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京剧名角涅槃之地:芦草园胡同群

京剧名角涅槃之地:芦草园胡同群

【摘要】:笔者家里三代人都居住在南城芦草园胡同,这一带是京剧演员扎堆居住的地方。如今芦草园这一带的胡同都得以完整保存,算是万幸。因为河道两岸芦苇茂盛,这才有了芦草园的地名。后来罗瘿公就将程砚秋安置在了北芦草园胡同75号居住。1919年,15岁的程砚秋拜25岁的梅兰芳为师,芦草园胡同又成就了一段京剧奇缘。因此京剧界也有人戏称“没住过芦草园,算不上好角儿”。

笔者家里三代人都居住在南城芦草园胡同,这一带是京剧演员扎堆居住的地方。就在方圆仅一公里的范围之内,前前后后住过的京剧名家就有五十余位。像京剧大师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都曾在此安家,当年也算是群星璀璨、高手如云了。就连我家所住的南芦草园7号院,都曾是清末民初著名京剧演员律佩芳的私宅。

如今芦草园这一带的胡同都得以完整保存,算是万幸。不少摄影爱好者来此取景拍摄,倒是明智的选择。有机会漫步其中,您就会发现这里的胡同并不是横平竖直,而是弯弯曲曲。这在老北京胡同里,极为少见。原来这一带曾经是沟壑纵横的水乡,房屋都是依水而建,如今的胡同脉络,就是当年古河道的走向。因为河道两岸芦苇茂盛,这才有了芦草园的地名。后来古人割下芦苇充当饲料,存放的地方就成了草场胡同。除去给牲口充饥,这些芦苇还能编成席布铺设在屋顶防雨。编席工匠聚集的地方,就是如今的大席胡同、小席胡同。一步步走来,每个地名都记录了一段故事,汇集起来就成了一部南城水道发展史。

因为这一带最早是水乡,人迹罕至。随着人们对河道的开发和利用,这才在沿岸建起了房屋,形成了胡同。因此在清末民初,这个地块就相当于开发区,属于新城范围之内。与老城相比,这里虽然少有坐拥数百间房屋的大宅门,但也没有难以搞定的棚户区、钉子户。芦草园周边的房屋,多是一进或两进的小四合院,既不失体面,也不显得张扬。因为毕竟是新区,房价比起北城也绝对算是便宜。除此之外,芦草园一带距离“京城百老汇”——前门极近,步行也只需十余分钟。这对于每天需要上园子的京剧演员来说,可谓十分方便。综合房价、户型交通等因素,不少刚刚崭露头角的京剧演员,都选择购买芦草园的“小户型房”。

拿京剧大师梅兰芳来说,曾与我家住邻居。1915年,作为舞台新秀的梅兰芳花大洋两千余块,在北芦草园西口(今青云胡同29号)买下了一座房产。这所宅院是东西两所打通的并列四合院,两院格局相同,都是规规矩矩的四合房。这座院落现在保存了下来,街门面向南开,横楣上至今有精致砖雕花纹,展现着当年的繁华。梅兰芳在此居住期间,表演日趋成熟。由搭班唱戏到自己挑大梁建班社,以及梅派代表作《黛玉葬花》《红线盗盒》《霸王别姬》《西施》等戏的首场演出,均是梅先生在此居住期间完成的。可以说,这处院落是孕育梅派艺术的宝地。(www.chuimin.cn)

经过多年的努力,梅兰芳终于完成了由“二线演员”到“一线演员”的蜕变。1923年5月,梅兰芳告别了他居住了八年的北芦草园胡同,迁居至内城无量大人胡同5号,从而也开启了他艺术上的新篇章。除去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也曾住在这一带。程先生小时候学戏很苦,几乎被师父打成残废。后经文人罗瘿公出手相救,才算捡了一条命。后来罗瘿公就将程砚秋安置在了北芦草园胡同75号居住。

一来芦草园房价便宜,交通方便;二来程砚秋当时与梅兰芳家一箭之遥,方便向梅求学问艺。那时的梅兰芳虽然也只是二线艺人,可程先生更是刚刚出道,因此能够向京剧新秀学艺,是程先生的大好机遇。1919年,15岁的程砚秋拜25岁的梅兰芳为师,芦草园胡同又成就了一段京剧奇缘。后来程砚秋声名鹊起,日进斗金,也就搬离了北芦草园胡同。这里仿佛成了京剧大师们的一块跳板,在此静候羽翼丰满后振翅高飞。因此京剧界也有人戏称“没住过芦草园,算不上好角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