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时代主题

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时代主题

【摘要】:为此,我们不妨将应用型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分成两种模式。明确这一点,有利于我们认识到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任重而道远,有利于我们把师资队伍建设的重心放在传统学术型师资的培养与转型上。那么,内生模式是我国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时代主题,原因何在?但是,那些勇于不走学科竞赛路线的应用型大学,同样难以摆脱师资队伍建设内生模式的约束。

推进高校的转型,关键在于教师的转型。对此,学界不乏同样的见解。例如,有文亦明确提出,制约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成功转型的瓶颈还是师资。[3]同时,在如何推动大学教师从传统学术型转向应用型方面,学界在许多方面亦达成共识。例如,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校地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打造一批应用型师资队伍;等等。但是,学界在探讨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时,对于应用型师资的来源渠道缺乏清晰的认识,不加分析地提出聘请富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人士担任双师型教师,不符合当前传统学术型地方院校迈向应用型大学的实际情况。为此,我们不妨将应用型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分成两种模式。

一种可以称为外引模式,即大量聘请社会上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双师型教师,同时加快校内传统学术型师资队伍的转型与发展。这种模式的重点,是以外引为主,改造为辅;以引进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为主,以招收应届毕业生为辅。享有世界声誉的德国应用型大学,就属于这种模式。例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兼职教师,所占比例高达60%以上,[4]而且招收的专任教师基本上都具有实践工作经历。

一种可以称为内生模式,即双师型教师主要通过传统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与转型而来,同时适量引进社会上的技能型师资。这种模式的重点,是以培养为主,外引为辅;以招收应届毕业生为主,引进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为辅。采用该种模式来推动教师从传统学术型转向应用型,我们的工作重心还是如何让那些从学校到学校的传统学术型教师们,在学校的激励与帮助下,逐渐转变为应用型,最后变成双师型。

当前,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只能采用内生模式,而不可能采取外引模式。明确这一点,有利于我们认识到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任重而道远,有利于我们把师资队伍建设的重心放在传统学术型师资的培养与转型上。当应用型大学自主办学、特色发展的外部条件充分具备之后,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也许会像德国一样走向外引模式。那么,内生模式是我国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时代主题,原因何在?应该说,至少有这么两方面的原因。(www.chuimin.cn)

一方面,学科竞赛主导的院校发展方针没有改变。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就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克服同质化倾向,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仍然采取同样的评价体系来测评全国所有本科院校。这种评价体系,侧重点在于对形而上的理论追求,注重学术成果的生产,而不是学术成果的应用。其实质正是一种学科竞赛模式,各种不同类型的院校都在学术生产系统这条跑道上奔驰。由于许多资源均与此挂钩,这条路上的争夺相当激烈。于是,哪怕只能分享到较少的资源,应用型大学也不得不沿着这条道路努力奔跑。在这种背景下,应用型大学必须招收那些有利于学科竞赛的教师,让他们多出成果,快出成果。这样的教师,自然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博士们最有优势,那些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专业人士难以胜任。近来推出“双一流”建设,进一步加剧了应用型大学学科建设的压力,从而必定更加重视理论型教师的引进,再在尽可能的条件下让他们走向“双师型”,而不是相反。

另一方面,鼓励应用型大学办出特色的其他外部环境亦未具备。毫无疑问,学术导向的学科竞争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应用型大学的实质性转型。但是,那些勇于不走学科竞赛路线的应用型大学,同样难以摆脱师资队伍建设内生模式的约束。至于其原因,则在于有太多因素影响着应用型大学从社会上大量招聘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例如,我国对普通本科院校的外聘教师,有一个最高的比例限制,从而难以通过兼职的形式来扩大应用型教师的比重;公办高校虽然拥有了一定的教师招聘权,但必须达到政府规定的基本学历学位要求,从而社会上那些学历不达标但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士就难以顺利进入应用型大学工作;当前高校的薪酬体系根本不可能与市场上许多效益较好的企业相比,从而难以通过竞争性的工资待遇吸引社会上既有理论素养又具有实践经验的成熟的“双师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应用型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途径仍然是引进与培养那些从高校毕业的学术型人才,推动他们走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