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舟山桃花岛的井: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

舟山桃花岛的井: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

【摘要】:桃花岛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富的住人岛屿。相传秦汉时期安期生在岛上隐居炼丹,桃花岛的得名便与此相关。此外,桃花岛还有桃花龙女的传说,岛上有龙洞、龙潭、龙头坑等地名故事,龙潭祈雨的习俗在浙东地区颇有影响。桃花岛还是普陀云雾佛茶的主产地。而桃花岛的老井,也充满着迷人的历史典故。水井,从一个侧面透射出桃花岛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

桃花岛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富的住人岛屿。客浦村曾有考古发现“小山头遗址”,挖掘出釜、罐、硬纹陶片等文物,属春秋战国时代遗址。相传秦汉时期安期生在岛上隐居炼丹,桃花岛的得名便与此相关。清《昌国典咏》引用南宋乾道《四明图经》记载:“桃花山,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耆老相传,安期先生学道炼丹于此,尝以醉墨洒于山石上,遂成桃花纹。……故山号桃花,而乡名安期。”唐代,舟山群岛设翁山县,县辖安期乡,安期乡得名也源于安期生隐居于桃花山的传说。此外,桃花岛还有桃花龙女的传说,岛上有龙洞、龙潭、龙头坑等地名故事,龙潭祈雨的习俗在浙东地区颇有影响。清代,桃花岛还是普陀山寺产经济的“根据地”,寺庵置田桃花岛,开发涂田。桃花岛还是普陀云雾佛茶的主产地。

碧海金沙桃花岛,金庸笔下的桃花岛是迷人的。而桃花岛的老井,也充满着迷人的历史典故。岛上现有上百口老井,元明清各代皆有。水井,从一个侧面透射出桃花岛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

炼丹井 位于时常云雾缭绕的对峙山安期峰。安期峰海拔544.7米,为舟山群岛最高峰。炼丹井因安期生炼丹而得名。

对峙山安期峰西坡海拔482 米处有炼丹洞,洞深约8米,阔约4 米,面积20余平方米。洞顶覆一扁圆形巨石,两侧岩壁自然成墙,今洞口书“炼丹洞”额。传说为秦代方士安期先生炼丹处。元泰定四年(1327)夏,文学家吴莱畅游舟山群岛,曾有《望马秦桃花诸山羡门安期生隐处》诗,诗中说安期泼墨的故事:“挟山作画镇,分海为砚池。残花锦若烂,淡墨珠岩披”,又说炼丹遗迹:“岂无抱朴子,去我乃若遗。空余炼药鼎,尚有樵人知。”

炼丹洞的旁边有一水潭,水清潭碧,常年不涸,人称“圣水”,即为炼丹井,传为安期生炼丹所用。据说,该潭水富含矿物质,有药疗作用,饮用此水可益寿延年。用之洗眼,可使眼目清亮。井在石壁边,既有石壁清泉细流汇入,亦有地下泉流涌入,井水常年不枯。今井口已被改造,用水泥砌成井口,略呈扇形,其中一边0.7米,另一边0.6米。水深1.5米有余,井水清澈透底。井底下有许多硬币,为游山香客所掷。

炼丹井附近有普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岩寺。圣岩寺,初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位于安期峰南山坡海拔460—480米处,被称为舟山群岛海拔最高的寺院。据吴姓村民介绍,20世纪60年代,寺院荒废,殿宇渐圮,佛像、木料被一些村民取走,而炼丹井的水竟然也干枯了。后来山下龙头坑有一位老者,想住到寺院里,守护这一方净地。而山上的炼丹井断流了,他也没法找到其他水源,当时寺院里老鼠又很多,因此老人祈祷,希望老鼠搬走,井水复流,让他能够安心守护。到了晚上,只听得轰隆轰隆响。第二天老人起床一看,炼丹井里果真又流淌出清清泉水,而寺院的老鼠则全跑光了……故事有些奇诞,村民或许是想说明炼丹井的灵异与圣岩寺的大佛有关。在这里,安期生的仙道传说和圣岩寺的佛教传说融合了。

