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提出的观点是,艺术行为是普遍的,这至少暗示了它们与我们进化的人性的联系。艺术在人民生活中发挥的最有效和最有益的作用在于它所贡献的社会纽带的加强和延伸[266]。如果艺术与进化有联系,我们需要考虑艺术是偶然的副产品还是它本身就具备适应性。仅仅是艺术使我们高兴或产生积极影响,这并不足以说明艺术行为是适应性的。......
2023-10-14
我们能从第三部分的讨论中得到什么?艺术行为是否是我们人性的重要方面?艺术与进化有关吗?我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如果艺术不是一种纯粹的文化技术,那么它应该是一种适应或拱肩。此二者都是进化的产物。作为适宜性的多方面标志,艺术不能成为我们生物议程的附带因素。毫无疑问,艺术行为,或学习艺术行为的倾向,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而不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能体现我们物种性格的琐碎意义。所以埃伦·迪萨纳亚克强调艺术是普遍的、古老的、内在愉悦的观点是正确的,并且认为这有力地表明了艺术与进化的联系也是正确的[825]。不过,这些术语需要加以限定和详细阐述。
请记住,这里的“艺术”指的是适当的民间、家庭、装饰和流行的娱乐实践,以及高级艺术情景,艺术是普遍的,因为大多数正常人都是艺术创造者或表演者,至少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上,在他们自己文化的艺术形式的子集中。作为艺术鉴赏者,他们至少对自己文化的一些亚流派有着详细的了解,并在更多方面具备过人的能力。
由于所有历史文献记载的文化都有我们通常认为是艺术的实践,即使它们并不总是将这些实践与实际问题和更广泛的社会制度分开,这似乎足以推断出艺术是古老的,存在于史前。当然,我们不能说得很精确,但是许多理论家提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艺术时,却没有用吓人的引号来限定它成为艺术的资格[826],因此我们可以合理地假设,有些艺术形式可以追溯到至少三万年前。考虑到我们对这种绘画和雕刻的用途知之甚少,也许我们应该更加小心,而不是做出这种假设。但正如我所指出的,如果我们在几千年前一个孤立的群体使用的洞穴中遇到类似的描绘,我们就不太可能保留“艺术”这个词,即使我们同样不知道他们的描绘所具有的功能。
艺术本质上是令人愉悦的,因为它的制作和考虑往往是自我激励的。我们做这些事可能没有别的目的。然而,这并不是要否认,艺术可以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也许总是被运用到一些实用的功能中。当艺术的功能超出了为其自身而引发沉思的功能时,这通常并没有排除其沉思或(在相关的情况下)反思其审美的和艺术的属性如何有助于它满足其实用功能。
有必要指出的是,我们从艺术中得到的享受往往具有认知层面,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兴奋,因为这对于解释艺术悲剧、恐怖和其他消极作品的吸引力是至关重要的,这些作品涉及的是存在中更黑暗或更奇异、更恶心的方面。鉴于此,我们最好说艺术本质上是有益的,而非本质上是可愉悦的,因为愉悦太容易等同于感受良好的感觉。(www.chuimin.cn)
最后,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艺术是一种快乐的源泉,这是一种关于普遍意义上的艺术的说法,而不是关于所有的个人艺术行为或艺术作品。制作出非常好的艺术品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许多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令人失望。在任何情况下,没有理由说所有的艺术都应该以非常好为目标,因为平均水平可能足以满足既定的时间或环境。艺术是有回报的,这种说法应该被理解为是关于大多数艺术的要旨——艺术的目的是回报人们将其视为艺术的兴趣,不管它可能服务的进一步的兴趣是什么——而不是关于个人作品在满足这一要旨上的成功,或者关于所有艺术都服从于这一典型的主要目的。
迪萨纳亚克认为,艺术是普遍的、古老的、内在愉悦的,这些方面统一结合在艺术中,这表明了艺术是与进化相联系的事实。更具体地说,她认为它们显示出艺术是适应的。也就是说,她推断出了艺术与进化之间存在的最强烈的可能的联系。但是我们可以接受,艺术行为深深植根于人性,最终取决于进化,同时采取较弱的观点:例如,艺术是拱肩,它留存下来是因为它不限制或破坏那些展示艺术的人的相对适宜性。只有将艺术视为增强生命的技术的观点,才使它与进化拉开距离。
我们对艺术的痴迷清楚地表明,我们是一个渴望刺激、挑战和娱乐的物种。我认为杰弗里·米勒和埃伦·迪萨纳亚克在这一点上都是对的:通过创作和欣赏艺术,我们将自己包裹在一个充满兴趣和情感的环境中。米勒的观点限制了这与配偶吸引力的相关性。相反,我会争辩,正如我在第七章中对人类美的论点进行争辩一样,我认为艺术行为通常是关于自我定义、自我表达和社会性的。同时,艺术在起步阶段是简陋的、前象征性的,迪萨纳亚克通过关注这些而低估了艺术行为能够传达的信息丰富程度。在我看来,艺术的重要性比这两种理论所能解释得更为普遍。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社群的一员,它都是我们产生自我意识的基础。在这方面,帕特尔反对将艺术定性为附带的虚饰的观点是正确的,与之相反,他强调艺术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意义。但是,他认为,文化使得艺术与其适应相去甚远,所以艺术有资格成为技术,这一观点我不赞同。
