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齐鲁夹谷会盟:春秋时期的外交盛事

齐鲁夹谷会盟:春秋时期的外交盛事

【摘要】:齐鲁夹谷会盟是春秋时期两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孔子在政治舞台上演绎最精彩的一幕。这段风云际会,《左传》和《史记》等典籍均有记载。夏,公会齐于祝其,实夹谷。这年夏季,定公在祝其(夹谷)会见了齐景公。齐景公采纳了这一建议。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 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景公从其计,于是派遣使者到鲁国以重修旧好为名,提议两国在夹谷举行盟会。

齐鲁夹谷会盟是春秋时期两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孔子在政治舞台上演绎最精彩的一幕。这段风云际会,《左传》和《史记》等典籍均有记载。其中《左传》定公十年(前500)载:

十年春,及齐平。夏,公会齐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犁弥(《史记》作“黎鉏”)言于齐侯曰: “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 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 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样,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人闻之,遽辟之。将盟,齐人加于载书曰:“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兹无还揖对, 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齐侯将享公,孔丘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也。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于野合,飨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辰,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享。齐人来归郓(今山东郓城县东)、讙(今山东肥城市安驾庄镇夏晖村)、龟阴(今山东新泰市西南)之田。

这段记载的着墨重点是弘扬孔子的礼治思想。原文的意思是说:鲁定公十年春季,鲁国与齐国讲和。这年夏季,定公在祝其(夹谷)会见了齐景公。孔子作为相礼一同前往。犁弥对齐景公说:“孔丘这个人虽然懂得礼法,但不够勇武。如果让莱地人用武力劫持鲁侯,我们一定能控制鲁国。”齐景公采纳了这一建议。孔子一看不妙,便带着定公退下盟坛,并招呼随行的士卒:“士卒们,快拿起武器!两君本来是要建立友好关系,却让夷狄俘虏拿着武器前来为所欲为,这肯定不是齐君征服天下诸侯的办法。边远之国不得图我中原大国,夷狄之人不得乱我华夏民族,身为俘虏不得冒犯诸侯盟会,武力不能逼迫友好的国家。否则,将亵渎神灵,丧失道义,背弃礼法,君王肯定不会这么做。”听了这番话,齐景公连忙下令莱兵退下去。两国正要准备盟誓,齐国又在盟书上增加了这样的内容:“如果齐军走出国境而鲁国不派出三百辆战车随同出战的话,要受到惩罚!”孔丘派兹无还前去作揖回答说:“如果齐国不把汶阳的田地归还鲁国,而要让鲁国派兵跟从的话,也要受到处罚。”齐景公准备宴请定公。孔丘对齐国大夫粱丘据说:“齐、鲁两国过去的礼节,难道您没有听说过吗?盟约既然已经达成,而又要设宴款待,这是给贵国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再说牺、象形状的酒器不能拿出宫门,钟磬这样的乐器不能在野外演奏。如果宴会上这些东西一应俱全,就等于违背了礼法;如果不用这些东西,那么宴会就太简陋了,简直就像稗子秕子一样地不庄重。宴会简陋,这是贵君的耻辱,背弃礼法,则会损害贵君的名誉,阁下要慎重考虑。设享礼宴请客人, 目的是要宣扬德行,如果不能宣扬德行,就不如不举办。”于是齐国便取消了宴会。齐国人前来鲁国归还郓、讙、龟阴等地的田亩。

显而易见,《左传·定公十年》的记载强调了孔子以礼服人和以德取胜,突出了礼法、道德的力量,而《史记·孔子世家》记述这段史事时,在秉持孔子礼德胜齐这一主旨的同时,增添了人物的忠勇神武形象描写,生动地再现了主人公的大智大慧和无畏精神:(www.chuimin.cn)

定公十年春,乃齐平。夏,齐大夫黎鉏(《左传》作“黎弥”)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威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 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 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 “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於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 “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 “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 曰:“匹夫而荧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于质,小人有过则谢于文,君若悼之,则谢以实。”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2]