龙潭 位于安期峰景区。潭呈椭圆形,潭口光滑,四周峰峦叠翠,水流清明如镜。龙潭上方,有层层飞瀑倾泻而下,轰轰作响,高山流水,令人耳目清新。

桃花龙潭,是桃花岛民间传说里龙女的栖身之处。传说从前宁波郭巨有一姑娘,年过十八,却从不洗澡。嫂嫌其脏,姑娘却说要有三大缸水才能入浴。嫂遂依言,挑满三缸水。姑娘入室沐浴,久而不出。嫂不解,窥之,忽见一条大龙在三口水缸之间翻腾游弋,惧然大呼。一声巨响,一条巨龙破窗而出,循河而腾。原来那姑娘本是龙女投胎,今被识破,只得现身回归大海。游至虾峙岛,复化为姑娘,遇一渔船,欲搭乘至对面的桃花山。向船老大恳求再三,方得同意。船至石甏港,姑娘自告奋勇,撒网捕鱼,谁知仅获似米小鱼。船老大不屑,命伙计倒回海中。姑娘手快,竟将小鱼分撒各舱。船泊桃花岛,姑娘登岸,临走告诉船老大:“风暴将临,速回。”说罢离去,瞬时不见踪影。船老大颇为惊讶,打开船舱一看,竟变满舱米色大鱼,遂称此鱼为“米鱼”( 即鱼),姑娘登岸之地遂称“米鱼洋”。众人这才明白,那姑娘是龙女化身。龙女上岸后,至一处山岙打出龙潭,即今“龙洞”。但是龙女嫌那里水质不清,又游到对峙山,在山坑重打龙潭栖身,此坑即称“龙潭坑”,后改称“龙头坑”。据说它直通东海龙宫,龙女在此潭修炼千百年后,思亲心切,于是钻呀钻呀,终于钻出这一通道,从此龙女就由此通道回龙宫探亲。

旱荒之年,浙东民众常到此处祭龙祈雨,据民间传说还十分灵验。康熙《定海县志》记载大旱之年,宁波大嵩人至桃花龙潭请龙求雨显灵的事迹,记叙桃花龙王宫和祀碑之由来。文曰:

桃花山龙潭,居桃花山之腰,洞口瀑布,冬夏不竭,欲雨先布云雾遍罩山顶。相传,明时宁(宁波)旱,大嵩民人延巫航海。巫先行,遇一洞,信步直入,见老妪与一小女理发系红绳以为饰。妪曰:“汝从何来?”巫指以处。妪叱之:“速回!迟则祸将至!”巫惧,急出,而洞已没矣,惟见偕来者望潭拜祷。有一红颈小蚓浮水面,再拜而请之。舟回,将及岸,风雨骤至。岁大有民感之,请宪建宫立碑以祀。

当地父老相告,在山上未建水库前,龙潭确有一种“红颈小蚓”可见,这是一种极其珍贵的特殊鳗种,称“桃花溪鳗”,传说是桃花龙女的化身。

到桃花岛龙潭祈雨,还有一套很讲究的程序。祈雨前,先在郭巨南门外的铜锣山顶搭起祭坛,请道士数名,向舟山桃花岛方向念经祭祀。祭祀要连续三天,如在三天内下雨了,就不用“请龙”,如祈雨后还不下雨,就要涉海请龙。抬起龙亭(木工制作的花轿形的亭阁)开路,鸣锣放铳到埠头。乘船到桃花岛,再次鸣锣放铳来到龙潭,由道士念经祈祷并烧纸钱。然后把馒头丢入潭中,见鱼虾、泥鳅等来吃馒头,就将其当作龙,用小网舀来,放入龙亭中盛水的龙罐(瓷制)中,上面用纱布盖上。接着,请“龙王”起驾,队伍再乘船回郭巨。将龙亭抬进城隍庙,由专人守护龙罐,按时换水,龙亭前设案供香烛,轮流参拜。龙请回来的第二天要举行龙会(庙会),四乡游行,所过村岙当地居民都备馒头、茶水接待,设香案敬龙。龙会结束后,如果七天内还不下雨,说明是天意,只好作罢,但还要把龙送回桃花岛的龙潭。如果七天内下了雨,必要做三天的“谢龙戏”。