识别几乎每个人都能掌握的配套的行为——尽管掌握这些行为需要极高的成本,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这些行为是我们人性的试金石。它们确定了,作为这样一个物种,什么对我们而言是重要的。它们表明了是什么指引了我们的道路并让我们获得成功。这样的行为既令人费解又令人惊叹:令人费解的是,它们的过度代价似乎超出了生存所必需,而令人惊赞的是,我们竟如此欢快地渴望去承担它们的负担。这包括我们致力于仪式化的竞争、精神和宗教。这当中,艺术行为是核心。我们被驱使成为艺术家和艺术鉴赏家,每个社会和时代赋予艺术的地位就证明了这一点。若非如此,我们将不完全是人类。
有关艺术物种:美学、艺术和进化的文章
我提出的观点是,艺术行为是普遍的,这至少暗示了它们与我们进化的人性的联系。艺术在人民生活中发挥的最有效和最有益的作用在于它所贡献的社会纽带的加强和延伸[266]。如果艺术与进化有联系,我们需要考虑艺术是偶然的副产品还是它本身就具备适应性。仅仅是艺术使我们高兴或产生积极影响,这并不足以说明艺术行为是适应性的。......
2023-10-14
而中国思想家则更注重社会伦理之学,以人性论为讨论中心。中国哲学并非没有宇宙论,但与人性论实密不可分,宇宙的根本原理即人生的根本原理。从先秦时代孟子、告子和荀子对人性善恶的争论,到汉唐之际流行的性三品说,再到宋明理学对心性问题的思考,都是围绕着人性展开的。老子的人性论是以超越情智为特征的,即所谓“常使民无知无欲”。下面再看一下艺术的内在结构。......
2023-11-24
把所有的文化都看作是一种古老的、普遍的适应——例如,语言的习得——所产生的拱肩,这样就清空了该术语的意义。我们应该保留“拱肩”这个术语来描述非适应性的辅助行为,这些行为与引发该行为的适应密切相关。换言之,某些行为既不被视为适应也不被视为拱肩,似乎是合理的。在所有的这些例子中,我认为,将文化和艺术的一般主张视为一种确定它们不是作为拱肩,而是作为技术的说法是恰当的。......
2023-10-14
先秦诸子人性艺术论的兴起,是中国文化走向成熟的一个表现,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当先民尚与鸟兽同群,文明尚未开化的时候,人性的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人性论出现的前提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人文精神的确立。人性是他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他们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无不是以其人性论为基础的,并达到相当的深度。先秦诸子的人性论就建立在这样深入细致的观察与思考之上。下面再看先秦艺术的发展。......
2023-11-24
孟子意识到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并从人之异于禽兽处发现人性之善。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说人性本善是可以的,但不能说兽性就是恶,否则虎狼和被虎狼吃掉的牛羊都恶,讲不通。从这个意义上讲,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比孟子的性善论更妥当。其次,荀子和告子一样,都主张性无善恶。所以,荀子的人性论不能简单地归为性恶论,其实应是性无善无恶、可善可恶。......
2023-11-24
至此,孔子的仁学彻底确立。孔子的仁学立足于人本,而又以关怀人情作为根本出发点,所以,说孔子是一个人本主义者,可以说是实至名归。重仁体现了孔子对人类情感欲望的尊重,但情感欲望的满足必须有一个度,否则就会造成对他人的伤害。请注意这并不是仁的定义,而是实现仁的条件。......
2023-11-24
语言是一个由开发、获取、维护加上使用复杂的交流系统组成的信息工具,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支柱,也是人类独有的表达方式。此外,人类语言也是唯一已知的自然交流系统,其适应性可以被称为形态独立。也就是说,儿童用语言来补充视觉形象上未呈现的内容。这一点与中国汉代画像石(砖)以及古代人物帛画的目的是一致的。中国汉字是现今世界上唯一留存的古老的“表意”文字,这与以字母为形式的西方语言有所差别。......
2023-11-18
“内省”是一种自觉地对个人思想与感觉进行思考的过程,它完全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与外部世界的观察形成对比的自我反思。具有“内省智能”的人往往对自我有比较深刻的认知,进而能在该过程中预测自己的反应或通过某种方式对这种反应进行再现。艺术家是一类善于以深入自我的方式来进行思考的人群,为此他们看似孤独,但却能从长期的“内省”中探索审美和构建世界的方式。......
2023-1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