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排水设施集水明排法是建筑施工中的基坑排水技术的基础和前提。在集水井排水的应用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注重在基坑周边进行集水井的设置,这一设置工作应当以合理排放为基础来进行。另外,在集水井排水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注意确保地基能够保持相应的干燥状况,且能够进行合理的加固支持。在人工井点降水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注意通过降水使坑内土始终保持干燥状态来有利于施工,并且能够使土产生固结,同时防止流砂产生。......
2025-09-30
1)工程概况
项目分区平面图如图3-5所示。基坑分区划分如下:
(1)五个塔楼(两栋办公楼、三栋酒店)各自独立成区,基本每个分区面积按照中等或大分区划分,以满足塔楼区施工需要:1-a区(T1塔楼)开挖面积12 216 m2,2-a区(T2塔楼)开挖面积12060m2,1-b区(T3塔楼)面积约4315m2;1-d区(T6塔楼)面积约4 388 m2,4区(T5塔楼)面积约2 824 m2。
(2)紧邻运营地铁2号线的区域划分为保护性小分区:1-e1区层面积约993m2,1-e2区面积约1 073 m2。
(3)在建13号线地铁车站与40号地块共建,将车站区域划分为保护性小分区,各分区面积为1000~2 000 m2。
图3-5 项目分区平面图
(4)紧邻车站北段和端头井及保护性分区的局部区域划分中等分区:1-c区面积约1 973 m2,2-b区面积约2 434 m2,4区面积约2824m2。
(5)紧邻保护对象及有道路分批通行要求的3区划分为4个中等或小分区:3-1区面积3600m2,3-2区面积1100m2,3-3区面积2020m2,3-4区面积3 200 m2。
根据40号地块的分区情况,对场内局部分区的栈桥进行优化,各分区栈桥以十字形或井字形布置,并考虑与相邻分区的搭接,配合实现场内整体交通的顺畅运行。在场地较为狭窄的1-b区,因该区域在单独成区后,所有临时设施及堆场、车行路线无法借用场外区域而全部依赖栈桥,且在后期3区施工阶段可能会要求1-b区提供部分场地通行,但原十字形栈桥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因此经多方协调后,对1-b区栈桥进行了优化布置。优化后的栈桥基本包含第一道支撑全部范围,覆盖整个场地,极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在3区改为分区逆作后,原3区栈桥由地地下室结构顶板代替。
2)盖挖法施工
基坑分区3区作为石门一路的临时代替通行道路,整个分区呈狭长弧线形,南北方向总弧线长度约320 m,宽度为20~40 m,总面积约9 020 m2,开挖深度20.0 m。3区进入开挖时,项目现场大部分区域均进入地下结构回筑或上部结构施工,实际情况较为复杂,包括现场道路交通、施工流程安排等需要充分考虑。坑内有历史保护建筑——民立中学,开挖前作为场外通行干道,开挖后仍要兼顾场内交通,整体采用盖挖施工工艺。
原民立中学四号楼(威海路412号)于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建筑于2009—2025年进行了整体移位施工,向东南方向平移57 m后靠近3-1区基坑南侧边沿。(https://www.chuimin.cn)
该建筑新址下方建1.8 m厚、40 m长、45 m宽,面积约为1 367 m2的基础板承托保护建筑。基础板下由49根450 mm×450 mm×20 mm方管柱支撑,底板以下为φ850钻孔灌注桩,部分兼作工程桩。保护建筑下方建四层地下室,开挖深度20.2 m,待结构回作结束后将多余钢立柱割除。
改造后的保护建筑现采用桩基础,整个受力体系稳定可靠,结构各构件满足承载力要求,基础稳固,能够满足基坑开挖和地下室施工的要求。在基坑开挖施工阶段的保护重点为杜绝对保护建筑的直接损坏,避免对保护建筑基础构件的不利影响。3区原为顺作法施工,基坑内支撑拆除也会对正上方的保护建筑产生二次不利影响,再加上该区开挖时周边均已施工至上部结构,为加快相邻地下室结构贯通速度,并考虑优化施工场地、减小基坑变形、钢立柱及房屋不均匀沉降影响等因素,民立中学下方地下室现采用逆作法施工。盖挖施工剖面如图3-6所示。
图3-6 盖挖施工剖面图
民立中学正下方无法打设降水井,仅能在北侧、东侧及西侧打设疏干井及降压井,并在南侧坑外辅以回灌井,以减少降水对周边马路及建筑的沉降影响(图3-7)。民立中学地下室南面紧邻威海路,其他三面紧邻已完成的1b、2a、1c区地下室,挖土施工时需同步拆除1m厚中隔墙。逆作施工时,B0层结构板与民立中学基础板连接,由于施工条件限制,为加快土方出土速度,在紧贴民立中学板的北侧及东侧共设置3个出土孔。
图3-7 保护建筑周围的降水井分布
图3-8 保护建筑周围的土方分块
挖土时根据出土口留设及挖土顺序加以细化为①1、①-2、①-3、①-4分块(图3-8)。①-2、①-3、①-4分块同步开挖,周边中隔墙同步跟进拆除,200 mm厚C40素混凝土垫层随挖随浇。①-1分块待上述区域挖土结束,土方同时从周边3个出土孔运出。
3)实施效果
