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李镇西教你如何在学生面前保持神秘感

李镇西教你如何在学生面前保持神秘感

【摘要】:一些老师认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固然应平易近人,但不可过分显得“孩子气”,以致丧失起码的尊严感。“良师”意味着积极向上的人格引领,文明规范的行为养成,纠正学生的坏习惯,在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批评乃至处分,出于真正为学生一生负责的严格要求。还需要什么“神秘感”呢?

延刚老师:

你苦恼于你和学生的亲密关系遭到校长的批评,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年轻时代。

那时候,我刚刚工作,课余喜欢和学生一起玩儿。周末我带着他们去山上野炊,去江边摔跤,或者邀约学生到我家里做客,包饺子、吃火锅、打扑克、下棋……结果,有一天副校长把我请到他的办公室,对我一番谆谆教诲:“和学生太亲密了不好,你得随时想到你是老师啊!”他说得语重心长,“你毕竟是老师啊!和学生相处还是要注意分寸。一个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没有一点威严,你怎么管理好一个班?”

当时我不敢和他争论,但我心里是不服的,因为他并没有说清楚,为什么和学生建立亲密关系就管理不好一个班?

我并没有因为副校长批评了我而有所“改正”,课余我依然和学生亲密无间。关键是,我的班风很好,并没有出现副校长所担心的情况。所以,后来他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一直到我退休,可以说,几十年来,我都和学生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其实,我知道所谓“老师应该在学生面前保持威严”“保持一点神秘感”“要让学生对老师有点畏惧感”等等观点很有市场。一些老师认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固然应平易近人,但不可过分显得“孩子气”,以致丧失起码的尊严感。许多年轻教师一工作,这些观点就被老教师当作“经验之谈”灌进了耳朵。比如你。

我经常听到一些老师向我诉说烦恼:“我也想和学生亲密,可一旦他们和我太随便,我就没威信了。”我却认为,只要注意环境、场合,只要把握准学生的情感,教师的任何“过分”的亲切、幽默、嬉戏都不会是多余的,这只会让学生把你当成真正的朋友来接纳。

在《把整颗心献给孩子》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我总是想和孩子们待在一起,跟他们同欢乐共忧愁,亲密无间,这种亲昵感对于教育者是创造性劳动中的一种极大享受。我曾时时试图参与孩子们某个集体的生活,同孩子们一起去劳动或到故乡各地去远足,去参观旅行,帮助他们获得一些不可多得的欢乐,缺少了这种欢乐就难以想象能有完满的教育。”

你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师生间充满信任的关系,共同获得欢乐,正是“完满的教育”的条件,有时候甚至就是教育本身。

关键在于要把握好“良师益友”的角色。

“良师”意味着积极向上的人格引领,文明规范的行为养成,纠正学生的坏习惯,在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批评乃至处分,出于真正为学生一生负责的严格要求。“益友”意味着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友谊,做学生真诚而忠诚的好伙伴,彼此信任,愿意和对方说悄悄话,拥有一项或多项共同爱好,能够一起玩,一起乐,彼此帮助,携手成长。(www.chuimin.cn)

如果我们只注重做“良师”,脸上随时都挂着严肃的“教育表情”,学生可能会因怕你而服从你的管教,但他们在心里和你保持着距离,是很难真正接受你的教育的,最多是在行动上表现得很顺从而已。

如果我们只注重当“益友”,仅仅把师生关系停留于吃喝玩乐、嬉笑打闹,完全忘记了教育者的责任与使命,甚至在课堂上也一味迁就学生的违纪,那么一旦你严格要求,学生当然也就不买你的账了。

所以说,既做“益友”也为“良师”,两个角色应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可能你会问:“那我是先做良师呢,还是先做益友?”有人认为,应该先做“良师”——先把学生“镇住”再说,等学生懂得规矩,服服帖帖之后,再拿出爱心做“益友”也不迟。

在我看来,既然“良师益友”是一体的,就无所谓先后。但是,如果一定要有所侧重,那宁可先做“益友”,即首先在感情上赢得孩子的心,而不是端着“神秘感”让学生敬而远之。有了情感,有了信任,有了发自内心的敬佩,举手投足都是教育!

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教师本人要把握好纪律的严格要求与情感的真诚建立之间的界限与分寸,即课内与课后、时间与场合、私下与公开、个人与集体等具体时间与场合的情境不可混淆。

教师要用富有边界感的行为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可以和老师“没大没小”,什么时候必须令行禁止。而做到了这一点,教师与学生无论多么亲热,都不会影响应有的严格要求。

还需要什么“神秘感”呢?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21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