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浪漫风格音乐欣赏-对传统的背离

浪漫风格音乐欣赏-对传统的背离

【摘要】: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可能是西方音乐史上风格变化最为丰富、现象最为复杂的时期。德彪西最大的创新是在和声方面,他背离了大小调和声的功能序进,而是根据和弦的色彩选择它们。[1]《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5卷“浪漫主义”辞条。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可能是西方音乐史上风格变化最为丰富、现象最为复杂的时期。一部分人并不在意使用已有的技法,在精神上却力图寻求自由;另一部分人努力挣脱传统的束缚,创造全新的表现手段。

奥地利作曲家马勒(Mahler,1860—1911,见图8-24)属于前者。作为背负着沉重历史的犹太人后裔,他有着与生俱来的悲剧性命运。他在世的时候,人们对他的指挥艺术推崇备至,每当他来到一个剧院或乐团,这里的水平就会有幅度惊人的提高,尤其令人赞叹的是他在维也纳爱乐乐团和歌剧院时期的辉煌成就,当时人们断言:如果你想看最正宗的莫扎特歌剧,一定要到马勒所在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去。可就是这样他还是处处受到排挤。他只能把内心的伤痛、失落、对彼岸世界的向往统统写进自己的作品中。

图8-24 马勒肖像

与受人推崇的指挥艺术相比,马勒的创作迟迟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因为他不再像过去的很多作曲家那样以美丽的声音和迷人的幻境作为写作的目的,他的情绪发展不再有明确的目标,而是以彻底的甚至是任性的宣泄将音乐搞得颇有些神经质:时而拙朴天真,时而戏谑讽刺,时而优美天真,时而痛苦绝望,刚刚还像地狱一般阴暗恐怖,一会儿又像天堂一样明媚安详,如此变化多端让听惯了传统音乐的人觉得摸不着头脑,找不出脉络。直到20世纪中期,马勒的创作才逐渐得到了理解和共鸣,人们发现,人性在他这里得到了彻底的解放,生活也在他这里得到了真正的揭示。

马勒对人声的表现力十分重视,九部交响曲[25]中有四部运用了人声,他让歌者唱出动人的诗句,以表现他对天庭的赞美和向往。在交响组歌《大地之歌》当中,他以中国唐诗为词,在醉酒中仰天长叹,或是讴歌青春、吟咏爱情,最后是平静的告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26]

曲例四十七:马勒交响组歌《大地之歌》第一乐章《愁世的饮酒歌》

与马勒同龄的法国人德彪西(Debussy,1862—1918,见图8-25)选择了一条新的道路。他不愿意追随前人的手法,而是用自己独创的手段来表现他所感受到的一切。人们称他为“印象主义音乐家”,这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的音乐和当时盛行于巴黎的“印象主义画派”有很多相近之处。这些画家们对传统的技法不屑一顾,在他们的画作中线条的清晰、主题的鲜明都不再重要,他们追求的是通过色彩和光影表现瞬间的微妙的感受。

德彪西也有同样的兴趣,他的旋律常常是一些短小的片段,闪烁在迷人的管弦乐音响中,节奏没有肯定的、规律性的律动,而是自由飘逸,使人产生迷惘的、梦幻般的感觉。对于浪漫主义作曲家尤其是瓦格纳宏大厚重的音响他很不喜欢,他追求细腻的、透明的、色调层次非常丰富的音响效果,常常让乐队中的乐器独奏,还喜欢把铜管乐器加上弱音器,造成朦胧的感觉。德彪西最大的创新是在和声方面,他背离了大小调和声的功能序进,而是根据和弦的色彩选择它们。凡此种种,曾使他在巴黎音乐院的老师大为不满,但历史已经证明,他的创举为欧洲音乐开启了新的道路,他的新思维给了人们极大的启示,而他的作品在今天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理解和喜爱。

图8-25 德彪西肖像

德彪西的管弦乐曲《牧神午后》是一部迷人的作品,它来自于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作——这里并没有具体的情节,只是一种状态,一种感觉,或者说,一种梦幻:希腊神话中的牧神在一个暖洋洋的中午从梦中醒来,他神情恍惚,回忆着梦中的情景:一群美丽的仙女在湖畔嬉戏,看到他便纷纷潜入水底,其中有两个还慵懒地躺在阳光下的芦苇丛中。牧神似乎逮住了她们,可是这梦变得模糊了,她们逃掉了?去了哪儿?牧神又沉入到睡梦中。

