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履祥是一个传统的善本论者,他对明末王学末流与佛家合流而奉持的“无善无恶”论持坚定的批判态度。纵观张履祥的人性论思想,可以看出他是“人之性无不善”论者,也就是说,他所秉持的仍是儒家的性本善论。他的理论依据是,人性本于“天”,人性善源于“天”立德。把人性等同于天性,这并不是科学的揭示,但将此点与上述人之生“莫不有乾坤之德”联系起来考察,就为“人之性无不善”提供了心理上的依据。......
2023-10-31
为了说明“敬义夹持”是内外结合的重要修养功夫,张履祥分别对敬与义进行了阐发,以揭示其人伦道德的意义。首先,他对什么是“义”进行了阐发。
追溯历史,“义”是中国伦理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历来受到思想家的重视,并被进行了多种解读。有人把“义”解读为“正”,如管仲说“义者,正也”;有人则把“义”解读为“正路”,如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有人把“义”解读为“宜”,如韩愈说“行而宜之,谓之义”;等等。总之,“义”具有“正”“正路”“宜”等多层含义。“义”成为人的立身之本,行为规范。张履祥同古代先贤一样,也对“义”的含义作了阐释。他说:“善养者,择善而固执之已矣,所谓‘集义’也。”[36]张履祥虽是清初名儒,距古代先贤已很遥远,但对“义”的解析与古人基本契合。他把“义”解析为“择善而固执之已矣”。众所周知,以往理学家都秉持“义以方外”的说法,认为“义”相对“敬”而言,“义”不是“直内”而是“方外”,一般都把“义”看作外在的集义。张履祥所指的“义”是“择善而固执之已矣”,有双层含义:其一,“义”是“择善”,“义”虽不是与“善”等同的范畴,但“义”既是“择善”,亦可视之为“善”,“集义”亦可谓之善的集合;其二,“固执之已矣”,即是把集合的善内化为人的稳定的道德品性。对此,从张履祥的以下论述中可得到论证。他说:“集义,如‘还定安集’之集,集之之久,则配养与道矣。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此心无不在义,然后推以致用,无适无莫,如鸿毛之遇顺风。”[37]张履祥以为“集义”如“还定安集”之集,这就是说,是把“义”固定化,“集之之久,则配养与道矣”。如果“集义”持久不怠,“义”与道德融为一体,那么,“义”可制“利”,“义”可克“利”,从而使“义”“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此心无不在义”。张履祥认为“然后推以致用”,把“义”作为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那么有“如鸿毛之遇顺风”,“义”就转化为人的高度自觉的行为。(www.chuimin.cn)
有关清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的文章
张履祥是一个传统的善本论者,他对明末王学末流与佛家合流而奉持的“无善无恶”论持坚定的批判态度。纵观张履祥的人性论思想,可以看出他是“人之性无不善”论者,也就是说,他所秉持的仍是儒家的性本善论。他的理论依据是,人性本于“天”,人性善源于“天”立德。把人性等同于天性,这并不是科学的揭示,但将此点与上述人之生“莫不有乾坤之德”联系起来考察,就为“人之性无不善”提供了心理上的依据。......
2023-10-31
李光地身居庙堂,政治上位高权重,故他的理学被史家称为“庙堂理学”。李光地理学的最大的特点,正是仰体康熙帝推尊的程朱之学。李光地的理学伦理思想,可谓是对朱子之学的传承与发展,其中以儒学人伦道德本义最为凸显,著述中的《四书解义》《孝经注》《榕村语录》《榕村续语录》《正蒙注》等,集中阐发了他的理学伦理思想。......
2023-10-31
由此可见,“性三品说”实际上否定了“人性皆善”之说,当时所谓人性皆善只是指极少的拥有财产和特权的统治阶级的人性,而孟子的性本善被阉割而遭否定。“气质之性”包含善恶,“反之”才能复归性善,这实际上也是对“人性皆善”的否定。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李光地不但坚持“人性皆善”,在“皆”字上作尽文章,而且还提出“非曰性善也”。......
2023-10-31
何谓“我这个身关系甚重”,初看起来,似乎很费解。细究之,有如下几层含义:其一,“要知我这个身关系甚重”即指要知一个人的人生中自我道德修养极其重要。也就是说,当世有一种人只重视才干,却不知“身”是经济之本,“先将这身坏了”,颠倒了德和才的关系。说到底,“修身”是每一个人必不可少的,必须置于人生的首位。以上三点,即陆陇其“要知我这个身关系甚重”的基本含义。......
2023-10-31
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人还将会成为变化无常的人,为学为政失去一以贯之的“恒”心,凡事半途而废。为学志在一个“恒”字,苦学苦练,他在求学时如此,为政时亦如此。曾国藩认为古来圣贤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磨炼出来的,实际上回答了学贵在恒久坚持,回答了学贵在持久不间断地磨炼的问题。曾国藩本人之所以被称为晚清圣人,就在于他坚守了一个“恒”字,做任何事有始有终,有极强的事业心,事不成不放手。......
2023-10-31
对年老体衰的老年人来说,“养生”便转化为调养已经衰弱的身体。纵观历史,像理学家张履祥赋予养生以修身的含义,提出“养德可兼养生”,这在先贤中少见。“养德可兼养生”可谓是一个伦理学的命题。张履祥将“养生”表述为“正为公其身”,凸显了养德的意义。因此,他反复强调“养生”与“公其身”的关系,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2023-10-31
陆陇其,名龙其,后易名陇其。陆陇其与一般程朱理学学者不一样,面对明末清初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他从容应对,反对有些人如魏商等人认同耶稣的“合儒”策略,即改变信仰,皈依西教的行为。陆陇其为官清廉,有“天下第一清廉”的称誉。陆陇其上疏朝廷,力辩不可行,与权臣发生冲突,被朝廷革职归乡。陆陇其一生,虽官场不顺,但学术上著述宏富。以上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陆陇其理学与伦理思想体系。......
2023-10-31
“立身”表明其已具有做人处事的能力,奠定了实现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基础。虽然张履祥并未对此作明确说明,但他将“爱”作为人之“立身四要”的首项,实际上也是把“爱”作为了一个普遍意义的伦理范畴。张履祥认为“立敬自长始”即是此意,他认为这是“敬身”的根本所在。另外,张履祥对“曰俭”也作出了解析。总之,张履祥认为不越位,是立身中四要之一。......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