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黄巢未派兵追剿唐僖宗,亦未消灭关中唐廷禁军,致使唐僖宗得以喘息转圜,遂调兵遣将,组织反攻,同时笼络沙陀族酋长李克用出兵相援。黄巢残部退守泰山一带,同年七月败亡狼虎谷。不久,黄巢从子黄皓率余部续举义旗,号“浪荡军”,向南用兵。黄巢义军流动作战期间,曾多次用兵齐鲁,剑指泰山周边,并最终败亡于此,在泰汶地区留下许多屯兵遗址及其传说故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引发后人无尽的遐想和多重的思考。......
2023-10-23
黄巢虽然被历代官方史家贬谪,但在泰山地区却受到民间的格外推崇,其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黄巢诗在泰山地区人民群众之间传诵不衰。在泰安坊间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黄巢诗主要有七绝三首,即《题菊花》、《菊花》、《自题像》,均收入《全唐诗》[7]。在黄巢诗作的流传过程中,尤以泰安人民最为熟知,有文化的男女老少基本上都能脱口而出,朗朗背诵。
在《题菊花》一诗中,作者吟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据说,这是黄巢幼时与父亲对句而成。黄巢八岁那年秋季的一天,其父在院中吟诗前两句,黄巢迅即联对后两句。其诗才的敏捷以及志存高远的磅礴大气,令其父惊异不已。难怪他成年后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统帅几十万大军,驰骋大江南北,横扫中原各地,不愧为天生的领袖人物。 自从东晋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文人学士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然而黄巢的“题菊花”一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俗套,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统观全诗,寓意显而易见。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民众的化身。作者既赞叹他们傲霜而绽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的悲惨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以,此诗受到具有抗争精神的泰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争相传诵是必然的。
在《菊花》一诗中,作者高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此诗又题《不第后赋菊》,是黄巢诗作中流行最广的一首。如按诗题的不同创作背景分析,一可作为义军兵临城下、胜利在即的顺境解。此时,他正率领几十万义军围困长安,诗兴大发,借咏菊形容势不可挡的义军力量。如按屡试不第、愤世嫉俗的逆境解,则系作者以傲霜秋菊自喻,抒发了不甘落寞的豪情壮志。遑论此诗写于何种背景,均可堪称菊诗中的神品。该诗妙在虽是咏菊,但全诗却不见一个“菊”字,而且透过盛开的黄色菊花,仿佛让人看到了威武雄壮的黄金铁甲军即将攻破长安的磅礴气势,也能领悟到一位有志之士的激越情怀。这首诗的境界比前首更为雄伟豪迈,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咏菊而不言及国魂者,皆为下品。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气格刚劲雄迈,不同凡响,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千古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这些石破天惊、走雷挟电的诗句,像一簇簇闪动着反抗精神的火焰,闪烁在历代反抗权威者的民众心中,受到民众普遍欢迎和广为传诵势在必然。