德彪西用一支长笛在低音区的独奏来代表牧神,在半音上滑动的旋律非常柔和:

谱例四十六:德彪西《牧神午后》主题

曲例四十八德彪西《牧神午后》主题

大自然,德彪西有种特别的崇敬,他笔下大大小小的作品,包括钢琴曲、管弦乐曲常常有着美丽的标题,如《月光》、《雨中花园》、《水中倒影》、《林间钟声》、《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和香味》等。在他的“三首管弦乐素描”《大海》中,我们会感受到他对海的热爱,在管弦乐《夜曲》中,又能“看到”飘逸的云,听到海妖充满魅惑的歌声。

大自然给了德彪西无尽的灵感,或许,这就是他那开放的、自由的音乐思维之来源。

本章学习重点提示

一、名词解释

1.标题音乐

2.综合艺术

3.纯音乐

4.管弦乐序曲

5.固定乐思

6.主题变形

7.交响诗

8.真实主义歌剧

9.乐剧

10.主导动机

11.分曲结构

12.艺术歌曲

13.声乐套曲

14.玛祖卡

15.波洛奈兹

16.民族乐派

17.印象主义音乐

二、说出下列代表人物的作品风格、代表作和历史贡献

1.门德尔松

2.柏辽兹

3.李斯特

4.勃拉姆斯

5.罗西尼

6.威尔第

7.普契尼

8.比才

9.韦伯

10.瓦格纳

11.舒伯特(www.chuimin.cn)

12.舒曼

13.肖邦

14.斯美塔那

15.德沃夏克

16.格林卡

17.俄国五人团

18.柴科夫斯基

19.格里格

20.西贝柳斯

21.马勒

22.德彪西

三、思考题

1.浪漫主义音乐在旋律、节奏、调性、织体、力度、情绪变化、曲式、音色方面有哪些特点?

2.从创作和欣赏角度看,标题音乐有何意义?

3.交响诗和交响曲有何不同?

4.民族乐派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主要产生于哪些国家?他们的音乐有何特征?

5.瓦格纳的乐剧与意大利传统歌剧有何主要不同?

6.德彪西的音乐在哪些方面背离了西欧作曲传统?

[1]《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5卷“浪漫主义”辞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2])Ernst Theodor Amadeus Hoffman,1776—1822。

[3]格劳特、帕利斯卡著《西方音乐史》,汪启璋等i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第592页。

[4]引自《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5]引自《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6]李斯特《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

[7]转引自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8]《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

[9]也译作“整体艺术形式”。

[10]瓦格纳:《未来的艺术作品》。

[11]李斯特的交响诗《前奏曲》原本是为一部大合唱所作的器乐前奏,后作为独立作品演出,并以拉马丁的诗歌作为对作品的解释。

[12]第一交响曲的创作竟长达20年。因其末乐章主题与贝多芬的“欢乐颂”十分接近,人称“贝多芬第十交响曲”。

[13]这两部歌剧的脚本都是根据法国作家博马舍的戏剧改编而成的,其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有联系。

[14]《尼采全集》,卷Ⅷ。转引自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15]为作家都德的戏剧《阿莱城姑娘》所写的配乐因演出失败而被怪罪为“连累了戏剧”,但后来改编成的管弦乐组曲却是一部成功之作,如今人们提到都德这部戏剧反倒是由于比才的音乐。

[16]事实上他没有做到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音乐。

[17]即“诵唱”(Sprechgesang)风格,在20世纪的声乐写作中更为突出。

[18]歌词由邓映易译配。见《舒伯特歌曲选》第一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以下歌曲同。

[19]为一组情节上有联系的诗歌谱写的歌曲,在音乐上是有机联系的。

[20]作为一位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力图在音乐中表现民族特色,但由于缺乏了解,他和欧洲其他作曲家一样将生活在匈牙利境内的吉卜赛人的音乐当作了匈牙利本土音乐。这一谬误直到20世纪才在匈牙利作曲家、音乐学家巴托克手中得到纠正。

[21]曾一度名为《为沙皇献身》。

[22]其中的居伊(Cui,1835-1918)作品影响不大,当时是以音乐评论家著称。

[23]运用管弦乐队中各种乐器的技法。

[24]我们经常听到的是由法国作曲家拉威尔配器的管弦乐《图画展览会》。

[25]第十交响曲未完成。

[26]此为我国唐朝诗人王维的诗《送别》。《大地之歌》的六个乐章采用了李白孟浩然等人的诗作为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