龙潭右侧建有一龙凰宫,原名龙王宫,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所建。后来当地百姓认为这是为桃花龙女而建,因而改名“龙凰宫”,有别于一般的龙王宫。龙凰宫为郭巨一带百姓祈雨所建,郭巨一带叫龙女为娘娘,而桃花人视龙女若自己的亲人,称其为“桃花龙女”,所以直至今日也把龙凰宫叫作“龙女宫”。

龙凰宫虽小,但香火迄今不绝。清文学家朱绪曾有《桃花龙潭》诗云:“年年柔翰惭春蚓,欲学龙跳总未能。输与桃花潭上女,赤绳一系即飞腾。”

民国《定海县志》有龙王祠的记载:“龙王祠,在南门外天后宫东,并合祀灌门、桃花、岑港龙神。”这个龙王祠位于定海东岳宫山一带,其所祀之神也包括桃花龙神。(www.chuimin.cn)

和尚水潭 位于桃花镇盐厂村(俗称韭菜岙)振兴路105号南侧。桃花岛上的居民把水井称为“水潭”,岛上很多老井都有历史故事,其中有一口“和尚水潭”,则与普陀山的常明庵有历史渊源,见证了桃花岛北部涂田开发的历史。

和尚水潭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据村民介绍,晚清时期该村原有常明庵一座,因当时庵中和尚用水需要挖井开泉,也属惠民之举。水潭分东西两个井口,可以同时打水。原来两口水井的井沿外形都呈八角形,内口呈圆形,后东侧一口被村民用水泥重新修整,已失旧时风貌。而保留的西侧井口,外径0.6米,内径0.4米,历经百年沧桑,外角略有磨损,但外沿还是呈八角形原状,八角造型的老井在海岛比较少见。井口是用整块石板镂空而成,也属难得。该井在2007年启动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舟山市文物部门发现,并收录到后来编印的成果汇编本中。这口老井,井深2米多,曾经是韭菜岙当地村民的饮用水源,如今则作为洗涤用水。据当地老人回忆,旧时老井两侧还有石雕狮子,颇为考究。传此井开挖时,村民曾经到附近连治山张家井“引水”,舀一瓢水至韭菜岙,然后挖井开泉。“引水”是一种特定的水井习俗。

韭菜岙的常明庵,实际上是普陀山的田庵。

桃花岛上的常明庵,原址就在韭菜岙。在1949年的登步岛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用军舰轰炸机对解放军后方桃花岛进行狂轰滥炸,常明庵被炸毁。

这一处常明庵,与普陀山的常明庵有密切关系,是旧时普陀山的田庵。普陀山常明庵,旧址位于清凉岗西南麓,靠近六峤。此庵的创建者是法雨寺住持立山。立山(1825—1889),是晚清普陀高僧,别号无著老人。时法雨寺年久失修,凋敝已久,在普陀山伴山庵闭关的立山被请为住持。立山在任期间,以复兴为己任,竭力经营,重振法雨禅寺。清光绪十年(1884),立山退居常明庵,犹念佛不辍,并制定庵内二时课诵及二时念佛,永为恒规。为解决庵里众僧的生活来源问题,置田322亩,拨100 亩给无著公堂,其余永为常明庵僧众念佛资粮。立山所置田产,大部分就在桃花岛上的韭菜岙。常明庵的无著公堂,即为高僧立山所立,其在桃花岛置田产,所获租息,作为寺院僧众每年岁时追荐、春秋两季祭祀费用。

