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来凤县猴栗堡村-老司城遗址

来凤县猴栗堡村-老司城遗址

【摘要】:猴栗堡村隶属于三胡乡,来凤县自元以来实行土司治理,至乾隆元年改土归流建县止,长达数百年,沉淀了深厚的土司文化。散毛土司位居来凤县有史记载的七个土司之首,土司治所位于猴栗堡村十四组和十五组,距离来凤火车站约1千米,名老司城,老司城得名应该是对应改土归流后新建县城来说的。散毛土司遗址及文物老司城改土归流后就废弃不用了,土司上层远迁汉阳、孝感,土司城遭多次毁损,现只有少许遗迹可寻。

猴栗堡村隶属于三胡乡,来凤县自元以来实行土司治理,至乾隆元年(1736年)改土归流建县止,长达数百年,沉淀了深厚的土司文化文献方面要数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编纂的《卯洞司志》为最全面,地面遗存方面目前仅剩散毛土司遗址小有规模。散毛土司管辖之地大致为今天的翔凤镇、绿水镇、三胡乡范围,鼎盛时期所辖之地远涉咸丰、利川沙溪等地。施南府同知商盘《蛮刀歌》曰“沙渠土司悍且豪,大为容美小散毛”,可印证散毛土司的实力。民间有说散毛土司与利川覃姓土司有关联,暂无文献可考,但民间有说官坟山的古墓主人为利川牟姓人家,因为守墓人为利川牟姓,不知真假,有待进一步确认。官坟山的古墓位于官坟山村十一组覃家堡,《来凤县志》(清同治版)记载此墓为“蓬莱墓”,相传为明代镇远将军、散毛司宣抚使覃玉鉴之墓。由此可以肯定为散毛土司司主之墓,村民讲述墓中有三进,有三个墓井,共三口棺木,居中为大,红色油漆。石头上的雕刻花草已经模糊,说明年代久远,成了无字之墓。墓在20世纪遭遇多次人为破坏,大集体时被彻底毁损,墓岩被生产队用来镶嵌一整块岩院坝用以晾晒谷物。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时,岩院坝分拆给每家每户,村民用来修建屋舍等。

散毛土司位居来凤县有史记载的七个土司之首,土司治所位于猴栗堡村十四组和十五组,距离来凤火车站约1千米,名老司城,老司城得名应该是对应改土归流后新建县城来说的。据乾隆版和同治版《来凤县志》记载,来凤诸土司自唐宋以来就分疆守土,历元而明。清朝时,散毛土司曾领兵随军征讨吴三桂叛乱,获赐镇远将军印,领沙溪、六洞等处。乾隆元年(1736年)改设,司主覃煊率属归诚,缴宣抚司印,世袭千总,拨给汉阳、孝感田房安插。老司城的规模无系统的文献记载,无法知其全貌,“散毛司畔多村舍,柳稊乍生梅欲谢”。这是施南府同知商盘《蛮村秋千曲》中的生动描写。

散毛土司遗址及文物(黄康 摄)(www.chuimin.cn)

老司城改土归流后就废弃不用了,土司上层远迁汉阳、孝感,土司城遭多次毁损,现只有少许遗迹可寻。整个土司城范围约3平方千米,分内外两府,老虎洞河略呈半圆绕老司城右前方流过,一路奔腾至老虎洞地峡,出峡谷后汇入酉水。散毛司的衙署,背依旧司和三胡两个方向的大山,土司城左边位于十二组的营盘梁为一山顶平地,可驻军防守,易守难攻,为土司城防御的战略支撑,整个土司城隔老虎洞河俯视县城方向,进可攻退可守。遗址处现有部分条石和块石,多数基石在人民公社时期修建集体房屋时被征用,土地承包下户后村民建房又取走一部分。土司城的水井位置还有痕迹可寻,土司城通往官坟山方向的凉亭桥已被毁,位于衙门之西的散毛宣慰使司覃鸿基墓已无迹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