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产生、发展相同步,整体思维方式贯穿于传统哲学的整个发展过程。整体思维方式就是把全世界看作一个整体,把每一人的身心,每一个动物,每一个植物,都看作一个整体。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气”“道”“理”等哲学范畴是这一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庄子强调,世界是一个整体。“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132]其中,“道”是“混成”的,是一个整体。......
2025-09-30
未来中国哲学创新之首要问题,是如何“走出疑古时代”,转变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1]。如前所述,“选出而叙述之”范式一秉“疑古”态度,在此态度之下,传统思想文化经学主体被蔑弃,中国思想之“经义”“礼义”根本被肢解、抹杀。其流弊所致,竟使得礼乐经学等“真正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几无任何正面意义、现代意义。冯友兰虽然提出了看似公允、持平的“释古”之说,并自认为以此“科学合理”态度,定能“融会贯通”,得古史之真相。而正如本书前列所论,能秉持冯氏“释古”态度者,实为谢著及其“谢无量范式”。冯著则取较之胡著更为偏激的“疑古”态度,其最终呈现的,不过是“选出而叙述之”范式下既不“中国”也不“哲学”之所谓“中国哲学史”而已[2]。回顾中国哲学史学史,不难发现,“疑古”态度是断裂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体及灵魂之总根源,当下仍以此态度讨论传统文化之“返本开新”,实乃缘木求鱼,断无前提与可能。恢复和弘扬中国固有传统思想文化,转换中国哲学之研究范式,首先必须改弦更张,彻底舍弃“疑古”态度。未来中国哲学研究,应当以赋予新意的孔子“述古”态度找寻“回家”方向,唤醒真实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而求其“归根复命”“旧邦新命”之现实出路。
冯友兰“信古”“疑古”“释古”之说,其起点和根本内容,是如何对待及处理古书的态度问题。“疑古”思潮,导源于胡适。其《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言论及写作“可靠的”中国哲学史,特别强调须下“述学”这一“根本工夫”。所谓“述学”,分搜集史料、审定史料、尽去不可信史料、贯穿条理可靠史料等四步。冯友兰“释古”所谓“审查史料及融会贯通”,要不出胡适“述学”内容,其根本即为史料辨伪问题。胡适“述学”的结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史料,“十分之八九,都不曾保存下来”;中国古代哲学重要材料,“差不多没有一部是完全可靠的”;“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3]上古史不可信,诸子之说也只有十分之一二可靠,如此一来,审查古书的结果,便是否弃古书、怀疑古史,号称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只有两千五百年哲学史可讲。等到顾颉刚发扬师说,倡言“疑古”,流风所扇,以西化为目的,以所谓“科学方法”为标榜,痛骂及丑化传统,断裂并支离破碎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便成为我们百年来认知传统的常态和“正统”。(https://www.chuimin.cn)
事实上,“信古”“疑古”“释古”态度之最终落实,是为古书辨伪问题。从本书上篇研究不难得出结论:谢著著述态度既不盲目“信古”,更不轻率“疑古”,而确乎施行了“科学合理”之“释古”态度。通览谢著,其对传统成说,始终抱持尊信之态度。因此,在论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时,谢氏就能够既按照中国传统主流经典文献权威说法,安排论著体例,又能依从传统学术固有脉络、问题及方法,条列呈现中国传统思想学术固有内容。必须指出,谢之尊信,不是盲目信从,而是始终秉持客观理性之“释古”态度。这一点,尤其表现在谢著辨析伪书这一问题上。如前所述,谢无量在征引所谓伪书时,既不一概抹杀,也不盲目信从。其去取伪书原则是:尊信古征,否弃臆说;考辨精义,伪中求真;信则传信,疑则阙疑。谢氏《孔子》《中国大文学史》《诗经研究》等著作,对孔子删述“六经”之原委及方法,知之颇深,论之甚详,深谙孔子“删述‘六经’”之旨。深究可见,谢对待古书的态度与方法,不仅仅限于“科学合理”地“审查史料、融会贯通”之“释古”态度,而是更进一步取法孔子删述“六经”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态度。缘此态度,谢氏才敢于并善于伪中取真,深入细致、征实不诬地呈现了五千年“整全的”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历史[4]。
相关文章
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产生、发展相同步,整体思维方式贯穿于传统哲学的整个发展过程。整体思维方式就是把全世界看作一个整体,把每一人的身心,每一个动物,每一个植物,都看作一个整体。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气”“道”“理”等哲学范畴是这一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庄子强调,世界是一个整体。“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132]其中,“道”是“混成”的,是一个整体。......
2025-09-30
中国哲学与政治紧密相关之特点,由此确定。与释迦、耶稣相比,宗教与哲学皆以“理”之天为归。谢氏并未就仁言仁,而是在“三达德”及中西比较视域中论孔子之仁,可谓深得仁德个中三味。谢氏认为,哲学家之人生观,大别有厌世主义和乐天主义“二宗”。......
2025-09-30
[4]当我们从方法论层面反思百年中国哲学发展史时,会发现既往主流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共同底色,即此“选出而叙述之”范式。正本清源,从中国哲学史学科发端处比较谢无量与胡适、冯友兰之异同,就会发现:作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开山之作”,谢无量《中国哲学史》所呈现出的“谢无量范式”,是与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选出而叙述之”范式完全“不可通约” 的另一种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式。......
2025-09-30
[29]韦政通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十大特征:①独创性;②悠久性;③涵摄性;④统一性;⑤保守性;⑥崇尚和平;⑦乡土情谊;⑧有情的宇宙观;⑨家族本位;⑩重德精神。[31]顾伟列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①人文性;②包容性;③伦理型;④和谐型;⑤务实精神。[33]在梳理总结、借鉴吸收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已有观点的基础上,本书将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025-09-30
在不同国家、地区,暴力恐怖活动背后的思想动因并不一致,有的仅受宗教极端主义或民族分裂主义其中一个因素的影响,也有的则是受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宗教极端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这两种思想相互交织,不断融合,一并影响着我国暴恐活动。......
2025-09-29
(一)早期服饰材料及制作工艺中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传统衣服的进化,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材料,二是裁制的方法。(三)汉服与胡服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衣饰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在空间上存在着差异,另一方面,在时间上又呈现出彼此影响,相互交融的趋势。右衽传统和左衽传统,成为古代中原人和周边诸族在衣饰文化上的显著区别。上古之际中原的传统服饰为上衣下裳制。......
2025-09-30
在当下回归传统之时代风潮,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强调主体地位的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学术动向之下,与时代要求格格不入的“胡、冯酒瓶”,越来越显现出要被撑破的迹象。中国哲学实现从“选出而叙述之”范式向“谢无量范式”转换,根本上是当下时代环境之要求使然,具体是由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之“危机推动”。......
2025-09-30
百年前,历史为什么会选择胡、冯范式?如冯契所见,中国哲学产生之日,“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问题激发了中国思想领域“古今中西之争”,并始终制约着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252]。[254]显然,胡适不赞同采取“突然替换”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消亡这一形式,而主张中西文化协调共生。近代以来强势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之冲击,也使得“西方先进中国落后”成为共识。谢独超拔于俗见,等量齐观中西思想文化之地位与价值。......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