本工程在软土地层条件下进行盖挖法施工,较好地解决了基坑变形问题。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未出现事故,施工过程井然有序,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相关文章
3)排水设施集水明排法是建筑施工中的基坑排水技术的基础和前提。在集水井排水的应用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注重在基坑周边进行集水井的设置,这一设置工作应当以合理排放为基础来进行。另外,在集水井排水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注意确保地基能够保持相应的干燥状况,且能够进行合理的加固支持。在人工井点降水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注意通过降水使坑内土始终保持干燥状态来有利于施工,并且能够使土产生固结,同时防止流砂产生。......
2025-09-30
明挖土方支撑安装与土方开挖做到紧密配合,遵循“短开挖、快支护、严治水、勤测量、分层分段、先撑后挖”的原则,分段开挖,上层土方开挖完成后立即安装下层支撑,施工加预应力。基坑放坡处降水至设计要求,坡顶土方及时清理,严禁堆载。基坑采用分层、分段、分部、对称、平衡的方式开挖,确保基坑开挖各施工分部之间钢架支撑的连接质量,及早封闭。若地面变形值达到警戒值或水土流失严重,则采取注浆的方法来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2025-09-30
为降低上述不利后果的负面影响,应对地下工程施工期间发生的安全形态进行分级,根据不同的安全形态分级判断其是否可接受,以及接受程度如何,然后采取不同的安全控制对策与处置措施。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形态分级主要依靠工程事故的发生概率和工程事故的损失两个指标进行判断。工程事故发生概率等级标准和工程事故损失等级标准组成地下工程施工安全等级标准的判断矩阵,见表2-6。......
2025-09-30
以上两个方面对工程事故的预先判断、安全控制措施的及时实施形成了障碍。目前,国内的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应用主要集中在地铁建设领域,在其他地下工程建设领域,开展安全风险管理的仅限于个别大型重点隧道建设项目。......
2025-09-30
2005年,召开了中国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地下工程安全风险分析研讨会,这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对推动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研究的全面开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了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研究的全面开展。2011年1月,举办了“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风险管理及安全控制技术”研讨会。这标志着我国地下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另外,国家层面对于地下工程的施工安全管控也相当重视。......
2025-09-30
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即时反馈方法从系统工程的观点出发,考虑了地层、支护结构、施工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地下工程施工的现场监测,将监测信息及时反馈于设计或施工,从而可实现地下工程的最优化施工,有利于决策科学化、规避工程事故,达到控制风险、减少损失的目的。......
2025-09-30
为了能够有效地进行地下工程的施工安全控制,除了制定相应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外,还应设置一些施工安全控制指标,安全控制指标的设置应符合部位关键、易于监测等原则。周围环境的施工安全控制指标主要有:周边建筑的竖向、倾斜和水平位移;周边建筑、地表的裂纹;周边管线的变形等。隧道本身的安全施工控制指标主要有:隧道沉降及水平位移,隧道断面收敛变形控制,隧道轴线偏离控制,隧道内表面平整度,隧道内有害气体含量等。......
2025-09-30
1)重型施工道路施工现场道路布置、材料堆放、车辆行走路线等应符合荷载设计控制要求。起重机械进场前进行检验,施工前进行调试,施工中应定期检验和维护,重视监督检验工作质量。外露传动系统应有防护罩,转盘方向轴应设有安全警告牌。作业现场与架空输电线路的安全距离符合规定。导墙刚度影响槽壁稳定,应根据工程施工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墙形式。起吊必须服从起重工指挥,确保钢筋笼平稳、安全起吊。......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