王庄基,犹(能)睹片壤,岂不赖陈汝明公存之也欤,令人慷慨无尽!崖山诸公,不能存宋天下于一日。公乃留宋一片土于百世,宜公之克昌后裔也。”

韩生江按:“《陈氏谱牒》,汝明行二,名仲通,长兄名伯达。仲通娶卓敬侄女为妻,《志略》及《类编》作伯通者,误。”

王同按:“韩生江所据陈氏《谱牒》固足以正《志略》之误。然邵端峰所作《陈汝明传》亦作伯通,何也?端峰作传,必知其详,岂亦误欤?又按陈氏《谱牒》,以为娶卓敬侄女,亦非也。端峰撰《传》云:陈仲谋为汝明之大父。汝明少孤,随大父往来唐栖,因与里中诸贤士交。有卓叟以女妻之。计其时,在宋末元初也。卓忠贞敬,本瑞安人,永乐时殉国难,不屈见族。其族弟由山阴避地唐栖,隐姓名,冒宋姓。至嘉(靖)隆(庆)后昭恤,始复卓姓。合其年代,相去远矣。何传讹之太甚耶!”

根据以上邵锐《陈伯通传》的记载,陈氏诗礼传家,系出名门,是北宋宰相陈尧佐之后。其七世祖扈从高宗南渡,始居钱塘西溪里。祖父陈仲谋是南宋福王赵与芮的长史,当时常随福王住在塘栖离宫。伯通因自幼丧父,从小随长史公在塘栖读书,所以是跟随祖父长大的。伯通长得魁梧绝伦,议论飚发,在塘栖结识了不少好友,又娶里中卓氏女为妻。

当时已是宋末元初,不久南宋亡,福王被元军俘去北方。改朝换代后,伯通绝意仕途,爇毂种桑、布衣蔬食、节俭劳苦,躬耕自晦。连一向交往的好友,也不再往来。目的示人以时代已变易,当忠于故国,此身不再入仕了。后来经过勤劳积俭竟以资财雄于一乡。

长史公年老忧愤而逝世后,陈伯通从西溪迁居至塘栖,此时因社会动荡,福王庄园已被当地豪强占有和蚕食。伯通当有发自心底的失落和悲哀。他以捐资的形式向官府申请福王庄基的使用权,并获得了批准,但此时整个福王庄园已只剩下原来王府花园地数十亩了。其余大片王府故地都已被人侵占迨尽。后来,陈伯通在福王花园居住了数十年,活了80多岁,大约逝世于元朝中期,埋葬在福王庄花园之中。

直至明代正德、嘉靖年间邵锐撰写陈伯通传时,在花园陈氏家尚能看到南宋福王花园的旧貌。所以邵锐要发出“宫殿故址在凤凰山侧,今报国寺基,已悉垦为田垄,无复有识之者。而(塘栖)福王庄基,犹睹片壤,岂不赖陈汝明公存之也欤,令人慷慨无尽!崖山诸公,不能存宋天下于一日,公乃留宋一片土于百世”的感叹了。

此外根据邵锐《陈伯通传》,光绪时王同考证塘栖起源也似有误。王同以为“唐栖漕河未开时,地广人稀,僻壤也。明以前,传人绝少”,但邵锐在《陈伯通传》中已指明南宋末年塘栖已较繁盛,已有众多世家聚居。福王随宋恭帝被虏北去,塘栖之庄园逐渐为当地豪强蚕食侵占。所以最迟至元代早期塘栖应已是居民聚居之一大市集了,当时水路交通已经四通八达。赵孟曾为栖水大善寺题匾,又在界河村德云庵与中峰祖师往还论道,可以说是经常过往塘栖的。到元末张士诚疏浚北星桥至武林头的漕运运河,塘栖更成为浙北水路交通之通津之地了。

陈伯通后代至明代乡史留名者有:

1.筹建花园桥的陈景清

《唐栖志》桥梁载有:“花园桥在市河口名北镇桥,在丰稔乡。《万历杭州府志》弘治间里人陈景清建,因名。海盐张宁(按:明景泰五年(1454)进士,)为作《花园桥记》。《栖里景物略》年久将圮,乾隆丙寅夏四月里人陈子口等倡建,旧未镌字。重建时讹作华圆桥。《栖乘类编》桥横市心,跨市河。咸丰辛酉兵火损圮,里人姚桐、闻汝翊重修,镌桥石曰‘花园桥’,以仍其旧。”

