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平调,是一种产生在宁海,流传在浙东三门湾地区的地方戏。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海平调荣登其中的传统戏剧类。经数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宁海平调成为一笔珍贵而丰富的戏曲文化遗产,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它为数众多的传统剧目和曲牌。宁海平调的传统剧目有100余部(本),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前十八”“后十八”的36部大戏。宁海平调的表演特色表现如下。......
2023-10-31
各位团友,欢迎来到“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今天我们来到的是宁波下属的奉化区,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个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奉化布龙。
奉化布龙因起源于奉化而得名,是全国颇有影响的代表性龙舞之一。我们都知道,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更有着权力的象征。人们想象它是主宰云雨的神灵,上能腾云九霄,下能翻江倒海,每次出现时都会风云大变,电闪雷鸣,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所以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崇拜。
奉化山川秀丽,有很多山涧渊潭。旧时人们把这些深潭视为龙的隐身之处,称为龙潭,又把生长于潭中的蛇、鳗、蛙等动物视为龙的化身,尊称为龙王。每当亢旱,田地龟裂、禾苗枯萎之时,农民们就敲锣打鼓,成群结队地去龙潭祈祷,向龙王求雨,等到旱情解除,又把它送回原潭,这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
老百姓相信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传统的一种习俗。因地处奉化,这项传统民俗舞蹈被称为奉化布龙。奉化布龙由敬神、请神、娱神,逐步演变成为富有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其舞姿优美、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图3-1 奉化布龙表演(图/岑风)
奉化布龙传统套路多达40余个,为一般龙舞所罕见,其中有的已被用作国家体育舞龙比赛的规定动作,被大江南北的许多龙舞所移植。1990年,奉化布龙入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1996年奉化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布龙艺术)之乡。2005年被浙江省政府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接下来,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奉化布龙的历史演变过程。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间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
直至现在,龙舞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龙舞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构图变化和动作套路。根据龙形道具扎制材料的不同,分为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火龙、鸡毛龙、肉龙等。北方龙舞的制作一般高大粗重,风格古朴刚劲;南方龙舞则精巧细致,活泼敏捷。龙舞从色彩上可分为黄、白、青、红、黑等,以黄龙最为尊贵。龙舞的构图和动作一般具有“圆曲”“翻滚”“绞缠”“穿插”“窜跃”等特征。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为“请龙”“出龙”“舞龙”和“送龙”。
据现有史料记载,奉化的龙舞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到了元代,元代著名诗人戴表元(奉化人)有《观村中祷雨》诗:“西村送龙归,东村请龙出。西村雨绵绵,东村犹出日。”(《剡源集》卷二十七)可见奉化请龙求雨之风历史悠久。
奉化的龙舞,到了清末民初,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程式,以后更有发展,队伍也逐渐扩大。1946年元宵节,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奉化举办了全县龙舞大赛,参加的舞龙队有108个之多,争奇斗艳,一比高低。以陈世雄为龙头手的条宅布龙技压群雄,夺得了标有“活龙活现”四字的锦旗一面。1947年正月初二,条宅村舞龙队在陈世雄带领下到溪口舞龙,适逢蒋介石和蒋经国在溪口老家度假。蒋介石自幼喜欢龙舞,听到这一消息后,便派人邀请条宅村舞龙队到自己祖居“丰镐房”进行表演,蒋经国夫人蒋方良给了赏钱。龙舞在奉化流传之广泛,群众基础之深厚,由此可见一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舞龙的风气还有余波。1955年2月,奉化布龙参加浙江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轰动省城。3月,参加全国会演,获优秀演出奖,接着到中南海为中央首长和中外人士表演,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领导人的赞许。随后由中国青年艺术团带此节目参加了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铜奖。
