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宝岛学子在京华名震!

宝岛学子在京华名震!

【摘要】:如今到过台湾的人不少,但知道老北京台湾会馆的人却寥寥无几。这,就是经过修葺开放的台湾会馆。《台湾文献丛刊·清会典台湾事例》里记载,只要这一次考试中,参加的台湾学子超过了十人,就要专给台籍学子增加一个进士录取名额。清政府对于台湾学子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如今的台湾会馆,就在大门旁,“五人上书”铜像引来不少来宾驻足。消息传到台湾海峡两岸,群情激愤。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台湾学子们再也坐不住了。

如今到过台湾的人不少,但知道老北京台湾会馆的人却寥寥无几。从前门步行街向东走不远,一座颇像台湾妈祖庙的建筑矗立道旁。这,就是经过修葺开放的台湾会馆。闽南客家风格的飞檐斗拱,与老北京四合院落的古朴风韵交相辉映,别具一格。按照《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会馆》的记载,台湾会馆的兴建,还是要提到科举那些事儿。

众所周知,明清两代的国家选材完全靠科举取士。因此在旧中国,出身贫寒的人如果想改换门庭,可能只有科举这一条路可以走,台湾省也不例外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开始,陆续有台湾举人到北京参加会试。当时的清政府也讲究“特区建设”,在科举上对台湾生源格外照顾。《台湾文献丛刊·清会典台湾事例》里记载,只要这一次考试中,参加的台湾学子超过了十人,就要专给台籍学子增加一个进士录取名额。清政府对于台湾学子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政策优惠,来北京参加考试的台湾学子也就越来越多了,总住客栈也不是个长久之计,台湾会馆的建设迫在眉睫

建设会馆的工作,最终由台湾爱国诗人施士洁统筹。这位施先生可算是台湾的一位奇人,六岁能属对,有触类旁通之妙。未冠之时便举秀才,二十一岁中举人,二十二岁又中了三甲进士,钦点内阁中书。这顺利程度,可是要让孔乙己羡慕死了。后来他回到台湾,出任“海东书院”山长。丘逢甲、新竹郑朋、安平汪春源等后来的台湾名人,都曾入院就读。因为施士洁是台湾文坛首领,筹建台湾会馆便是义不容辞,1893年就在大江胡同选址,购买民宅,加以扩充,形成了如今的台湾会馆。建成之后,这里便成了台籍精英的汇聚之所。(www.chuimin.cn)

如今的台湾会馆,就在大门旁,“五人上书”铜像引来不少来宾驻足。大家都知道清末有个“公车上书”,可不知道还有个台湾版的“五人上书”。1895年4月17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正式订立,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等地给日本,并赔款两亿两白银。消息传到台湾海峡两岸,群情激愤。

在北京的台湾籍学子更是先一步得到了消息,不少人甚至痛哭失声,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如是说:“台湾举子垂涕而请命,莫不哀之。”这正是对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台湾学子们再也坐不住了。《清光绪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九中记载,4月28日,即《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11天,由在京台湾省籍人士叶题雁、李清琦、汪春源、罗秀惠、黄宗鼎等五人联合上书都察院,再由都察院左都御史裕德代转奏呈文,上达天听,史称“台湾五举子公车上书”。文中措辞强烈,称“夫以全台之地使之战而陷、全台之民使之战而亡,为皇上赤子,虽肝脑涂地而无所悔”,表达了台湾人民坚决反对割台的态度和抗争到底的决心。如今百年已过,这五位爱国志士也早已逝去,只有五尊塑像还屹立在会馆门前,坐观百年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