清康熙年间(1662—1722),桃花岛和朱家尖一样,“皆系僧产,土颇腴”。昔韭菜岙一带涂田,也多属于普陀山寺庵的田产。晚清以来,当地村民租种寺庵田产,每年下半年向寺庵交租。据一位90岁高龄的村民回忆说,当时田租约为收成的四分之一。100斤稻谷,寺院要收去25斤。每到下半年,寺院就会派一名僧人居住于韭菜岙,专门负责收租。普陀山常明庵则在韭菜岙专门修建一座田庵,亦名常明庵,供僧人居此管理田产之用。这也说明常明庵在桃花岛上的田产数量比较多,所以常派僧人居住管理。

和尚水潭这口老井,反映了普陀山寺庵曾在桃花岛设置庵田的史实。

客浦村古井群 位于桃花镇客浦村一带,在客浦村小山头历史遗址附近。有后方家井,以方姓人家得名。清咸丰年间(1851—1861)建。井深2.1米,水位0.2—2米,年均水温12 摄氏度。水质良好。据村书记介绍,前几年该村对18口老井进行整修,查《普陀地名志》,其中有元代古井两口。

红毛水潭,位于桃花镇客浦村茶山岙1号,元代初建。传清道光年间(1821—1850),侵华英军曾经进驻该地进行测绘活动,居留时占为饮水井,当地遂称“红毛水潭”,一直沿称至今。红毛,常泛指西洋或西洋人。该井井壁采用石板、石条垒砌,井口经过修整,用水泥加高,并砌起外墙,以利水井保洁。水井外径1.36米,宽0.9米。井深2米多,水质优良。据当地村民介绍,此井从不干涸,被称为“客浦第一好吃的水”,远近闻名,甚至韭菜岙、连治山一带的村民也到这里来挑水,村民酿制米酒,都用这里的井水。“双抢”农忙季节,小孩子多用“茶甏”装盛红毛水潭的水,送至田间地头。父辈们喝一口井水,凉凉爽爽,极为解渴。

潘家水潭,位于桃花镇客浦村茶山岙14号。以潘姓人家得名。此井传为元代中期建。井深2.2 米,水位0.3—1.8米。井口呈正方形,外边长0.85米,内边长0.6米。该井原为小潭,清末,当地潘姓人家加以修整,井壁用石块铺垒。

龙头坑四份头水潭 位于桃花镇塔湾村千步沙附近,以所在居民点得名。清代中期有四户王姓人家在此定居,从事渔业、农耕而挖掘此井。现井口呈正方形,外边长1.3米,内边长1.06米。居民说这里的水有名,因为是龙凰宫龙潭的水流下来,水质良好,且从不会干涸。井水冬暖夏凉,冬天的水好比农家炉灶的“汤锅”水。四份头水潭的水,远近闻名,远在石水岗的村民有时也会到这里来挑水。

陈家水潭 位于桃花镇庵跟村千步沙86号,因此处有陈姓人家得名。大约清嘉庆年间(1796—1820)建。井口呈长方形,外径长0.98米,宽0.9米,内径长0.75米,宽0.68米。水井位于狮子岩山麓下,水脉旺,常年不干。

张月房水潭 位于桃花镇后沙头张家廊周钟路36号。井口呈长方形,水泥装修,外径长0.77米,宽0.6米,内径长0.65米,宽0.48米。井内壁用石头砌成,深2.3米,水质良好,夏天井面还有水黾游浮。该井约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所处位置地势较高,为当地早期渔民定居之处。随着滩涂涨积,后来居民则逐步在山下定居,形成周家廊居民点,并新挖周家井,老井的先后开挖,也反映了岙口地理变迁、定居点的变化。张月房水潭的修建者是当地富户张月房家族,其祖上捕鱼出身,至张月房一代则突然发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