海盐张宁《重建花园桥记》:

唐栖为仁和巨镇,镇之要有川,中断东西,两埂相望,虽盈盈数丈间,非溴梁吕梁比,而往来者塞则均病焉。镇之义士景清陈君,号于其族之人,各捐金为梁于川之上,不再阅月告成。宁(张宁)以王事入武林,维舟桥浒,闻市人谈君义,予义其人往候焉。公以桥之名问余,余曰:子花园陈氏裔也,以名宗之裔,而能创前人之所未创,盐陈之宗多矣,盍(何不)名其桥以花园?景清君辞不居。余曰:堰浮山溃而伤,靡功济溱洧,惠匪政靡功(按: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其君之结构乎?人情钨而潺大功,必谋诸众,而君止谋诸族;人情作舍犹谋诸道,而君则断以己。虑杠之莫通舆也,而梁之;虑木之亟而朽也,而石之。神以倏,虹跨慢亭也;完以固,即天成天台也;雄以壮,无异巍然天津也。君之功其伟哉。表桥以陈之居,则居者以桥胜;因桥以表君功;则行者知君功;又使为君之后者,因桥之功而公其心以制行,则君之后,必有利济(施恩泽)天下之英贤者出焉。奚(为什么)止为斯桥之利济云。

弘治三年庚戌(1490)冬至日。

塘栖市河最北端的花园桥,重建于明代弘治初年。倡议陈氏族人捐金建桥的义士正是陈伯通的后人陈景清。时任礼科给事中的海盐人张宁,因公事去杭州,路过塘栖,泊舟花园桥堍,听到市肆中人谈论陈景清建桥的义举,遂主动去拜访他。陈景清请其起桥名,张宁建议叫“花园桥”。陈景清却十分低调,功成不居,不同意叫“花园桥”。张宁便用梁武帝“堰浮山溃而伤”、郑子产“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溱和洧是两条河的名称)”两个典故作为对比,来说服陈景清以居处福王花园来命桥名。此文写得生动翔实,指出因花园陈氏族人捐资建桥,故以花园命名此桥,可以使“居者以桥胜;行者知君功;又使君之后者,因桥之功而公其心以制行,则君之后代,必有利济(施恩泽)天下之英贤者出焉”,这就是塘栖花园桥当初得名的原委。

2.孝友好义的陈器之

《唐栖志·人物三·义行》。有陈鼐传:

陈鼐字器之,号一拙,静斋陈珙之子也。天性孝友、好义,父珙遘(遭遇)瘫痪疾,鼐侍奉汤药饮食,历二十年不少懈。季父(最小的叔叔)瑛蚤世(早死),无出应继鼐。季母周挈其赀归义子及周氏子。里人有嗾(鼓动)讼者,鼐曰:“叔无子祀在我,母不我归者,货贿耳,外物也。以货为人后,非吾心。矧(何况)以讼争乎。”人义之。室夏怡静女,怡静室范,不安五子养,养于鼐,甘脆之旨三十年。又经纪(料理)夏氏三世丧,不异己生。夏之侄诬鼐私外家赀,陷之讼。鼐叹曰:“盈缩分定,即不当饿死,焉往非乐,乃尽弃其有去。其妻以恚愤(愤怒)卒。鼐终身不续娶。后复勤约,自立祖墓曰“花园坟”,以族散莫展,省人路之。鼐协宗贤者,崇垣懋障,使诸圹无践蹂侵伐之虞。又葬其族之贫乏暴露者,里闾宗族无不义之。年近耄,如壮年。有四子言、辛、襄、高,并仁厚。襄子奇,万历武举人。嘉兴备倭游击。奇孙文韬,康熙间任闽左都督骠骑将军。子裔世袭。

