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译文江海之所以能汇聚百川而得以称王,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海纳百川“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江海之所以能够容纳百川,汇聚了一切的山谷水流,是因为地势低,是自然而然。老子以江海为百谷之王比喻说明善于身居低位的重要性。高居人民之上,剥削压迫,作威作福,必然成为人民的沉重压力和负担,进而激化阶级矛盾,造成社会动乱。......
2025-09-30
无名之朴:指道。在《道德经》中,老子用不同的名称来指道,如大象、母、根、朴、一、谷神等。帛书甲本、乙本在第二个“无名之朴”前还有“镇之以”三个字。天下将自定:帛书甲本、乙本均作“天地将自正”。
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德不以德自居,因此有德;下德不让德失去,因此无德。上德无所作为并且无所追求,下德有所作为并且有所追求。上仁有所作为但没有功利目的,上义有所作为并且有功利目的。上礼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于是就人为地强力推行。因此道消散之后才有德,德失去之后才有仁,仁失去之后才有义,义失去之后才有礼。礼,它的基础是忠信的淡薄和混乱的开始。费尽心机的预测,是道的美丽的假象,是愚蠢的开始。因此,大丈夫总是使自己置身于厚实的地方,而不停留在薄弱之处,追求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沉溺于华丽的外表。所以排除虚华,选择务实。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https://www.chuimin.cn)
在老子的心目中,“朴散则为器”是基本的思路,即道从本真的状态消散开来以后,才有了这个有形世界的万事万物,圣人就是根据这一点,去了解万事万物的变化消长规律,从而去顺应万事万物的规律,治理这个世界的。由道到器,再由器到治,这里有个顺序,反映在人类社会当中就是道一德一仁一义一礼。当人类社会强调以礼治国时,已经离开道很远很远了。以礼治国是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后,诸侯和贵族们为了维护自身的特权利益而做的最后挣扎,所以具有强制性和霸道的特点,社会基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不会从内心里接受的,这就导致了老子说的“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的局面。攘臂,捋起衣袖伸出胳膊,表示下很大的决心,使出很大的力量。扔,强力牵拽,这都是末世特权贵族的行为,他们不能顺应道的规律去行事,所以注定要失败。真正明白事理的人,应该顺应规律,顺应社会发展,不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从大道的运行规律出发,无为而治,这样才能“为官长”,即做百官的首领、天下的首领,统治天下。
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
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
相关文章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译文江海之所以能汇聚百川而得以称王,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海纳百川“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江海之所以能够容纳百川,汇聚了一切的山谷水流,是因为地势低,是自然而然。老子以江海为百谷之王比喻说明善于身居低位的重要性。高居人民之上,剥削压迫,作威作福,必然成为人民的沉重压力和负担,进而激化阶级矛盾,造成社会动乱。......
2025-09-30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j,以御今之有k。这就是没有形状的状,不见物体的象,叫作“惚恍”。“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视之不见的叫“夷”。视觉、听觉与触觉,不可探寻它的究竟,因此笼统称之为“混而为一”。这三者是无法追究“道”的真谛的,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三者融为一体,即道。致诘,究诘,追究。因此,以无始之始,姑且称之为“古”。......
2025-09-30
不出户a,知天下。其出d弥e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f,不为而成g。◤译文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事。不出家门即知天下,不望窗外即知大道,不必经历即知内里,不必眼见即能心明,不必作为即能成功。“出”,指知识越多,越是愚钝。本章讲述修身之道,重点指出了认知事物的方式,即自省感悟,只要内心质朴,细加体会,就可以明了于道,进而观照外物。......
2025-09-30
天下有道,却a走马b以粪。天下无道,戎马c生于郊d。天下无道,秩序混乱,连母马也要被用来作战。这里的“有道”指天下治理正常,政治清明,社会发展符合自然之道。人类最大的祸患和罪恶就是不满足,想占有天下,占有权力;想占有女人,想满足欲望;想占有金钱。天下之所以大治,即在统治者重视道德,从而教化天下,使社会风气淳朴。天下之所以大乱,即在治理者有悖于道德,蝇营狗苟,一任私欲泛滥。......
2025-09-30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a。“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柔弱的东西必然能够战胜刚强的东西,这是老子所坚信的。所以,对于“柔弱似水”的理解,不能停在字面上,应有所深入体会。由此推而广之,老子认为,为政者就应该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实行“无为而治”。因为认为这种卑下柔弱的品德,表面看起来,好像处于被动和劣势,却往往占据主动、处于优势。......
2025-09-30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a;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只是自然的存在,不会对某物有所偏爱。“天地不仁”,本是自然之道。标榜“仁义”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权代法百姓遭殃,这其实是最大的不仁。老子为了说明“道”之公平,指出天地万物生灭变化,并不是有谁主宰,有意为之。天地之间电闪雷鸣,风霜雨雪,皆是阴阳二气激荡所致,万物生生不息,无不依赖于此。......
2025-09-30
关于“道”字,古汉语常见解释如下:一指道路。本章中的“道”,指宇宙万物之源。不论万物如何变化,或消或长,“道”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有人认为“道”是一种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元素;有人认为“道”是一种精神,孕育万物的本源。“无”并非空无一切,而是形容“道”生成宇宙万物过程中混沌一片、无以名状的一种特殊状态。表示幽昧深远的意思,恰好符合“道”包罗万象的特点。......
2025-09-30
人之生也柔弱a,其死也坚强b。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c。故坚强者死之徒d,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注释a生也柔弱: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草木生长的时候枝叶柔弱,死了以后就变得干枯坚硬。坚强的东西可归属为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可归属为有生命力一类。正在生长的东西都是柔弱的,会渐渐处于优势。无论人或草木,柔弱标志着成活,僵硬标志着死亡。所以,为人处事要以柔为本,避免过于刚强的一面。......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