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以来,法国著名汉学家杜赫德于1735年所编著的《中华大帝国志》[64]被认为是此前编成的耶稣会士报道与研究中国之集大成者。其中5张可以确认是1883—1886年格罗夫斯在杭州拍摄的。他还在《在华五十年》一书中,拍摄了当时杭城的河道水门照片。十九世纪以后,欧美关于杭州运河的内容越来越多。......
2023-10-31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为了避免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有效控制江南地区,隋炀帝于大业六年(610)在春秋战国以来所形成的人工河道与自然河道的基础上,开凿了由京口(今江苏镇江)至余杭(今浙江杭州余杭区)的江南运河。江南运河的出现,才真正打通了京师长安、洛阳等中原政治中心与江南经济体系的联系。正是在这个时候,隋以来的南北大运河漕运管理体系才真正建立起来。司马光《资治通鉴》载:“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官、草顿,欲东巡会稽。”[5]司马光所谓的“江南河”,北起今江苏镇江京口,向东南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平望及浙江嘉兴,然后折向西南,经石门、崇福、长安、临平,再沿上塘河到达杭州城区。
隋炀帝开凿江南运河以后,又在杭州城东、城南开人工河道(今杭州中河、龙山河),经杨浦而至白塔岭附近,进而可通至钱塘江。司马光所谓的“置驿官”正是预示着杭州运河漕运管理制度系统化、常规化的开始。(www.chuimin.cn)
运河沿线城市的漕运管理乃至制度的完善,依赖于运河交通系统的完善与沿线重点城市经济的繁荣。江南运河的开通,使得杭州成为南北大运河水运系统一个重要的节点城市,自此杭州的经济与政治地位大幅提升。唐代魏徵等人所撰《隋书》卷三一《地理下》载:“丹阳旧京所在,人物本盛,小人率多商贩,君子资于官禄,市廛列肆,埒于二京,人杂五方,故俗颇相类。京口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也一都会也。……宣城、毗陵、吴郡、会稽、余杭、东阳,其俗也同。然数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新安、永嘉、建安、遂安……其俗又颇同豫章。”[6]魏徵等人不仅在当时就确认了杭州城商业的繁荣,河道的发达,也指出由当时京口至余杭的江南运河沿岸已经形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江南城市群。如丹阳(今江苏江宁)、宣城(今安徽宣州)、毗陵(今江苏常州)、吴(今江苏苏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余杭(今浙江杭州)、新安(今安徽徽州)、东阳(今浙江金华)、永嘉(今浙江丽水)、遂安(今浙江淳安)等江南重要州郡。
有关朝廷之厨: 杭州运河文化与漕运史研究的文章
十八世纪以来,法国著名汉学家杜赫德于1735年所编著的《中华大帝国志》[64]被认为是此前编成的耶稣会士报道与研究中国之集大成者。其中5张可以确认是1883—1886年格罗夫斯在杭州拍摄的。他还在《在华五十年》一书中,拍摄了当时杭城的河道水门照片。十九世纪以后,欧美关于杭州运河的内容越来越多。......
2023-10-31
[4]此外,中国古代研究者也认识到漕运物资也不仅仅是粮食。他们皆是从狭义的概念诠释中国古代漕运的内涵,即认为漕运就是谷物粮食的水运。[7]这种狭义的理解,虽然认识到中国古代漕运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功能,但是并没有把漕运看成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
2023-10-31
运河漕务对南宋王朝的统治与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书中研究江南运河疏浚治理的部分,涉及杭州运河与漕运内容。该研究对漕运制度具体内容如漕粮税制、征收兑运和交仓、漕运官制和船制、运河的修治和管理、运丁和屯田、漕运改制、漕运的衰败和停止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尤其对清代土地制度、田赋与江浙漕运税赋问题进行了交叉研究,说明了我国地主制经济性质是漕运制度得以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023-10-31
Francesco Valegio《行在鸟瞰图》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该图像描写的是杭州城,但是实际上整个绘画都是以威尼斯这样的水城作为创作参考。Francesco Valegio根据马可·波罗的记载以及自己对杭州的想象,绘制了一个具有欧洲异域风情的杭州运河城市图像。此例亦可实证杭州运河形象在欧洲图书中的传播与流变,尽管这一杭州运河的形象是虚构与借鉴的居多。......
2023-10-31
[24]通过上述分析,作为春秋时期吴越争霸战场的钱塘江沿岸,为了军事运输而人工修筑的百尺渎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我们追溯杭州运河发展变迁的早期历史。但是,春秋时期杭州城区内部的运河河道系统尚未形成,所以我们认为春秋末期是杭州运河系统依托江南运河系统形成而不断发展的孕育时期。如今,这两个县均属于杭州行政区域。故,秦统一时期,以杭州作为运河南端的江南运河系统已经完全形成。......
2023-10-31
苏轼在任期间,他认真研究了杭州运河河道的水利情况。在杭州运河漕运管理工作上,苏轼尤以疏浚西湖、开导城内二河、整修六井这三项工程贡献最大。他在《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中,详列有关杭州水利工程改造的经费、人工、设备、分界、违禁、管理等具体办法。轼于熙宁中通判杭州,访问民间疾苦。由此观之,西湖之水,尚能自运河入田以溉千顷,则运河足用可知也。轼既深愧其言,而患兵工寡少,费用之资无所从出。......
2023-10-31
国外专家有关中国大运河及漕运史的研究也从宏观研究向个案研究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研究专业化和具体化。针对杭州运河及漕运议题,海外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日本池田静夫《中国水利地理史研究》中的相关内容。此外,他所提出的“南宋时期的运河文化使杭州成为孕育中国近世文化的摇篮”的观点,对我们研究杭州运河文化及漕运史,极具启示意义。目前以杭州运河文化与漕运史为专项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尚未出现。......
2023-10-31
[2]而在宋初至崇宁时的“转般法”和崇宁以后的“直达法”是我国运河漕运管理制度中的代表性措施。该措施的发展变化直接关系着东南漕运规模与数量的兴衰变化。沿途设仓及分段运输是我国大运河漕运管理体制中较为显著的特征,具体到以杭州为中心的运河漕运管理制度,还值得我们具体考察。从柳浦越过钱塘江往东行进,管理者则可以进入浙东运河区域,进而控制宁绍平原及浙东运河出海口岸等要地。......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