“文革”期间,龙舞被当作“四旧”,在“横扫”之下而归于沉寂。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奉化龙舞也渐渐复苏。奉化市内条宅村、周家村等几个历史悠久的舞龙队重新组建,老一辈的艺术家陈世雄、周小如等也采取传、帮、带的方法,培养了一批骨干,使奉化布龙重现生机。目前,奉化全市共有40余条布龙活跃在社区、集镇和村落之中,他们经常参加各类商贸、庆典活动,在经济交往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中起了积极作用。
奉化布龙传承到现在十分不容易,接下来各位请看,这就是奉化布龙的实物了。它以竹篾制成骨架,又用布料作龙面、龙肚,外观优美,故名布龙。奉化布龙在形制上有九节、十二节、十八节、二十四节、二十七节不等,一人持一节。十二节以上的布龙制作得粗大结实,各节可以点燃红烛,夜间起舞时,五彩斑斓,犹如真龙凌空飞舞。但形体庞大,演出场所受限,唯有九节龙由于节数适中,形象矫美,舞动起来,显得灵活矫健,不受场地限制。
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九节龙,在院子、厅堂随处可舞,最受群众欢迎。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奉化布龙的主要艺术特征。整个舞蹈由盘、滚、游、翻、跳、戏等基本套路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钻尾等过渡动作组成。具体舞蹈动作有盘龙、龙抓身、挨背龙、龙搁脚、左右跳、套头龙、龙脱壳、龙翻身、双节龙、背摇船、圆跳龙、满天龙、游龙跳、靠足快龙、弓背龙、龙戏尾、龙出首、快游龙、直伸龙、快跳龙、滚沙龙、大游龙、小游龙和龙钻尾等。其中许多不同的跳跃动作和躺在地上滚舞的技巧,都是民间艺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的。舞者速度快,调动的幅度也相当大,舞姿变化多端,动作矫健,技艺娴熟,干净利落。所有的舞蹈动作都在龙的游动中进行,舞动时做到“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动作间的衔接和递进十分紧凑,再加以热烈而奔放的锣鼓,只见龙在飞腾,人在翻舞,龙身迎风,呼呼有声,似蛟龙出海,令人屏息凝神,目不暇接,确有一种翻江倒海的磅礴气势。
奉化布龙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喜庆佳节,民间便有舞龙、赛龙的传统,而且规模颇有可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化布龙的影响日益远播,曾多次代表省、市赴京演出,多次获全国和省内外大赛高奖。1955年3月,奉化布龙参加全国业余音乐舞蹈会演,荣获优秀演出奖,周恩来总理看了奉化布龙的精彩表演后,称赞说:“这条布龙可以代表国家出国!”随后由中国青年艺术团带此节目参加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铜奖。
1988年9月参加国际旅游年全国舞龙大赛荣获银奖。
1990年奉化布龙入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
1996年奉化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布龙)之乡。(www.chuimin.cn)
1997年7月在北京第一届舞龙艺术节暨“龙庆杯”邀请赛上荣获“最佳奖”和“玉玺奖”双奖。
1999年12月,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迎澳门回归中华布龙大赛”荣获银奖。
2002年5月在第二届全国体育大会舞龙舞狮比赛中获舞龙全能、舞龙规定套路、舞龙自选套路第四名。
2003年夺得浙江省舞龙比赛冠、亚军。
2004年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风从东海来》的优秀节目评选中荣获金奖。
2004年10月获第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龙舞项目第三名。
2006年4月获第六届全国龙狮锦标赛暨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龙狮项目优秀表演奖
……
刚才介绍过,奉化布龙能取得这么多的荣誉和成绩,重新活跃于广大人民群众中,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的传承。2008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51名代表性传承人。宁波市奉化布龙传人陈行国名列民间舞蹈类传承人之一。他也是宁波目前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陈行国老先生于1960年出生,家住中国布龙之乡奉化尚田镇条宅村,是奉化布龙的第五代传人。他从小跟随父亲陈银康学会了祖传的舞龙艺术与制龙手艺,后又投师在舞龙高手陈世雄门下。陈行国从16岁起正式参加条宅村的青少年舞龙队,执掌龙头。1978年,以他为龙头的奉化(条宅)布龙队参加全省舞龙大赛一举夺魁;1988年9月,陈行国率队赴京参加舞龙大赛又捧回了银奖。陈行国除了会快船龙、摇船龙、擦身龙、左右跳等奉化布龙传统舞姿外,又独创了半起伏、蝴蝶式、水荷花、高塔盘等造型。
陈行国还在家里开设了神龙制作坊,在30年内为省内外舞龙队提供了500多条高质量的布龙。2017年,他亲手制作了一条创纪录的有24节龙身、100米长的巨龙。陈行国还在民间热心传授舞布龙技艺,他现在是省内外30多支舞龙队的兼职教练,并且在家乡的奉港中学、尚田镇小学等培养出了10多条“少年龙”。
▶图3-2 非遗传承人陈行国老师工作照(图/岑风)
▲▼图3-3 金牌导游实地考察与深度访谈
奉化市非常重视奉化布龙的传承,市文化部门已在奉港中学、东方外国语学校建立起两个舞龙基地,把舞龙作为体育课目来教学,奉化溪口镇茗山社区还成立了宁波市第一支“妈妈舞龙队”。如今,奉化全市的舞龙队有男女老少队员达3000多人。奉化布龙历经风雨,走过昌盛,也见证过衰败,最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无疑是对其本身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我们宁波市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一种肯定。
