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其放射性大小可细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放射性物品。指每秒内某放射性物品发生核衰变的数目或每秒内射出的相应离子数目。单位质量的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活度。指给包件、集合包装、罐柜或集装箱,或无包装的低比活度放射性物品及表面污染物体所指定的一个数值。存放过放射性物品的地方,应在卫生部门指派的专门人员监督指导下,进行彻底清洗,否则不得存放其他物品。......
2023-10-28
该类物品的标志如图3-4所示。
图3-4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标志
(一)易燃固体
易燃固体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但不包括已列入爆炸品的物质。
易燃固体的燃烧危险性主要与以下五点理化性质有关。
1.熔点
绝大部分可燃物质,其燃烧都是在蒸气和气体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熔点低的固体物质容易蒸发和汽化,一般燃点较低,燃烧速度快。如最常见的钾、钠、白磷、萘、樟脑、石蜡、硫黄、联苯等,它们的熔点分别为62.58℃、97.7℃、44.2℃、80.2℃、170℃、38~60℃、112.8℃、69℃。
2.燃点
燃点越低的物质,越易着火。因为它们在能量、热量较小时或由于撞击、摩擦的作用,能很快接触热源达到燃点。如最常见的钾、钠、白磷、萘、樟脑、石蜡、硫黄、联苯等,它们的燃点分别为70℃、100℃、34~45℃、86℃、70℃、158~195℃、207℃、113℃。
3.自燃点
有些固体物质的自燃点比可燃液体或气体的自燃点都要低,它们一般在180~350℃之间。它们接触热源达到一定的温度,即使没有明火作用也能产生自燃。自燃点低的物质,危险性就会更大一些。许多可燃固体的粉尘在空气中浮游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一般地说,粉尘的自燃点都比其原来物质的自燃点高。
4.单位体积的表面积
同样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表面积越大,其危险性就相应增大,一是氧化面积增大;二是蓄热能力增强。例如,硫粉比硫块燃烧快。
5.受热分解速度
低温下受热分解速度越快的物质,其燃烧危险性就越大。物质受热分解会自行升高温度以致达到自燃点。
易燃固体的主要特性是容易被氧化,受热易分解或升华,遇火种、热源常会引起强烈、连续的燃烧。
易燃固体与氧化剂接触,反应剧烈而发生燃烧爆炸。如赤磷与氯酸钾接触、硫黄粉与氯酸钾或过氧化钠接触,都易立即发生燃烧爆炸。
易燃固体对摩擦、撞击、震动也很敏感。如赤磷、闪光粉等受摩擦、震动、撞击等也能起火燃烧甚至爆炸。
有些易燃固体与酸类(特别是氧化性酸)反应剧烈,会发生燃烧爆炸。发泡剂H(N,N-二亚硝基五亚甲基四胺)与酸或酸雾接触会迅速着火燃烧;萘遇浓硝酸(尤其是发烟硝酸)反应猛烈会发生爆炸。
许多易燃固体有毒,或燃烧产物有毒或有腐蚀性,如二硝基苯、二硝基苯酚、硫黄、五氧化二磷等。
金属粉末如闪光粉、铝粉等,碱金属氨基化合物如氨基化锂、氨基化钠等,除在通常条件下具有燃烧爆炸性外,还兼有遇水燃烧的性能。
(二)自燃物品
自燃物品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如二乙基锌、连二亚硫酸钠(保险粉)、白磷(又称黄磷)等。
自燃物品多具有容易氧化、分解的性质,且燃点较低。在未发生自燃前,一般都经过缓慢的氧化过程,同时产生一定的热量,当产生的热量越来越多,使温度达到该物质的自燃点时便会自发着火燃烧。(www.chuimin.cn)
凡能促进氧化反应的一切因素均能促进自燃。空气、受热、受潮、氧化剂、强酸、金属粉末等能与自燃物品发生化学反应或对氧化反应有促进作用,都可促使自燃物品自燃。
在空气中常温常压下,无任何外来火源作用情况下,影响物质自燃的条件有以下几方面。
1.发热量
单位质量物质发热量是物质特有的性质,其大小因物质种类和引起自燃的反应类型不同而异。一般来说,当混触反应最大发热量低于418J/g时,很难发生自燃;当混触反应最大发热量高于418J/g时,则可能发生自燃。
2.温度
在化学反应中温度直接影响反应速度,温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自燃则容易发生。
3.比表面积
比表面积越大,单位体积内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同时比表面积增大到一定程度能增强其化学反应活性,因而物质比表面积大能加速自燃反应。
4.催化作用
如果自燃体系中存在对放热反应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质,则自燃反应会加快。如少量的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能加快硝化纤维素和赛璐珞的自燃。
5.通风散热条件
空气流动能加快物质内部与外部的对流传热,能避免造成热量积聚,因而通风散热条件越差,则越容易自燃。
6.热导率
热导率越小,热量则越不容易传导出去,容易形成热量积聚,引起自燃。物质的热导率与其存在形态有关,一般来说,物质处于气态或粉末状态时,热导率降低,容易自燃。
(三)遇湿易燃物品
遇湿易燃物品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些不需明火,即能燃烧或爆炸,如三氯硅烷、碳化钙(电石)等。