从《史记·孔子世家》这段记述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良苦用心,旨在全力塑造孔子智勇双全、法理一体的完美形象。原文的意思是说:公元前500年春季,齐鲁两国讲和。孔子任鲁国司寇不久,鲁境迅即实现大治,引起北邻强齐的警觉。同年夏天,齐国大夫犂鉏对齐景公说:“鲁国任孔子为司寇,其势对齐不利,鲁国的强大将会对齐国造成威胁。孔子虽然知礼但却无勇,若使用莱人以兵劫持鲁侯,一定能够如愿。”景公从其计,于是派遣使者到鲁国以重修旧好为名,提议两国在夹谷举行盟会。鲁定公答应后,以孔子为相礼,准备乘车前往。孔子对定公说:“我听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时候诸侯离开自己的疆域,必有文臣武将侍从。请国君安排左右司马带兵随驾。”鲁定公采纳了孔子的建议,配备左右司马,带兵会齐侯于夹谷。会盟之前,夹谷土筑盟坛,坛高三级。齐景公由声名显赫的相国晏婴随侍。会盟开始,两国国君相互揖让而登坛,互献礼品敬酒酬答。这时齐国的司仪小步疾行向前奏报:“请奏四方之乐。”齐景公说:“可以。”于是齐国带来的莱夷舞士手持刀枪剑戟鼓噪而上,旨在威慑恫吓鲁定公。孔子见势不妙,先引导定公退出,然后命令鲁国的战士攻上去,并小步疾行而前,历阶而上,登上盟坛两级,举起衣袖厉声喝道:“我们两国国君正在举行友好会盟,可是华夏之地以外的俘虏用武力捣乱,这不是齐国国君命令诸侯的事情。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这对于神灵是不吉祥的,对于德行是丧失道义,对于人们是失掉礼仪,君王一定不会这样做。请有关官员处置!”齐国的司仪示意乐舞退下,但齐国乐队不动,只是看着齐景公和晏婴的眼色。齐景公听到孔子义正辞严的话后,心中感到非常惭愧,只好摆手让乐队退下。不一会儿,齐国的司仪小步疾行向前报告:“请奏宫中之乐!”齐景公回答:“可以。”于是又有一队齐国的倡优和侏儒在盟坛前嬉戏逗乐。这时孔子忍无可忍,快步疾行而前,登上盟坛两级,厉声喝道:“以无知小人惑乱诸侯者,其罪当诛。请右司马立即行刑!”这时,鲁国分管刑法的官员立即将齐国的倡优执行腰斩,使其手足异处。齐景公见状,恐惧震动,面露惭色,深知自己在礼仪方面与鲁国没法相比。在准备盟誓时,齐国人在盟书上加上一句话:“如果齐军走出国境而鲁国不派出三百辆战车随同出战的话,就要受到处罚。”孔子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派鲁国大夫兹无还前去作揖回答说:“如果齐国不把汶阳的田地归还鲁国,而要让鲁国派兵跟从的话,也要受到处罚。”会盟结束后,齐侯准备设享礼招待鲁定公。孔子对齐国大夫梁丘据说:“齐国、鲁国有旧的典礼,您何以不知道呢?事情已经完成了,而又设享礼,这是让执事官无辜辛劳。再说牺尊象尊不出国门,钟磬不在野外合奏。设享礼要全部具备这些东西,这是抛弃礼仪。如果这些东西不具备,那就像秕稗一样轻微不尊重。用秕稗一样的礼节是君王的耻辱,抛弃礼仪名声不好,望您认真考虑!享礼,是用来宣扬德行的仪式。不能宣扬,不如停止它。”于是终于没有设享礼。会盟结束,齐景公回国后大怒,告其群臣说:“鲁国以君子之道辅佐其君,而你们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我这次会盟时得罪了鲁君,为之奈何?”分管此事的大夫回奏说:“君子有过则谢以根本,小人有过则谢以文辞。国君您若心中悲伤,则谢以根本。”于是齐侯乃归还以前所侵鲁国的郓、讙、龟阴之田以谢过。

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可以看出,《史记》的描绘更具戏剧性和传奇色彩,可谓风诡云谲,一波三折,惊心动魄,由此可见司马迁在这件史事的处理上,作了颇具文学意义的精细加工,旨在通过塑造孔子据礼力争的高大形象,弘扬儒家的道德力量。不过,就史料的可信度而言,《左传》要比《史记》高得多。这是因为左丘明与孔子是同一时代人,又任鲁国太史,掌握大量史料,记述应是比较客观真实。而司马迁所述,显然是在参考《左传》记载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使孔子以文学形象留存史册,由此相应地降低了史料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