一项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不仅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精华的沉淀,也是一个地方文化标尺的时代符号。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信奉的祖先,龙舞是华夏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谐、造福人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在吉庆和祝福时节最常见的娱乐方式,气氛热烈,催人振奋,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布龙作为龙的象征,气势磅礴,神勇高贵,令人振奋,是先辈留给我们后人不可多得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于弘扬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关宁波非遗故事导游词的文章
宁海平调,是一种产生在宁海,流传在浙东三门湾地区的地方戏。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海平调荣登其中的传统戏剧类。经数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宁海平调成为一笔珍贵而丰富的戏曲文化遗产,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它为数众多的传统剧目和曲牌。宁海平调的传统剧目有100余部(本),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前十八”“后十八”的36部大戏。宁海平调的表演特色表现如下。......
2023-10-31
镇海口是我国历史上的海防重镇,素有“海天雄镇”“浙东门户”之称。2000余年的海防历史,镇海人民虽屡遭兵寇掠杀之灾,但更多的是抗争之举。以都督衔守御镇海,时年近七旬。1885年6月29日,镇海人民终于目睹最后一艘法舰灰溜溜地撤出镇海口外的游山,法国侵略者终于撤离了甬江口。中法战争镇海口之役,持续了103天。而吴杰威施镇海口、吴大佬炮轰法国佬的英勇事迹,也为后世传颂,永生难忘。......
2023-10-31
图18-1宁波朱金漆木雕艺术馆外观该馆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陈盖洪先生自筹资金近千万创建的,于2010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宁波万工花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朱金漆木雕的代表作,被誉为目前世界上最豪华的花轿。当时,朱金漆木雕工艺在浙东宁波地区极为兴盛,因此,由该工艺制作的“千工床”在浙东地区较为常见,被称为“朱金漆木雕千工床”。......
2023-10-31
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于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图21-2余姚土布制品如今这项古老精妙的技艺,却面临着断层。幸好,还有王桂凤,她是目前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她用一生守护着一项中国即将消失的非遗。王桂凤,1936年出生于姚北棉乡,2018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23-10-31
宁波走书起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1952年,正式定名为“宁波走书”。“文化大革命”期间,宁波走书受到极大的摧残。宁波走书有四个腔系,即走书腔系、四明南词腔系、乱弹腔系和杂曲小调。四平调是宁波走书最具特色的曲调,多用于演出开始时,起定场作用。让人欣喜的是,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奉化市联合申报的“宁波走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10-31
梁祝爱情传说通过音乐、戏剧、电影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以其凄美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打动亿万人的心。它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口头文学,2006年,“梁祝传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诸多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梁祝传说”因申报、传承地多达“四省六地”而显得与众不同。......
2023-10-31
“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的特色也各有千秋。其中,浙江菜主要由杭州、宁波、绍兴、温州四支地方风味菜组成。这足见宁波人对咸菜的喜好程度了。而宁波菜中的鲜味,很多都是由咸鲜而产生的。图28-1宁波“三臭”图28-2宁波小吃宁波地方厨师尤善烹海鲜,技法以炖、烤、蒸著称。图28-3红膏炝蟹图28-4雪菜大汤黄鱼冰糖甲鱼作为宁波传统名菜之最,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2023-10-31
说法三,据龚世财等老渔民说“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活动的由来与生产劳动有关。石浦渔区和周边地区的群众渴求文化生活的丰富,在“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活动期间,人们通过参加活动不仅感受了绵延不绝的民间民俗文化风姿,而且还可以观看到外地团队的精彩表演。通过“三月三”民俗活动,石浦人民对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有了新的认识。......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