遇湿易燃物品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1)与水或潮湿空气中的水分能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易燃气体和热量。例如:
即使当时不发生燃烧爆炸,放出的易燃气体积聚在容器或室内与空气也会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而导致危险。
(2)与酸反应比与水反应更加剧烈,极易引起燃烧爆炸。例如:
(3)有些遇湿易燃物品本身易燃或保存在易燃的液体中(如金属钾、钠等均浸没在煤油中保存,隔绝空气),它们遇火种、热源也有很大的危险。
此外,一些遇湿易燃物品还具有腐蚀性或毒性,如硼氢类化合物有剧毒。
有关实验室化学安全基础的文章
按其放射性大小可细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放射性物品。指每秒内某放射性物品发生核衰变的数目或每秒内射出的相应离子数目。单位质量的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活度。指给包件、集合包装、罐柜或集装箱,或无包装的低比活度放射性物品及表面污染物体所指定的一个数值。存放过放射性物品的地方,应在卫生部门指派的专门人员监督指导下,进行彻底清洗,否则不得存放其他物品。......
2023-10-28
经长期多次染毒后,引起受试验动物有害反应的最小浓度。毒害品的半数致死剂量指标见表3-3。表3-3毒害品的半数致死量(二)感染性物品感染性物品是指含有致病的微生物,能引起病态,甚至死亡的物质。(三)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的储存和运输要求必须储存在仓库内,不得露天存放,远离明火、热源,库房通风应良好。......
2023-10-28
高校各类实验室,尤其化学实验室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原因主要为不安全环境和不安全行为。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中心内容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质环境的不安全状态,阻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实验室主管人应定期对实验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尤其新的员工、学生,并定期检查实验室安全防范措施。实验安全包括实验财产安全和实验者人身安全两个方面。......
2023-10-28
设计实验室供配电系统时,应根据用电设备运行情况并结合容量要求,选择合适的导线,以免超负荷运行导致导线过热引起漏电、短路和火灾等事故。实验室的布线和排线对确保师生实验安全十分重要,应做到符合行业规范,不要乱拉、乱接电线。(四)实验室人员的用电安全要求为确保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必须首先保证师生的人身安全,规范用电安全应该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2023-10-28
单位主管安全的负责人应负责实验室安全的宣传教育、安全技术培训、制定安全制度和安全检查工作。实验室安全员主要是协助实验室负责人,做好每天的安全检查工作,督促实验人员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并逐级上报。......
2023-10-28
开始任何新的或更改过的实验操作前,需了解所有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潜在危险,及相应的安全措施。使用化学药品前应先了解常用化学品危险等级、危险性质及出现事故的应急处理预案。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需穿全棉工作服,不得穿凉鞋、高跟鞋或拖鞋;留长发者应束扎头发;离开实验室时须换掉工作服。进行可能发生危险的实验时,要根据实验情况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如戴防护眼镜、面罩或橡胶手套等。实验完毕,应将电器的电源切断。......
2023-10-28
一般有机溶剂是指醇类、酯类、有机酸、酮及醚等,由C、H、O元素构成的物质。例如,对含有乙醇、乙酸、动植物性油脂、蛋白质及淀粉等的稀溶液,可用此法进行处理。含一般有机溶剂的废液处理方法如下。故对这类溶剂的稀溶液,经用大量水稀释后,即可排放。含N、S及卤素类的有机废液。能分离出有机层和水层时,将有机层焚烧,对水层或其浓度低的废液,则用吸附法、溶剂萃取法或氧化分解法进行处理。含有机磷的废液。......
2023-10-28
腐蚀物品造成的灼伤与一般火灾的烧伤烫伤不同,开始时往往感觉不太疼,但发觉时组织已灼伤。氢氟酸能腐烂指甲、骨头,滴在皮肤上,会形成难以治愈的烧伤。被溴灼伤后的伤口一般不易愈合,必须严加防范。在受上述灼伤后,若创面起水泡,均不宜把水泡挑破。如为碱灼伤,则用2%的硼酸溶液淋洗;若为酸灼伤,则用3%的NaHCO3溶液淋洗。对因溅入碱金属、溴、磷、浓酸、浓碱或其他刺激性物质的眼睛灼伤者,急救后必须迅速送往医院检查治疗。......
2023-10-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