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一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诗歌创作激情。以诗纪事,以诗纪史,是乾隆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受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影响,乾隆诗歌注重纪实。[29]这两段话是乾隆对自己纪实诗风的最好诠释。[30]乾隆的纪实诗纪事翔实完整。......
2025-09-30
乾隆西域诗歌有近500首,《西域图志》中收录了截止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以前的325首。乾隆的西域诗歌记述西域重大事件、山川地理、民俗文化,清新自然,典雅纯正,引起了中原文人的关注和向往。乾隆笔下遥远而辽阔的大漠戈壁,一望无际的草原牧场,连绵不断的山川河流,风俗各异的民族服饰、饮食、语言、文字,奇特绚丽的西域特产,吸引和带动了清代边塞诗的创作,掀起了我国边塞诗史上继盛唐之后的第二个高峰期。[37]
与唐代边塞诗相比,清代边塞诗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1.作者广泛、数量众多
唐代边塞诗的作者亲赴西域的非常少,有据可查的也就二三十人,作者身份基本上是入幕文士。清代西域边塞诗作者多达几百人,作者除幕友外,还有文人学士、流贬官员、帝王将帅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政府把大批“罪犯”流放到了边塞地区。据不完全统计,顺治、康熙、雍正三代近一个世纪中,流放东北人数多达十余万。[38]乾隆元年(1736)清廷停止发遣流人去东北以后,西域成了清代流贬的主要地区。[39]被流放人员,多为饱学之士。西域独特的山川景色吸引了他们,艰苦的流放生活磨炼了他们,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很大一部分清代边塞诗就是由这一群体书写的。庞大的诗歌创作群体,为清代西域边塞诗的盛产奠定了基础,使得清代边塞诗的创作数量大大超过了唐代边塞诗。有学者统计,清代边塞诗的创作总量在万首以上,传世的唐代边塞诗仅2000多首。也有学者说清代边塞诗总数超过了前代中国古代边塞诗总量的一半以上。[40]这么广泛的诗歌创作群体和盛产的诗歌数量,与乾隆皇帝西域边塞诗的示范带动作用是分不开的。
2.题材丰富、格调清新
唐代边塞诗多以军旅征战、大漠风光、相思怀远为题材。清代边塞诗开发、丰富了抒写题材,诗的格调也转向清新明快。(https://www.chuimin.cn)
首先,清代边塞诗彰显了要求统一、反对分裂的主题,讴歌了西域军民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而进行的英勇斗争的精神。如魏元枢《查勘关隘遍历大关内外纪事》:“连天吁陌新畴拓,卧草牛羊野性闲。王化抵今敷海外,何须亭喉出云间”,讴歌了天下一统的太平盛况。
其次,诗歌内容、表现形式有了新的变化。唐代边塞诗中的西域风光,多是冰天雪地、狂风大漠、荒无人烟、苍茫孤寂,岑参、王昌龄概莫如此。而清代边塞诗人笔下出现了青山、翠柳、瀑泉、禾麦以及城市的繁华。施补华的“夭桃才红柳初绿,梨花照水明如玉”[41],纪昀的“秋禾春麦陇相连,绿到晶河路几干”[42]等,都描绘了西域的美丽景色。纪昀一改唐诗里西域城堡冷清孤单的描写,刻画了西域城市的繁荣、美丽。如:“山围芳草翠烟平,迢递新城接旧城”,“座肆鳞鳞两面分,门前宫柳绿如云”,“到处歌楼到处花,塞垣此地擅繁花”,“山城到处有弦歌,锦峡牙签市上多”[43]等。总之,清代边塞诗中的暖色调大幅度增加,冷色调大大减少。
最后,抒写内容发生了大的转变。战争题材是唐代边塞诗的主要内容,清代边塞诗中征戍诗、战争诗数量大大减少,山水诗、风俗诗成为主要形式。究其原因:一是清代平定西域后,大的战事基本结束,现实题材减少;二是清王朝的高压文化政策下,学术和考据之风盛行,学者、诗人为求自保,只能“描摹山水”;三是在清廷的主导下,掀起了全国性的修志热潮,地方民俗文化备受关注。这种时代风尚激发了诗人们描写新鲜异趣的边地风俗文化的热情,涌现出了大量写风土、述人情、记风尚的诗作。
3.以诗纪事、注重写实
以诗纪事、注重写实是乾隆诗歌的显著特征。在乾隆诗歌的影响、带动下,改变了唐代多主观感情的抒发的诗风,转向了纪事和义理的探究。唐代诗人大开大合的比喻、夸张,变成了清代诗人的工笔摹写。同时,不少西域边塞诗学习、借鉴了乾隆诗歌自序和自注的写法。如纪昀的《乌鲁木齐杂诗》有长达四百字的自序,诗中多有详尽的自注。肖雄的诗全部有自注,最长的自注多达五百字。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乾隆对清代边塞诗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相关文章
乾隆的一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诗歌创作激情。以诗纪事,以诗纪史,是乾隆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受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影响,乾隆诗歌注重纪实。[29]这两段话是乾隆对自己纪实诗风的最好诠释。[30]乾隆的纪实诗纪事翔实完整。......