在《自题像》一诗中,作者感叹:“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与前两诗相比,这首诗的流传程度就没有那么广了,但在泰山地区,人们却津津乐道,妇孺皆知。学界曾有人对这首诗的作者提出质疑,但却不能举证予以否定。泰安人民宁可认定这首诗出自黄巢之手,也不相信这位叱咤风云的高智商义军领袖简单地死去。此诗所言遁入空门后的人生感触,是一般寻常人所不能体验到的。比如这首诗的头两句,“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既表明了黄巢曾经历过的那些不平凡的戎马倥偬岁月,又显示了他后来静如止水的僧侣生涯,其鲜明的对比,令人感慨不已。尤其是“天津桥上无人识”这一句,生动地描述了英雄迟暮、无可奈何的苍凉和悲哀,令人扼腕叹息;但笔锋一转,“独倚栏干看落晖”一句,又悠然刻画了一种“人生韶华短,江河日月长”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遐想无限。泰安人民之所以喜欢此诗,主要是深信黄巢此诗作于泰山,表达了对这位英雄人物的深切怀念之情。(www.chuimin.cn)
其二,黄巢义军的散闻轶事,增添了民间风俗的新内容。在泰安地区民间,关于黄巢的传说故事很多,也很精彩。其中的“正月十五挂红灯”和“端午节插艾草”两个传奇故事,为节日习俗注入了新的内涵。
民间正月十五挂红灯的风俗增添了纪念黄巢的内容。正月十五即“元宵节”,亦称“上元节”,挂红灯习俗源于汉武帝时期的祭祀太一神,通宵燃灯,彻夜不灭,后来演变为节庆内容之一。由于汉武帝是封建皇帝中封禅泰山最多的一位,所以这一习俗在泰山地区影响尤为广泛。但唐代以降,这一民俗却与黄巢起义联系在了一起,由此添加了新的含义。在泰安民间,世代相传黄巢进城探营与元宵节挂红灯的故事:唐朝末期,黄巢带领起义军北上,攻打郓城(今东平州城)竟三日不克。黄巢气坏了,指着城楼大骂,扬言攻破城池,定杀个鸡犬不留。这时,已经快过年了,下了一场大雪,天气很冷,士兵大多还没有换上冬服,黄巢知道硬攻必遭重大伤亡,只好以退为进,先把队伍拉到山里,等过了年再打。新年很快过去了,家家都在推米磨面,做汤圆,准备欢庆上元佳节。黄巢想,兵书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何不乘人们过节的时候,进城摸摸敌营的虚实,再定攻城之策。想到这里,他马上召集众家兄弟商量了一下,把义军暂时交给其弟统领,化装后挑上汤圆出了大营,直奔郓城而去。黄巢进了城门,一直奔西街,见不远处十字街口有一伙人正指指划划地看什么。这时,对面走来一位卖醋的老人,穿一身破旧棉衣,手里不住地敲着梆子。黄巢上前施礼道:“请问老人家,前面出了什么事?”老人打量一下黄巢,左右望望,把他拉到路边,低声说:“前两天黄巢带兵攻城不下,到山里去了,过几天还要来的。官家贴出告示,要百姓出人出粮。看样子,要打大仗了。”两个人正在说话,忽听一阵马蹄响声由远而近。黄巢抬头一看,一队人马飞驰而来,当兵的边跑边嚷:“众家百姓听着,黄巢进城了,现已四门紧闭,他跑不了啦,有发现卖汤圆的马上报告。知情不报者,诛灭九族!”黄巢料定军中出了叛徒,走露了消息,便扔下挑子往东跑,急急忙忙地钻进一条小巷,躲进一家院子,隐身门后,等马队过去,这才出来往北跑;可没跑多远,又听见马蹄声疾,知道马队又回来了,他一转身又钻进一个小院。黄巢插上门,转身正要进屋,只见一位老人从屋里走出来,凝目一望,正是十字街头跟自己说话的那位卖醋老人,急忙迎上前去说:“老人家行行好,把我藏起来吧。”老人见了黄巢先是一愣,接着就点头答应了。这时,街上传来一阵急促的马嘶人喊,接着就有人砸门。老头着急了,话都顾不得说,连忙把黄巢领到后院,打开一个空闲醋缸的盖子,让黄巢缩了进去,说:“客官,先委屈一下吧!”老人盖好醋缸,拿把扫帚正要扫地,大门被撞开了,十几个官兵闯了进来,把老人围住。官兵头目质问:“大白天,为啥插门?”老人说:“我怕小偷进来偷东西。”头目追问:“有个大汉,你把他藏在哪里了?”老人说:“我家大门插着,没人进来!”一头目骂道:“胡说!他明明钻到这儿来了。你不想活了!”老人说:“官爷,你不信,就请搜吧。”头目一声令下,十几个官兵冲进屋内翻箱倒柜,乒乓一阵乱响,东西砸破了不少,一无所获后又转到后院,接连打破了两口醋缸,醋液流满了一地。幸亏他们没接着砸下去,才使黄巢躲过一劫。官兵走后,黄巢从缸里爬出来,见满院子都是碎缸片,老人惋惜地在缸前落泪。他忙走过去安慰道:“老人家不要哭了,过两天我赔你几口就是了。”老人站起来说:“客官,你快走吧,他们前边去了,找不到人还会回来的。”黄巢问:“老人家,天还不黑,到处都是官兵,我从哪里出城呢?”老人说:“你出了这条巷子,钻进对面院子,从后面出去便是天齐庙,你先在庙里藏着。天黑后,顺着城墙往南走,走出两丈多地有个豁口,可以从那儿出去。”黄巢见老人厚道诚实,便进一步打听说:“老人家,这座城有何妙处,黄巢十万大军攻了三天竟然不破?”老人说:“客官有所不知,这座城池建于秦始皇时期,城墙又高又厚,上有滚木,两厢藏有弓箭手。”黄巢问:“那就没法了吗?”老人说:“要攻城,不能从城门进,得从天齐庙的豁口进。”黄巢听了很高兴,转身要走,又回过身来问:“老人家,你知道我是谁吗?”老人犹豫了一下,确认道:“你是黄大将军。”黄巢说:“唐兵骂我杀人如麻,吃人不吐骨头,你不怕我吗?”老人说:“那是官家说的,他们能有好话吗?我们穷百姓正盼着你来呢。”黄巢听了很感动,想不到老百姓对自己这么敬重,就说:“老人家,你家有红纸吗?”老人说:“现成的没有,店铺里能买到。”