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区守望:感受家的温暖

社区守望:感受家的温暖

【摘要】:城乡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平台。2015年,新鸿社区推出了“邻里守望,大爱新鸿”的社区整治模式,利用守望员机制,扩大居民参与的规模,使居民的参与更加常态化,促进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增强楼栋居民的归属感。

城乡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平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镇化进程深化推进,人口流动性加剧,基于居住地选择的社区邻里关系逐步取代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制”熟人社会,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人聚集在同一个社区,陌生人社区已经成为城市社区的主要形态,传统意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形成基础正在逐步瓦解。

新鸿社区是一个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小区,地处成华区中心区域,面积0.25平方公里,有67栋居民楼,居民1.1万人,是一个人口密度较大、网管设施老化的纯居民老旧住宅小区。那时小区没有专业的物业公司管理,治安、卫生、垃圾处置费收取、管道疏通等日常管理均由社区负责。“我们新鸿社区的居民组成比较复杂,有原来各个单位的宿舍,也有安置房,大家相互都不认识,特别容易各自抱团,只管自家门前雪。”蔡丽已经积极奋斗在社区工作一线十多年,有着丰富的社区治理经验。

这个小区以前给人们的印象是:小区内路面坑坑洼洼,地域狭小,规划无序,到处都是脏乱差挤。蔡丽于2010年开始担任新鸿社区党委书记,她坦言刚接手时常常睡不着觉,“居民遇事就直接找社区反映,耗时长、解决慢。但是社区问题如果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矛盾就会像‘滚雪球’一样,长此下去,会造成恶性循环”。

为切实发挥社区居民自治作用,保障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权利,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

大步督,新鸿社区开始推行居民自治机制,“我们就是想通过居民自己在社区当家做主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让他们更有主人翁意识,而且居民自身才最了解自己的需求。大家共同努力建成的美好家园,居民才会倍加珍惜,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然也就提升了”。

蔡丽带着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一起探索居民自治。2010年4月28日,新鸿社区以院落为单位,开始成立自治小组,通过入户宣传政策,召开坝坝会、党员会,成立党小组,通过居民推荐、组织推荐、自荐等方式,提出居民自治候选小组组长、最后由居民自己选择组长人选。最初只有8个小组(1个小组3个人),后来其他院落的居民看到自治小组带来的变化,也纷纷成立自治小组,发展到今天已有25个社区自治小组。

“本周我发动大院居民群众对楼道间的杂物、丢弃物进行清理,通过大家一周时间的努力,楼道间已经没有杂物,变得宽敞多了。经过这件事,居民认识到居民自治小组确实在为大家办实事、办好事,也改变了一部分人对自治小组的看法。”这是新鸿社区15、16号院落的自治小组组长杨建蓉写的一篇工作日记。杨建蓉在当选小组负责人后,从配合修建花台、道路维修等院落施工,到解决邻里纠纷,每一件事情都亲力亲为。居民们都说:“以前有矛盾找社区,现在不出院落就能解决矛盾了。”(www.chuimin.cn)

自治小组发展到后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自治小组一个人要管理好几栋楼的事务,处理起来很容易顾此失彼。“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才能尽量消除居民的抵触心理”。2015年,新鸿社区推出了“邻里守望,大爱新鸿”的社区整治模式,利用守望员机制,扩大居民参与的规模,使居民的参与更加常态化,促进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增强楼栋居民的归属感。居民群众可以通过社区招募或者主动报名的方式成为守望员,守望员是住在本楼栋本单元的住户,首批守望员一共20人,都是自愿报名、乐于为本单元服务的人。

每个守望员都有一本社区日记和一个iPad,以便全面地了解、及时处理社区事情,他们每月至少进门入户一次。38栋的刘姐一直都是个热心肠的人,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当了守望员。这个单元的租户比较多,以前居民之间很少交流,在刘姐的带领下,大家很快都成了朋友,经常相互串门,邻里关系和睦了,矛盾自然也就少了。

“有时候,邻里间有些小摩擦,假如让社区直接出面调解的话,很多人会觉得社区在‘管’我,而我并不服这个‘管’,但让守望员刘姐出面的话,住户们反而觉得这是邻居间善意的提醒,也更加容易接受。”新鸿社区主任陈浩解释道,“有了守望员,连院落里堆积的杂物也有了监管人员,我们的守望员是院落里的住户,一旦发现杂物就可以立刻跟社区联系并及时清理,这大大改善了居民们的生活环境。”

从居民自治小组到“邻里守望”,新鸿社区不仅是院落环境得到了改善,路面平整、角落整洁、绿树环绕,更重要的是整个社区的氛围变了,处处都是暖意浓浓:邻里之间常常嘘寒问暖、相互帮助;社区要是有点什么事,个个都争着搭把手;每个人都以社区为家,每个人都以社区为荣。

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