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泸定铁索桥建造过程揭秘

泸定铁索桥建造过程揭秘

【摘要】:泸定铁索桥因为红军的英勇而闻名遐迩,狂暴的大渡河在这里吼声如雷,河谷深切,两岸是峭岩陡壁,水汹涌,山呼应,惊心动魄。桥梁建成,绘图呈报。康熙误认为大渡河即《水经注》上的“泸水”,便亲笔赐名“泸定桥”。人们对于泸定铁索桥造于何时是清楚的,可是这座桥是怎么造建造起来的却不甚了了。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仅凭人力,修造的当时是如何升高、架设起来的?

泸定铁索桥因为红军的英勇而闻名遐迩,狂暴的大渡河在这里吼声如雷,河谷深切,两岸是峭岩陡壁,水汹涌,山呼应,惊心动魄。这条河一直有“当西南之锁钥,扼川藏之咽喉”的“天堑”之称。康熙四十年,四川巡抚能泰,提督岳升龙奏请清王朝建造大渡河桥。康熙四十四年开始修建,“康熙四十五年岁次丙戊,四月初四日未时合龙口”。桥梁建成,绘图呈报。康熙误认为大渡河即《水经注》上的“泸水”,便亲笔赐名“泸定桥”。人们对于泸定铁索桥造于何时是清楚的,可是这座桥是怎么造建造起来的却不甚了了。

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桥身用9条碗口粗的铁链为底链,左右各两条共4条铁链为扶手。这13条铁链,每条由少到862个多到977个铁环相扣而成,总重量达到21吨之巨。西桥台建在岩石上,高5米,东桥台高14米。两岸桥台下均有“落井”,井下埋有铁铸的“地龙柱”、“卧龙桩”,为固定桥身、即将铁链拉伸、让这座桥呈相对水平状态的要害所在。其中,西桥台的“地龙柱”上铸有“重量18000斤”的字样。当年桥东的桥亭上有对联,道是“东环泸水三千里,西出盐关第一桥”。现在的对联是胡耀邦同志所书“飞身可夺天堑,健步定攀高峰”。(www.chuimin.cn)

让今人不解的是,在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又没有现代的生产工具的三百年前,当时的工匠们是如何把这些铁链连接起来、从波涛汹涌的河水上运过去、或者运送过来的。现在想来,也只好是先把铁环铸好,再相连起来,然后设法架过河。可是,长度是如此之大,而又是那样沉重的铁链,无法固定只能是在半空里摇晃。仅凭人力,修造的当时是如何升高、架设起来的?书上没有找到有关记载,口碑“语焉不详”,而且多半是猜测和不合逻辑的推测,还望专门家们对此有一个科学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