黄巢说:“你买几张红纸,扎个灯笼,正月十五挂在房檐上。”黄巢走后,老人把消息传给邻居,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全城的穷苦百姓都知道了,家家买红纸扎灯笼。黄巢回到大营,马上召集将领商量,到了正月十五晚上,带着五千精兵,摸过护城河,按老人所指的路悄悄入城,一声号炮,内外夹攻,很快攻破城门,义军顺利进城。这时,穷人家门口都挂起了红灯,全城灯火通明。凡是挂红灯的大门,义军一律不入;不挂红灯的,义军冲进去抓赃官老财,只一宿就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杀了个一干二净。第二天,黄巢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还派人给那位老人送去二百两银子,补偿他的损失。 自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红灯,并演化成俗,流传下来。由此可知,唐代以降泰安人民正月十五挂红灯,不仅仅是为了欢庆节日,图个吉祥,还有以红灯纪念黄巢的蕴意。
端午节插艾草增添了纪念黄巢的内容。端午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源于周代吴越民众祭祀“蛟龙”活动,向江中投粽子,以示慰藉,祈福波澜不惊、风调雨顺。到战国时期,由于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沉江殉国,所以坊间将这个节日改为纪念屈原,仍然沿袭投粽子旧俗,后来又增加了赛龙舟活动。 自唐以后,端午节又兴起了插艾草的民俗,相传源于黄巢起义时农妇舍子救侄的故事:黄巢义军攻打中原地区时,正值端午节将至。当地官员于是放出风声:“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动员民众逃离家园,是为“走黄巢”,实则为切断百姓与义军的联系,以遏制义军不断扩大之势。中原地区某户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妇人和两个男孩,一个为亲生,一个系其嫂的遗孤。亲子刚刚学步,年长的侄子却满地乱跑了。妇人带着两个男孩逃难,背着的是年长的侄子,步行的却是年幼的儿子,并远远地落在了后头。母子三人跑出没多远,就遇到了一位身着黄衣的人。黄衣人不解地问:“嫂嫂为何背着年长的孩子,却让年少的孩子走路?”妇人如实相告,黄衣人听后甚为感动,道:“你危难之中行仁义之事,已破黄巢之刀,无法取你人头。你只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表示你是仁义之家,黄巢便无奈你何。”说罢眨眼之间不见了人影。妇人误认为遇到了仙人指点,于是转身原路返回,在家门口插上了艾草,并沿途知会逃难乡亲,嘱其家门插上艾草便可破黄巢之刀。因妇人平时以多行善事闻名乡里,民众皆相信其言不虚,均在大门口插上艾草,在家中过端午节。果然,义军过境,见门插艾草的人家,一律不予打扰,随军的医生还为民众看病祛疾。一时仙人指点妇人之事在各地传开,平民之家不再“走黄巢”,纷纷插艾草过端午,并效妇人行仁义之事。其实,黄衣人是黄巢义军的前锋谋士,武艺高强。以往,义军所到之处,均是无人村,义军无人支援,遂成为孤旅。谋士知有蹊跷,于是化作便衣,独自寻找原因,遇见舍子救侄的妇人方才恍然大悟。他的悠然不见,是趁妇人恍忽间纵身跳上一棵大树,隐藏了起来。谋士略施小计,不仅破了官府“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的谣言,而且使义军获得民众支持,同时还诱导民众积德行善,多行义举。世人于是将此传统继承下来,成为今天端午节“插艾草”的习俗。由于村妇舍子救侄的故事源出西汉刘向在《烈女传》中记载的“鲁义姊姑”,而“鲁义姊姑”又是春秋时期今宁阳磁窑镇南驿村人,地处泰山之阳、大汶河之阴,与泰山近在咫尺,所以泰安人民端午节这天插艾草,除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外,还添加了缅怀黄巢的内容。
民间对黄巢的推崇备至,是人心所向的表达。这是任何封建史官都无法改变的现实,直到史学真正解脱了“侍女”身份后,才能关注到这一文化现象。
有关泰山文化举要:全2册的文章
因黄巢未派兵追剿唐僖宗,亦未消灭关中唐廷禁军,致使唐僖宗得以喘息转圜,遂调兵遣将,组织反攻,同时笼络沙陀族酋长李克用出兵相援。黄巢残部退守泰山一带,同年七月败亡狼虎谷。不久,黄巢从子黄皓率余部续举义旗,号“浪荡军”,向南用兵。黄巢义军流动作战期间,曾多次用兵齐鲁,剑指泰山周边,并最终败亡于此,在泰汶地区留下许多屯兵遗址及其传说故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引发后人无尽的遐想和多重的思考。......