2025-09-30
由此认为对西域河流湖泊的水必须利用和防患并举,“不惟资以利用,抑且划为地险,襟带绝徼,古而然矣”。[26]该书“水”门以五卷篇幅,详细考察和记载了西域的诸水系河、水、泉、池、湖。安西北路记载了图尔库勒等6条河流,赛巴什湖等3个湖泊,鞭杆泉等23眼泉水。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西域各地何处多河流,何处多山泉,何处多湖泊,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西域丰富的水资源。......
2025-09-30
乾隆时期平定西域的斗争,主要是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53]准噶尔的内乱使乾隆下定决心乘势出兵西域,完成统一大业。由于厄鲁特和西域各族人民对准噶尔贵族的内讧和残暴统治十分不满,清廷统一西域的行动,受到牧民和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乾隆二十一年二月,清军再次兵分两路进军西域。大、小和卓是乾隆时期西域两位伊斯兰教领袖。......
2025-09-30
西域统一后归附清朝,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清代被称为布鲁特。主要是清军在平定西域后留守屯垦人员,多在北疆。为直观、形象地表现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情况,笔者根据《西域图志》和其他文献记载,绘制了清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示意图。6-1清朝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图从《西域图志》看,汉族自汉朝以来就在西域定居,回族则是元明两朝在西域定居的。维吾尔、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族是西域世居民族。......
2025-09-30
清乾隆间统一西域后,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考证,《西域图志》“山”门以四卷篇幅,将西域诸山大体整理为南山山脉、天山山脉和北天山系列,将诸山走向及支脉位置予以准确记述,提供了西域诸山的新知识。[22]横贯西域的天山山脉,又被称“祁连”“雪山”“白山”“折罗曼山”。该山脉层峰叠嶂,随地异名。葱岭,又名为极疑山,在天山西南与南山会合处,为西域西境之屏障。......
2025-09-30
《西域图志》中收录了部分乾隆皇帝的纪事文,如《准噶尔全部纪略》《御制铁章记》《御制哈萨克使臣至令随围猎并成是什》等等。其中,卷三十七所收录的《御制土尔扈特部纪略》,记述了乾隆皇帝通过亲自询问,了解了土尔扈特部的世系,进入俄罗斯的时间,以及该族内部之纠纷等。乾隆皇帝御制西域问题的论说文有《开惑论》《故大学士黄廷桂挽辞》等。乾隆皇帝的一些诗前之序,往往也是记事。......
2025-09-30
西域地区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清统治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故而在《西域图志》中以大量篇幅记载了当地少数民族及其文化。而卷首四卷《天章》,卷八至卷十九《疆域》,卷三十《官制二》,卷三十七、三十八《封爵》也都有涉及西域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内容。......
2025-09-30
西域,无论从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来看,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三山夹两盆”的自然地理环境,天山横亘新疆中部,又将其分割为两大区域,即天山南部地区和天山北部地区。以后各代均在西域设官管辖,并在一些地方实行与内地相同的郡县制。也就是说,康熙时期西域地理范围的东界已经恢复到了明代以前的阳关、玉门关以西。二是“西接葱岭”。乾隆平定西域后,葱岭地区全部归清政府管辖。......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