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加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而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则是高校完成这一使命的重心所在。教育部的这些举措表明,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开始进入实施阶段,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正在变成高职院校、普通高等院校、重点高等院校的共同职责。高校教师结构的状况,显然对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着负面影响。......
2023-08-20
推进高校的转型,关键在于教师的转型。对此,学界不乏同样的见解。例如,有文亦明确提出,制约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成功转型的瓶颈还是师资。[3]同时,在如何推动大学教师从传统学术型转向应用型方面,学界在许多方面亦达成共识。例如,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校地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打造一批应用型师资队伍;等等。但是,学界在探讨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时,对于应用型师资的来源渠道缺乏清晰的认识,不加分析地提出聘请富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人士担任双师型教师,不符合当前传统学术型地方院校迈向应用型大学的实际情况。为此,我们不妨将应用型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分成两种模式。
一种可以称为外引模式,即大量聘请社会上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双师型教师,同时加快校内传统学术型师资队伍的转型与发展。这种模式的重点,是以外引为主,改造为辅;以引进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为主,以招收应届毕业生为辅。享有世界声誉的德国应用型大学,就属于这种模式。例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兼职教师,所占比例高达60%以上,[4]而且招收的专任教师基本上都具有实践工作经历。
一种可以称为内生模式,即双师型教师主要通过传统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与转型而来,同时适量引进社会上的技能型师资。这种模式的重点,是以培养为主,外引为辅;以招收应届毕业生为主,引进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为辅。采用该种模式来推动教师从传统学术型转向应用型,我们的工作重心还是如何让那些从学校到学校的传统学术型教师们,在学校的激励与帮助下,逐渐转变为应用型,最后变成双师型。
当前,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只能采用内生模式,而不可能采取外引模式。明确这一点,有利于我们认识到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任重而道远,有利于我们把师资队伍建设的重心放在传统学术型师资的培养与转型上。当应用型大学自主办学、特色发展的外部条件充分具备之后,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也许会像德国一样走向外引模式。那么,内生模式是我国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时代主题,原因何在?应该说,至少有这么两方面的原因。(www.chuimin.cn)
一方面,学科竞赛主导的院校发展方针没有改变。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就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克服同质化倾向,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仍然采取同样的评价体系来测评全国所有本科院校。这种评价体系,侧重点在于对形而上的理论追求,注重学术成果的生产,而不是学术成果的应用。其实质正是一种学科竞赛模式,各种不同类型的院校都在学术生产系统这条跑道上奔驰。由于许多资源均与此挂钩,这条路上的争夺相当激烈。于是,哪怕只能分享到较少的资源,应用型大学也不得不沿着这条道路努力奔跑。在这种背景下,应用型大学必须招收那些有利于学科竞赛的教师,让他们多出成果,快出成果。这样的教师,自然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博士们最有优势,那些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专业人士难以胜任。近来推出“双一流”建设,进一步加剧了应用型大学学科建设的压力,从而必定更加重视理论型教师的引进,再在尽可能的条件下让他们走向“双师型”,而不是相反。
另一方面,鼓励应用型大学办出特色的其他外部环境亦未具备。毫无疑问,学术导向的学科竞争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应用型大学的实质性转型。但是,那些勇于不走学科竞赛路线的应用型大学,同样难以摆脱师资队伍建设内生模式的约束。至于其原因,则在于有太多因素影响着应用型大学从社会上大量招聘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例如,我国对普通本科院校的外聘教师,有一个最高的比例限制,从而难以通过兼职的形式来扩大应用型教师的比重;公办高校虽然拥有了一定的教师招聘权,但必须达到政府规定的基本学历学位要求,从而社会上那些学历不达标但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士就难以顺利进入应用型大学工作;当前高校的薪酬体系根本不可能与市场上许多效益较好的企业相比,从而难以通过竞争性的工资待遇吸引社会上既有理论素养又具有实践经验的成熟的“双师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应用型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途径仍然是引进与培养那些从高校毕业的学术型人才,推动他们走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师资。
有关创业型大学研究散论的文章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加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而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则是高校完成这一使命的重心所在。教育部的这些举措表明,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开始进入实施阶段,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正在变成高职院校、普通高等院校、重点高等院校的共同职责。高校教师结构的状况,显然对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着负面影响。......
2023-08-20
当前,我国应用型大学的课程体系,大都遵循原来传统学术型院校的理论体系,不是应用型大学应该贯彻执行的知行体系,不仅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应用型教师的发展。因此,我国应用型大学的教师们,要积极开发或者深入钻研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需要的知行体系教材,这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作需要,也是加快教师自我转型的成长路径。......
2023-10-05
(二)实施素质教育时期教师个体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由于教师所任课程和兼职情况的不同,具体到每个教师必然有专业、层次、程度高低等不同的素质侧重,充分显示出教师个体素质之间的相对性、多样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在素质教育时代,教师的现代理念意识是极其重要的,它决定着教师对各种新生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在素质教育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素质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2023-08-20
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才能使教师提高师德修养。教师管理模式、机制和方法的改革要有利于优秀毕业生的接收和优秀人才的引进、有利于教师创新潜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在高等学校内部,也必须牢固树立人才竞争的观念,真正建立起公开、平等、择优的用人机制。......
2023-08-20
每个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施教过程中会产生各不相同的问题,所以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的主体。所以,教师可能成为教育理论的创造者和验证者。教师是教育成果的享受者与开拓者。教师是传播爱心的使者。教师应当把他的爱无私地奉献给全体学生。教师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高度责任感。教师是学生行为的楷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
2023-08-20
当前,推动科研转向,加快应用型师资培养,不仅是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关键[5],而且是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前提。应用型大学教师的科学研究,首先要从目标转向手段。应用型大学的科学研究,不是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而是从现实中的问题出发、需要出发,强调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开展应用性研究。在应用型大学,必须扭转这种价值取向,让科学研究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行为,是他们在完成特定科研工作之后的自然呈现。......
2023-10-05
与其他类型职业劳动相比,教师的工作具有六个方面的突出特点。此外,由于受到自身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每一个学生还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是教师本身的素质,它直接决定着“劳动产品”的质量。学生身上拥有的知识、能力和品德构成了这种产品的质量标准,决定了教师劳动产品的质量效应,但教师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不是一时就可以看出来的,需要接受长期实践的检验。......
2023-08-20
我们要将一大批从学校到学校的科研型教师培养成为应用型教师,其师资培养任务要比德国等应用型大学建设艰难得多。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把应用型教师的培养建立在实践教学的平台上。至于其原因,一是实践教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短板[7];二是应用型大学当前都是教学型大学[8]。......
2023-10-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