2023-10-23
史料记载,黄巢义军在驰骋中原的过程中,曾多次转战齐鲁大地。黄巢义军转战齐鲁期间,曾两度途经泰山西麓今肥城境内,并在此地小泰山、牛山构筑山寨,东西呼应,鼓角相鸣,凭险据守,留有众多遗迹。这一年,为王仙芝战死湖北、黄巢义军“破袭沂州据之,仙芝余党悉附”之际,黄巢义军一部北上屯兵肥邑、借以扩大战略空间便成为可能。......
2023-10-23
踟躇此地,凭吊亡灵,回眸黄巢义军败亡泰山那段旧事,令人感慨万千,嗟叹不已,几多哀伤涌满心头,几多反思令人感怀。究其原因,当今学界亦有共识,认为黄巢义军的风起云涌,皆因剥夺者与被剥夺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尖锐矛盾而引发,即官逼民反的必然结果。历史地看,这次失业流民大起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无产者的优秀品质、思想智慧及其历史局限性。黄巢义军的殊死反抗,堪称大无畏革命精神的充分体现。......
2023-10-23
另外,下港当地百姓世传黄巢墓为衣冠冢,由于未得到考古证实,仅为民间传说而已。从地理环境上看,下港黄巢墓地处深山密林,隐蔽幽静,是为僧侣的理想选地。鄙见以为,黄巢脱身为僧、终老泰山的可能姓最大。其三,宋人邵博和清人聂剑光、宋思仁等人均系治学严谨之辈,所记黄巢易服脱险之事不可能凭空杜撰,无中生有。......
2023-10-23
史前社会,泰山、曲阜同属泰山文化圈。由于泰山与曲阜地缘毗邻及其历史文化的同一性,所以孔子可称为泰山之子。孔子一生敬仰泰山,热爱祖国。由此可见孔子泰山情结的凝重。孔子以泰山自况,得到了他的弟子和后人的认可。清人汪志伊在《题孔子崖》一诗中则作了最精辟的概括:“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在今人的心目中,依然将泰山与圣人联系在一起,一样的伟大,一样的高峻,一样的不朽。......
2023-10-23
孔子思想扎根泰汶地区,还得力于分布泰山周边弟子们以儒家道德为标准的立身行事。其中的曾参、有若、冉耕、林放、子路等人,均以老师的道德品行为榜样,积极践行儒家精神,从而使泰汶地区的儒学文化色彩更加浓厚。孔子在总结弟子们的特长时,把冉耕列为德行优秀者之列。《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从其说:“孔子以为有德。”孟子在评论孔门弟子时,则把冉耕列为德行的首位。孔门弟子践行儒学于泰汶地区,是孔子行走泰汶的继续和延伸。......
2023-10-23
从夏代晚期至清代末年,见诸史册的泰山地震共有28次。泰山地震并非每次都有典史记载的重大政治影响,或者产生重大影响而被统治者刻意隐瞒了,但有史可查的仍不乏成例。泰山地震影响政治兴亡的例子,莫过于西汉晚期的废除东平国。泰山地震影响政治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南燕皇帝慕容德被泰山周边一次地震吓死。......
2023-10-23
书界公认,泰山刻石肇于《秦泰山刻石》,是现存最早的泰山第一书刻,镌写着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由此见证泰山书法艺术的开端。《秦泰山刻石》原立岱顶,几经移位后,最终置于泰安岱庙博物馆保存至今。两刻据考均为丞相李斯所书。《秦泰山刻石》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与《秦琅琊刻石》并称稀世珍宝。对于李斯小篆和《秦泰山刻石》,历代史家、书家、书法理论家评价甚高,推崇备至。......
2023-10-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