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为了及时改进课程,甚至修订、发展课程,使课程趋于完美的评判,就是形成性评价应扮演的角色。尽管评价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之分。......
2023-11-25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将发生变化。教育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是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它的基本特征是: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知识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这种整合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在这场变革中起着关键因素的是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所以必将导致教师和学生角色新的定位与重塑。
(一)教师角色变化与自我更新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见地的想法,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处理。而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教师作用表现在学生学习的主导。
1.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变化
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①教师将成为有意义问题的设计者;②信息海洋的导航者;③情境观察的指导者;④学生学习过程的辅导者和评价者;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先行学习者。
2.教师的自我更新尤为重要
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的结果就是实现信息化的教育,教师要成为一个信息化的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开发课程和学习资源。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的一般规律外,又能熟练而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为自己的教学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进而为学生开发学习资源。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是信息化教育中的首要环节。
(1)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与学的活动。用教育信息技术改变教与学的活动,才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建构知识。在信息化的教学活动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的内在需求,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正如何克抗教授在《教育技术学》中所表述的,“教师和学生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整合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去。”
(2)教师应成为课程的设计者,教学信息的制作者、加工者和处理者,努力成为创新型的教师。由于传统的那种单向的师生关系已由教师—传播媒介—学生这种三角关系所取代,教师已不再以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呈现者出现,也就是说教学工作中,已由教师的“教”为主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必须以教育信息技术的观念和教学设计思想去分析学生学习特征、制定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式、准备教学材料以完成教学过程。因此,教师首先应是课程的设计者。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设计制作他所需要的教学软件,更重要的是,要从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寻找他需要的信息,并进行加工、组织,用于学生的学习。
(3)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信息化社会中,交互式网络教学的应用,使得学生可以轻易地从因特网、电子图书馆和卫星电视上接触到大量学习资源,这就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从传播信息的主体角色中退出,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指导者。所谓引导,就是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而不再是教授知识,而是帮助他们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所谓辅导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使他们能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很快找到需要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避免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航。对教师来说,已不再只是教学生学习的问题了,而且还要教学生寻找信息,使这些信息相互联系起来,并且以批判的精神对待这些信息。
(4)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育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认为,学生知识的建构不仅依赖于自身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习伙伴之间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和理解。在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下,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以及辅导者,而且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间通过相互交流,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取长补短,通过共同探究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可在合作的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5)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探求新知的学习者,所以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终身学习。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设计是一种超前性的教育活动,这一活动需要教师既要拥有课程研究与编制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要把握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下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规律,研究课程教学新模式,提炼课程的重点、难点,研究如何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信息技术具有发展快、更新快的特点,目前知识量是每年都翻一番,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培训自己,除了接受业务和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外,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提高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认识,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www.chuimin.cn)
在信息技术支撑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最大的变化就是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主体性得到真正发挥。
1.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主体
这主要表现在:①学生是学习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②学生是协作活动的参与者;③学生是学习问题的解决者;④学生成为知识的意义建构者。
2.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策略也必将发生变化
教育信息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不再依靠书本和老师的讲授,以课本为主要信息载体的局限性一下子被克服。学生以计算机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为中介,在自主筛选、合理接受、科学加工、适时反馈的信息传输中可轻松自如地完成富有个性化的学习过程。这一方式的转变,不仅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等方面的改变,而且意味着学生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和存在方式的转变,更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
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将极力倡导以下一些学习方式:
(1)基于合作的学习。建立在合作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的场景中,不仅学生,而且家长、老师、社区人员都可参与学生的学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社区人员之间可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
(2)基于问题的学习。所谓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艺术上的创作,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的学习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仅是要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才能真正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
(3)基于实践的学习。实践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取,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素质的提高,无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诚然,作为其生活的重要部分的学习活动也应深深地根植于实践。学习不是一种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机械识记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学习与生活、与实践是有着相同外延的,是合一的。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鲜活的、真实的;只有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中展开学习过程,学习才是完整的、详尽的、美妙的;只有在绚丽多姿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学习感受,学习才是亲近的、深刻的、诗意的;只有在变化多端的社会实践中评价学习成果,学习才是高效的、智慧的、灵动的。由此我们认为,新的学习方式是基于实践的,它必然以实践为依托。
(4)基于探究的学习。从能动的反映论来看,学生的学习总是以自己现有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为基础,能动地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改造,最终以自身的方式将知识吸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这表明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和认同,不是对现有知识的直接占有,而是带着个人的经验独立分析、判断与创造的活动,这是一种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性经验之上的构建过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有着浓重的创新色彩。
最后,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的社会,教育必须对信息化的社会到来进行积极的回应,信息化教学即教育信息技术整合与课程已经势在必行。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的发展。作为未来的教师,更要充分理解信息化环境中教师的教学地位,充分了解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角色,掌握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为未来的教学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关教育技术学的文章
总之,为了及时改进课程,甚至修订、发展课程,使课程趋于完美的评判,就是形成性评价应扮演的角色。尽管评价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之分。......
2023-11-25
信息技术会对学习的多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与作用。由此看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信息选择过程,这也是斯滕伯格针对创造性思维提出的“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中的主张。对于创造性思维来讲,斯滕伯格所提出的“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也认为,一个人要想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首先需要环境给予人们创造性活动的认可,进而形成创造性的人格。......
2023-11-25
在老师们的关爱下,小好变了许多。故事中,上课捣乱、渴求被关注的小远,冷漠、暴躁、易怒的小好,就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因为很多教师在面对问题学生的过程中,体验到的往往是负面情绪,例如上述故事中的刘老师,面对小远是反感的,看到小好也是愤怒的。故事中的刘老师能迅速捕捉到两个问题学生的需求与期待,拉近了与小远和小好的距离,也走进了他们的心。......
2023-07-18
詳言之,就是教師與學生受環境的驅逼,借學潮以尋求其物質生活的出路。在這没落的途境中,這由士大夫化身的教師與學生,爲逃避悲慘的命,顧不得身分的丢醜,只得横衝直撞的尋求其個人物質生活的出路。戰争是帝國主義者尋求出路之必要的手段,學潮也是某種教師們尋求出路之可能的辦法。這不是表示學生出路問題之畸形的發展嗎?......
2023-11-01
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变化,教育理论研究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关于信息素养的目标、内容以及形式的观念也就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各种流派。“信息素养”或者“信息文化”指的是对于信息、物质、能量这三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一个分析结果。“信息素养”的本质仍然是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
2023-11-25
(二)终身学习的教师职责未来教育中,教师角色的重要变化之一是教师将成为终身学习者。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对教师这一职业而言尤其如此,教书育人者比任何人都更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和楷模。而要完成这一过程,教师必须由传统单一的知识的灌输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以及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转化。......
2023-11-25
要理解信息技术是如何促进学习的,还需要对信息技术的功能及其对学习的影响有较清楚的认识。以下将从本体功能和特定领域中应用所体现的作用来分析信息技术的功能特征。由此看来,仓库理论强调记忆的重要性,它认为人的记忆是积累信息、存储信息的关键方式。对于信息技术来说,它对社会中各个行业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其功能进行的,既对教育事业中的教育产生作用,又对学习产生作用。......
2023-11-25
总而言之,教育信息化的师资建设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所以,首要任务是对教师做出教育观念转化及心理引导方面的训练,消除他们对计算机的惧怕心理,准确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对国家、学生和教师的正面意义。三则需要为完善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制度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
2023-11-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