陈鼐是陈珙之子,天性孝友好义。父亲瘫痪在床20年,其始终服侍周到没有懈怠。最小的叔父陈瑛早死无子,本应过继陈鼐为子,而小婶婶周氏将小叔父的财产给了其义子及娘家侄子。里中有人抱不平,鼓动陈鼐去衙门论理。陈鼐说:“叔父无子,承宗祭祀当在我。婶母不给我的只是财物,是身外之物啊!以争财物为人说道,不是我的本心啊,何况还要翻脸去衙门讼争?”他的态度和人品得到了里中人的认可和尊重。他的妻子是夏怡静之女,夏怡静与夫人范氏生有五个儿子,都不奉养他们,陈鼐便供养岳父母30年,又料理夏家三代的丧事,等同亲生。后来夏怡静侄儿诬赖陈鼐私吞岳父家财产,并告到衙门。陈鼐感叹说:财富多少本分所定(命定),只要不会饿死,哪里都可以安身立命。于是放弃了继承权,其妻因此愤怒而病亡。陈鼐终身不续娶。他为人勤劳节俭,自立祖墓曰“花园坟”。陈鼐又在宗族中的贤者协助下,筑起围墙屏障,使家族坟墓不会遭受践蹂侵伐,又出资埋葬其族中之贫乏暴露者,里闾宗族都称颂其讲义气重感情。

陈鼐年近80岁,尚如壮年一般健康。他有四个儿子,陈言、陈辛、陈襄、陈高,都宽仁厚道。陈襄之子陈奇是万历年间武举人,官嘉兴备倭游击将军。陈奇之孙陈文弢康熙年间任闽左都督,骠骑将军。

3.战功卓著的骑都尉陈文弢

陈文弢(韬),字勋与,花园陈氏裔孙,嘉兴备倭游击将军陈奇之孙。《栖水文乘》讲其“性任侠,读书晓大义”。《唐栖耆旧集》:当时浙藩陈公升任广西巡抚,招文弢入幕府。康熙十二年,陈寻督两广,逆藩吴三桂反叛,兵连广东,西无宁日。

潮阳接八闽(福建)边海诸邑,屡被海贼蹂躏,遂移公出师潮州,适饶平县山寇大起,县几不支。当事命文弢殴剿,悉歼之。接知饶平县事。会贼大至,围城一月有余,文弢多方慰谕,椎牛杀马,沥血矢誓,布告再三,兵民土庶咸愿决死战。遂出兵截击,贼尽惊溃,弃其老弱辎重而遁。余孽未靖者,复集精锐来攻,文弢指挥亲信健卒数百人接战,无不以一当百。《栖水文乘》记其别遣死士纵火焚贼营,贼大乱,斩馘无算。诸贼尽毁其巢垒,降者万余人。(www.chuimin.cn)

饶平遭乱后,田园不治,诸豪右往往为逋薮,文弢赏信罚必,宽猛相济,不数月饶大治,升任风城参将。

当时海逆猖獗,突犯漳州,大司马姚公以总督重臣驻师其地,得知文弢善用兵,特疏奏请,改任文弢为漳州参将。海贼掩我师不备,踞山列寨,旁掠乡邑,文弢察知主名,悬赏格捕贼,贼无可容,乃率其党羽殊死战。矢石交下,众莫敢撄,文弢驰至,身挺贼,贼竟全军出动。正好天近傍晚,文弢大呼曰:敢有言退者,斩以示众。声振山谷,乃勒兵为左右翼以集,贼不以支,遂大败。此战俘获数百人,余悉驱至泥淖中斩之。各寨悉平。

随即征讨铜山厦门诸海岛,皆下之。两台录军功,首及之,升副总兵协镇福州。文弢虽武臣,然四方羽檄书问;尝令幕客操管,口占授答,粲然有条。又念故里先祠湫隘,为捐俸寓书于族中之贤者,俾鼎新之。

正好康熙辛酉除夕,朝廷以滇闽荡平,允内外文武二、三品官皆封赠二代如其官,荫一子入监读书。大司马姚公题叙厦门铜山十九寨等处恢复功,特授公左都督,世袭一,拜他喇布勒哈番(清代官爵名,汉名骑都尉),先后并至。康熙壬戌年(1682)正月初二日,卒于福州官署,年58岁。生男五:长宗彝;次宗器,次宗燕,次宗鼎,次宗鼐。《行述》:宗彝,字伯常,袭职;宗鼐,字佐王,嫡荫卫守备。宗器、宗鼎、宗鼐,因徙家于闽,后人不可考。

《栖水文乘》附录有宋受谷琦《上内叔陈勋与先生诗》:

