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论语疏义》的解释,就是“明明德以亲民,本仁心以施仁政,保民而王,非自求尊荣与富贵也,是谓为政以德。”主张“仁政”,反对暴政,在治国理政指导思想上体现为倡导“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对百姓施以“仁爱”。也就是说,“为政以德”是由“为君难”和“为臣不易”所决定的。“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为政以德”也是将“仁”用于国家治理,也就是所谓的“仁政”。......
2023-11-01
2 孔子六艺中“礼”拓画(左中)
3 孔子六艺中“书”拓画(左下)
4 孔子六艺中“乐”拓画(右上)
5 孔子六艺中“射”拓画(右中)
6 孔子六艺中“数”拓画(右下)(www.chuimin.cn)
“亲亲”是孔子思想的基点。《礼记·中庸》记载,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要实现对天下的“仁爱”,就需要把源于人的血缘情感的“亲亲”放在首位,从自然的血缘情感出发,将“亲亲”之爱逐步外推,进而“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就能本立道生。从“亲亲”出发,由“亲亲”推至“爱人”,一个具备“亲亲”本能的人,才能真心体会到爱的真谛,才能有可能将这种爱亲人的天然血缘情感外推到爱他人。“亲亲”是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因而是符合天地运行规则的道德行为。
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是合乎天道,属于自然而然的行为。因此孝道的依据在于天道。孝,源于血缘亲情的伦理。孔子晚年序《易传》,将其政治思想和道德学说提升到了天道的高度,为其思想主张找到了“天道”的依据。子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物。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此谓孝子成身。”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侍奉自己的双亲就像侍奉上天一样自然,是一种职责,体现了孔子将“孝”与天道相结合的思想。
什么是天道?孔子又进一步回答说:“贵其不已也。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而能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礼记·哀公问》)因此,孝道就好像日、月、星辰在天空中昼夜运行一样恒久,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循环一样周而复始,是人们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这就是人间与天地运行的自然法则。孝道是然、不得不然,就像人的血缘关系一样是自然形成的。一定血亲范围内的相亲相爱是人天性的自然流露。孝这种真情感,是血缘中生出来的真性情,真性情中生出的真感情。“爱亲”是天性,具有普适性,“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经·庶人》)按照古人的说法,亲子关系是天然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注定的,是不能自由选择的,这种关系是不能改变的。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孝经·三才》)孝为德之本,为天经地义之事,为万世万物之纲纪。“孝悌”是仁爱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各种道德都是由此派生、推衍出来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
孔子把“亲亲”作为思想的出发点,符合人的天性和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孔子的学说就因此有了最坚实的逻辑支点。
有关千秋圣迹·尼山:孔子的诞生及其思想的传承的文章
按照《论语疏义》的解释,就是“明明德以亲民,本仁心以施仁政,保民而王,非自求尊荣与富贵也,是谓为政以德。”主张“仁政”,反对暴政,在治国理政指导思想上体现为倡导“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对百姓施以“仁爱”。也就是说,“为政以德”是由“为君难”和“为臣不易”所决定的。“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为政以德”也是将“仁”用于国家治理,也就是所谓的“仁政”。......
2023-11-01
孔子与歌德均认为自我发展为社会发展的基石。子路问“君子之道”,孔子说:“修己以敬。”但,孔子又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的本性,富有恻隐之心。君子居上不骄,为下不卑。君子之风,在于“重”一字。这就是君子高贵的原由。君子对其亲友,因持之以礼;但对其子,则不过份亲昵私爱。......
2023-08-16
孔子通过对商周时期文化典籍的学习与整理,创立了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孔子提出“仁”的重要内涵是“仁者爱人”。因为“仁”的内涵太丰富了,孔子对于“仁”的认识与阐述,也是一个逐步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一是把“仁”定位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可见,要实现“仁”,选择居住生活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这里孔子告诉我们,“仁”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人格品德,要实现“仁”,必须发自内心地追求。......
2023-11-01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
2023-12-03
《论语》中八次谈到“和”。其中最主要的是《论语·学而》的一段话:“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和”是对矛盾加以调和,使矛盾各方的关系达到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与“同”是不同的概念。孔子继承了前人关于“和”的思想,并加以发展。“天人和谐”是“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天人和谐”是满足人类追求高尚道德境界的需要。再次,“天人和谐”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2023-11-01
在传统文化中,“忠”不仅是个人修身的重要准则,而且是政治品德的最高原则。孔子所说的“忠”,也是处理君臣关系的道德规范。这就赋予了中国传统的“忠”的观念以新的内涵。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加强经济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安居乐业。1研学活动3.“以民为本”,强化宗旨意识“民本”思想也是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重要方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政德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2023-11-01
导读本篇主要记载了孔子的仁德与仁政思想。因首章记载孔子“农山言志”时,命弟子们“于斯致思”,即在谈论志向方面多用心力,故以“致思”名篇。在德刑关系上,孔子主张德刑并重,先德、礼,后政、刑,以刑佐教,执行法度要公正无私,常思仁义宽恕之心,树立恩德,感化百姓,反对严刑暴法。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2023-11-01
韩国深受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影响,直到今天这种影响并未消失,成均馆大学还用孔子思想为办学宗旨,儒学大学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所专门培养儒学研究人才的高等学府。在韩国,忠的意义是指人民效忠于自己的国家。韩国人认为,孝是人伦的根本,也是人类的天性。......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