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不善”的人性论思想,体现了张履祥人性论的时代特征。“无善无恶心之体”无异于是对千百年以来儒家笃定和遵行的善本论的颠覆。张履祥提出“性无不善”论,是旧题新作,这虽不是他的发明,但旧瓶装新酒,旧命题被赋予了鲜活的时代意蕴,站在新的历史制高点上,对昔日的历史教训重新检讨和总结,进一步清算了曾对明王朝晚期统治产生严重危害的“无善无恶”说,复归了孟子的善本论,所以他把善本论纳入到他的理学思想体系中。......
2025-09-30
千百年来,儒家都认为要实现人的自立,做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最重要的是要确立纲常伦理,这几乎是普遍的共识,张履祥不但有此认识,而且还对此作出了进一步的阐发:“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人只看作治天下之经,于自家全无关涉。殊不知有此身,便有此个道理。”[35]在张履祥看来,人们在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即只把三纲五常“看作治天下之经”,对“自家全无关涉”,他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殊不知有此身,便有此个道理”。“此个道理”是指无论什么人都与三纲五常有关系。三纲五常,特别是仁、义、礼、智、信五常,是古代中国二千余年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人的尊严与价值。人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此为人生的行为准则。稽考历史,五常社会核心价值观肇始于汉代。汉武帝采纳大儒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政治上排除法、道、阴阳家等诸家,确立了儒家的统治地位,即“以儒治国”。自此,三纲五常不仅成为“治天下之经”,而且也成为人“立身”的精神支柱,这就是张履祥所说“有此身,便有此个道理”的含义。三纲五常经过二千余年的践行和思想家的反复整合,除了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以外,也被赋予了有益于社会发展与关切人民的精神。在此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支配和影响下,先贤们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自汉代始,为国家和民族赴汤蹈火的英雄人物辈出。从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曹操的“投死为国,以义灭身”;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苏洵的“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到岳飞的“精忠报国”;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所有这些都阐释了张履祥的三纲五常“有此身,便有此个道理”的真实含义。但必须指出的是,以上所述,只表明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辉煌的一页,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受各国敬仰。但这丝毫证明不了三纲五常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恰恰相反,历史已证明三纲五常完全丧失了生命力,成了历史发展的障碍和包袱,社会期待着因应时代发展的新思想以取而代之。张履祥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代,是社会处于大变动的时代,但由于满族入主中原,成为统治者,未能促进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使中国失去了进行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会,成为世界首次工业革命的落伍者。在此将要转折的历史时代,张履祥还奉“三纲五常”为“礼之大体”,极力加以维护,显而易见,这是开历史倒车,表明张履祥只是程朱理学的坚守者,并没有新的创造。不但如此,他还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历史前进的绊脚石。(https://www.chuimin.cn)
相关文章
 
                                
                                “无不善”的人性论思想,体现了张履祥人性论的时代特征。“无善无恶心之体”无异于是对千百年以来儒家笃定和遵行的善本论的颠覆。张履祥提出“性无不善”论,是旧题新作,这虽不是他的发明,但旧瓶装新酒,旧命题被赋予了鲜活的时代意蕴,站在新的历史制高点上,对昔日的历史教训重新检讨和总结,进一步清算了曾对明王朝晚期统治产生严重危害的“无善无恶”说,复归了孟子的善本论,所以他把善本论纳入到他的理学思想体系中。......
2025-09-30
 
                                
                                本来,“性相近”应该决定人之品性相齐同一,之所以出现“齐”与“不齐”,这是“习相远”所造成的。“性相近,习相远”告诫人们一个人生道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先人的训导,并要时时坚守。这就是张履祥为什么要重新解读“性相近,习相远”的根本原因和出发点。......
2025-09-30
 
                                
                                为此,他作出申述道:“天之生人,一而已,其有智愚贤不肖之异,孰为之?自为之也。尊卑贵贱于是乎分,成败祸福于是乎别,无非自者。”为什么有“智愚贤不肖之异”呢?张履祥在此所作论述,从表面上看,似乎回答的只是人与人之间为什么有贤愚不肖的问题,但从他“无非自者”的答案中却透露出对古代中国封建特权阶级的批判。张履祥上述贤愚不肖之异“无非自者”的论断无异是对封建等级特权论调的颠覆。......
2025-09-30
 
                                
                                “儒者之学本天”,这是张履祥理学伦理思想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可谓是传统人伦道德天启论的再版。张履祥虽然未直接论及人伦道德缘起于“天”,但他说“儒者之学本天”,实际上是天启论的主张者。如果将此二者分割,分出先后,这就意味着对“天理之性”即“仁、义、礼、智”总和的伦理纲常的否定。......
2025-09-30
 
                                
                                对年老体衰的老年人来说,“养生”便转化为调养已经衰弱的身体。纵观历史,像理学家张履祥赋予养生以修身的含义,提出“养德可兼养生”,这在先贤中少见。“养德可兼养生”可谓是一个伦理学的命题。张履祥将“养生”表述为“正为公其身”,凸显了养德的意义。因此,他反复强调“养生”与“公其身”的关系,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2025-09-30
 
                                
                                张履祥认为宇宙统一于太极,也就是统一于“理”。他说“天地间,只是一个太极而已。……大者万物一太极也,小者物物一太极也。万物一太极是理一,一物一太极是分殊。”[1]也就是说,太极与“理”,异名而同质。[2]张履祥认为宇宙万物都具德性,“大者”即大德也,“大者万物一太极也”所表明的是,作为宇宙本原的太极具有大德的本性。张履祥以德性概括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为从宇宙本体推演人伦道德缘起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09-30
 
                                
                                元代理学家对心性一体论的阐发更进一步,如理学家刘因,对心与性关系的表述更深化了。元代之后,虽然时变势迁,但心性一体论始终如一,没有出现任何变化。同样,若否认心性一体论,必将“流于恣肆”。基于此,张履祥要维护儒家善本论,就必须维护心性一体论的思想。张履祥对心性一体的以上阐发,不单是理论上的需要,也是时代的期待。......
2025-09-30
 
                                
                                对张履祥是“清儒中辟王学的第一人”的评价,始于思想家和史学家梁启超。张履祥虽然在理学方面并无新的发明和创造,但在清初摒弃王学和复兴程朱理学的过程中起了极大作用,因此被学林推尊为“理学真儒”“道学正统”,受到理学人士的推崇。张履祥虽在清初隐居不仕,但他有着儒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笔者仅从清初名儒李光地的著述中见到了对此八字的剖析。张履祥认为“人心胥溺……原其始,皆由学术之不正”。......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