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此外,中国古代研究者也认识到漕运物资也不仅仅是粮食。他们皆是从狭义的概念诠释中国古代漕运的内涵,即认为漕运就是谷物粮食的水运。[7]这种狭义的理解,虽然认识到中国古代漕运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功能,但是并没有把漕运看成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
2025-09-30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为了避免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有效控制江南地区,隋炀帝于大业六年(610)在春秋战国以来所形成的人工河道与自然河道的基础上,开凿了由京口(今江苏镇江)至余杭(今浙江杭州余杭区)的江南运河。江南运河的出现,才真正打通了京师长安、洛阳等中原政治中心与江南经济体系的联系。正是在这个时候,隋以来的南北大运河漕运管理体系才真正建立起来。司马光《资治通鉴》载:“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官、草顿,欲东巡会稽。”[5]司马光所谓的“江南河”,北起今江苏镇江京口,向东南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平望及浙江嘉兴,然后折向西南,经石门、崇福、长安、临平,再沿上塘河到达杭州城区。
隋炀帝开凿江南运河以后,又在杭州城东、城南开人工河道(今杭州中河、龙山河),经杨浦而至白塔岭附近,进而可通至钱塘江。司马光所谓的“置驿官”正是预示着杭州运河漕运管理制度系统化、常规化的开始。(https://www.chuimin.cn)
运河沿线城市的漕运管理乃至制度的完善,依赖于运河交通系统的完善与沿线重点城市经济的繁荣。江南运河的开通,使得杭州成为南北大运河水运系统一个重要的节点城市,自此杭州的经济与政治地位大幅提升。唐代魏徵等人所撰《隋书》卷三一《地理下》载:“丹阳旧京所在,人物本盛,小人率多商贩,君子资于官禄,市廛列肆,埒于二京,人杂五方,故俗颇相类。京口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也一都会也。……宣城、毗陵、吴郡、会稽、余杭、东阳,其俗也同。然数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新安、永嘉、建安、遂安……其俗又颇同豫章。”[6]魏徵等人不仅在当时就确认了杭州城商业的繁荣,河道的发达,也指出由当时京口至余杭的江南运河沿岸已经形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江南城市群。如丹阳(今江苏江宁)、宣城(今安徽宣州)、毗陵(今江苏常州)、吴(今江苏苏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余杭(今浙江杭州)、新安(今安徽徽州)、东阳(今浙江金华)、永嘉(今浙江丽水)、遂安(今浙江淳安)等江南重要州郡。
相关文章
[4]此外,中国古代研究者也认识到漕运物资也不仅仅是粮食。他们皆是从狭义的概念诠释中国古代漕运的内涵,即认为漕运就是谷物粮食的水运。[7]这种狭义的理解,虽然认识到中国古代漕运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功能,但是并没有把漕运看成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
2025-09-30
国外专家有关中国大运河及漕运史的研究也从宏观研究向个案研究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研究专业化和具体化。针对杭州运河及漕运议题,海外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日本池田静夫《中国水利地理史研究》中的相关内容。此外,他所提出的“南宋时期的运河文化使杭州成为孕育中国近世文化的摇篮”的观点,对我们研究杭州运河文化及漕运史,极具启示意义。目前以杭州运河文化与漕运史为专项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尚未出现。......
2025-09-30
[2]而在宋初至崇宁时的“转般法”和崇宁以后的“直达法”是我国运河漕运管理制度中的代表性措施。该措施的发展变化直接关系着东南漕运规模与数量的兴衰变化。沿途设仓及分段运输是我国大运河漕运管理体制中较为显著的特征,具体到以杭州为中心的运河漕运管理制度,还值得我们具体考察。从柳浦越过钱塘江往东行进,管理者则可以进入浙东运河区域,进而控制宁绍平原及浙东运河出海口岸等要地。......
2025-09-30
隋唐以来,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进而导致长距离漕运运输的出现。[3]区域视野下审视杭州漕运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亦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从运河与农业的发展关系来看,吴琦《漕运与古代农业经济发展》指出漕运的发展与古代农业经济的演变格局,与区域农业生产水平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他认为农业发展状况决定漕运的动向,漕运的发展反映农业经济的变化情况。......
2025-09-30
江淮漕粮物资过长江、淮河之后,至河阴县纳入河阴仓即可返回。从整体上来说,江浙漕运物资中以粮食、茶叶、纸张、瓷器、丝织品比重最大。此外,竹木柴草、四时瓜果乃至海鲜水产也经由运河以贡赋形式输往政治中心。从纲运分类看漕运物资的话,还可按物种分,有米纲、粮纲、绢纲、布纲、糖纲、香药纲、钱纲、马纲、牛纲、羊纲、盐纲及粮斛马料纲。杭州的锡箔业曾被誉为清代“杭城第一公道生意”。......
2025-09-30
隋以后,杭州城市地位有了极大提升,这跟隋代大力开凿南北大运河关系密切。隋代南北大运河的开凿,更把杭州置于沟通江南运河、浙东运河以及钱塘江水道贸易交汇地、中转站的位置。借助运河交通的便利,此时的杭州是“水居江海之会,陆介两浙之间”,城市经济水平发展迅速,也成为运河沿线的知名城市。此时杭州的经济地位已经超越浙东运河上的越州,而仅次于北面的苏州。......
2025-09-30
[24]通过上述分析,作为春秋时期吴越争霸战场的钱塘江沿岸,为了军事运输而人工修筑的百尺渎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我们追溯杭州运河发展变迁的早期历史。但是,春秋时期杭州城区内部的运河河道系统尚未形成,所以我们认为春秋末期是杭州运河系统依托江南运河系统形成而不断发展的孕育时期。如今,这两个县均属于杭州行政区域。故,秦统一时期,以杭州作为运河南端的江南运河系统已经完全形成。......
2025-09-30
六朝时期,秦以来的江南运河又进一步发展。而钱塘江南岸的浙东运河则是六朝时期江南运河向东延展和完善的代表性工程。所以,该时期钱塘江和浙东运河间频繁漕运的事实,不言而喻。浙东运河西段漕运功能的显现,自然也要求杭州里运河系统不断完善。杜元懿所谓“商旅往来,倍多常岁崐。西陵牛埭税,官格日三千五百;如臣所见,日可增倍”的税收财报分析,确证了杭州运河漕运贸易交易的繁荣。......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