世绪营邱振,家声颍水绵。风锵开大业,鸿渐踵名贤。

作述原从古,经纶克续前。握机参妙略,揽辔策中坚。

铜柱怀柔远,绳桥戡定先。瘴烟澄桂岭,湛露濯桑田。

薏苡疑曾白,瑶玛操自全。搴口登启事,建钺领戎旃。

研鼓仙山外,丹霞曲屿边。夺帆焚列寨,麾扇涤遥天。

绝岛鲸鲵避,炎州翡翠翩。功将鳌极奠,捷屡风墀宣。

特拜兼城节,专厘省会权。悬旌军肃伍,奏凯士安眠。

原泽苋苗褊,谦光大树传。腹心推幕府,意气溢宾筵。

北海樽常满,南州榻每联。九垓衣被广,千顷纳茹全。

鼎望方隆盛,门风最郁然。荀陈真媲美,桓鲍若随肩。

玉案调琴瑟,青箱授杞搬。阶前珠树粲,池上棣华鲜。

俱擅凌云笔,旋占奉日年。銮坡群拜后,虎鬯益增骈。

酬国宏勋永,兴宗懋德延。茑萝遥念切,花萼好音卷。

猥及东床末,将伸西国缘。仰瞻乔并岳,低愧器如菱。

斗域星辰上,榕城膏雨涓。趋承犹子列,服教佩韦弦。

陈文弢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卒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当时尚在福州任上。其子孙也居住在福建,所以陈氏后来的情况已无法考证了。

康熙二十五年里人金张写有《题陈氏宗祠二首》诗:

其一

四时大木鸟声喧,行路周遭树短垣。

能悟荣枯无二理,北邙元不异西园(人呼为花园坟)。

其二

文章偏索祠堂记,雅颂兼徵祖德诗。

省得他年烟草里,口箝肚画读残碑。

塘栖公园中遗存的假山石

花园陈氏,是塘栖望族,先世家四川阆中,是陈文惠公后裔,其祖上陈仲谋,任南宋福王与芮家长史一职。陈仲谋孙陈伯通依祖读书塘栖,娶塘栖卓叟之女。陈伯通于元代初年买下福王庄花园徙居塘栖,保全福王花园地貌直至明末清初,其后人又捐资建造花园桥。从此诗可得知,金张生活的康熙年间,历经300多年风雨沧桑的古花园坟尚存古树、围墙,园内陈氏宗祠完好,基本保存故宋风貌。

光绪年间里人夏同声记载:陈氏宗祠在花园坟,此地相传为福王邸址。祠龛栗主(古代祭祀所立的神主。用栗木做成,故称“栗主”。后通称宗庙神主为“栗主”)皆四方尺许,爵位堂皇。兵乱后(此指太平军侵塘栖),祠堂尚存。祠内古柏两株,系宋时物。甲申(1902)冬,遭后裔陈山坤砍伐掘石,夏同声曾嘱人阻之,始终不听。明年春间到此,花园坟已成一片荒郊了。

中华民国时期,塘栖市西镇长劳勤余先生在塘栖僻地建运动场前,花园陈氏故居花园坟,已成镇西南面的一片荒凉之地,荒烟蔓草,坟茔杂乱。劳勤余先生主持清理了坟墓,整治了这片地方,并修成了镇上最早的新式运动场。在搞工程建设的同时他还不忘为古代先贤立碑,请当年杭城名绅、书法家王廷扬书写陈伯通墓碑。

王廷扬(1866—1937),字孚川,金华蒲塘人,清光绪甲午中举人。1898年中戊戌科三甲五十名进士,任工部屯田司主事、江苏、广东知县加同知衔。曾襄办龙州边防,历任留日学生监督、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监督、浙江省视学等职。

王廷扬早年曾入绍兴大通学堂,后加入同盟会,与孙中山书信往来频繁。宣统元年(1909)当选浙江省咨议局议员、北京资政院议员。中华民国成立后,任浙江省都督府顾问,出任义乌县民政长,后当选第一届众议会议员、浙江省议会议员。1914年起,历任江西高等审判厅书记官长、浙江省临时参议会和第二届省议会议员、临时参议院议员、内务部秘书、浙江省军务善后督办署咨议、省长公署顾问、自治筹备处评议员、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监察委员。王廷扬工书法,善榜书,常赖此自给,是民国年间西泠画社创始人之一。

如今的塘栖公园绿荫丛中,那方“元处士陈伯通遗阡”碑矗立至今已有80多年了,由当时的镇长主持修建,省城名绅书丹,承载了塘栖古镇的一段历史。也正是此方小小的碑石让处士遗韵传流至今。而那座被拆除30余年的塘栖花园桥,近日也已经复建完工,这些都将成为塘栖丰厚历史的真实见证。

塘栖重建的花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