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三十年前,谁杀了方孝孺父亲?

三十年前,谁杀了方孝孺父亲?

【摘要】:殊不知,三十多年前,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死于暴君之手,那时,方孝孺还只是个十岁的孩子。方克勤在《明史》中是有传的,名在《循吏列传》之中。当时正在京城审计钱粮的大小官员们都成了元朝遗留制度的替罪羊,其中可能有罪有应得的贪官污吏,但爱民如子的清官方克勤不幸也名列其中。方克勤被害后,其子方孝孺扶柩归乡,将其葬于宁海县东北山中。

140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叔燕王朱棣赶下皇位,不知所终。他的老师,一代名臣,被尊称为“读书种子”的方孝孺因为拒绝给朱棣撰写即位诏书惨遭杀害,并被灭十族(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九族和他的弟子门生),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巨大的“惨”字。

殊不知,三十多年前,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死于暴君之手,那时,方孝孺还只是个十岁的孩子。

方克勤在《明史》中是有传的,名在《循吏列传》之中。循吏者,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之地方官吏也。纵观方克勤虽不漫长却波澜壮阔的一生,他完全无愧于“循吏”这个后人赋予的光荣称谓。

如果我们有幸穿越历史时空隧道回到明朝初年的山东济宁府,耳边可能会不时响起这首情真意切、优美动听的歌谣:“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成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歌中的“使君”不是别人,正是当时的济宁知府方克勤。

方克勤到任第二年的盛夏,济宁城的城墙出现坍塌,守城将领强迫大批老百姓顶着炎炎烈日垒墙修城。彼时正值麦收时节,田中庄稼等待收割,一旦耽误了农时会有很大损失。被驱赶着修筑城墙的百姓们怨声载道,“哭声闻数里”。爱民如子的父母官方克勤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以至于辗转难眠,废寝忘食。几番斟酌之后,方克勤抱着“民病不救,焉用我为”的精神大胆上书中书省,请求停止筑城,保障农时。时任宰相的胡惟庸也深知“民以食为天”的道理,立刻同意了方克勤所请。当停工的命令传到济宁时,老百姓欢呼雀跃、一片沸腾,纷纷叩头感谢方克勤的救民之恩。

济宁百姓刚刚忙完麦收,老天爷就恰如其时、恰到好处地来了一场甘霖,缓解了绵延多日的旱情,为夏播的进行准备了充足的条件。老百姓把这场及时雨的降临也归功到他们爱戴的方知府身上,到处传扬着方大人以爱民之心感动玉皇大帝的美好故事,由此可见方克勤在济宁府任上的善政是多么深入人心,由此也可见中国老百姓是多么朴实善良,是多么敬爱他们心中的好官。

此后几年内,在方克勤的努力下,济宁每年都五谷丰登,百姓安乐,可谓家家有余粮,一府皆丰足,户籍翻了一番,税赋增加了将近十倍。

在关注农业的同时,方克勤对于教育也非常重视。他在府内各州县设立学舍,聘请学官,广招学子,一时间济宁府学风大盛,各州县学舍都呈现出1800年前孔夫子办学授徒时的动人场面。

方克勤不但勤于政事,关爱百姓,而且廉洁正直,两袖清风,因此深受济宁百姓爱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好官后来却被卷入了明初四大案(另外三个大案就是广为人知的胡惟庸案、蓝玉案和经济领域的郭桓案)的空印案,并因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空印案是怎么一回事呢?首先要理清“空印”是个什么概念。根据《中外历史年表》所言, “空印”就是还没填写具体内容就已经盖了印章的违规做法。“空印”的做法虽然不合法度,但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来,钱粮审计上一直在沿用此法,未曾修改。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其一,钱粮,特别是粮,在长途运输过程中肯定会有损耗,如果发运时就填好数据,肯定跟到达京城时的数量有所出入;其二,当时交通远不如现在发达,既没有高铁、飞机,也没有汽车火车,如果到达京城审计完数量后再返回原地盖章,那会浪费很多时间和人力物力。

可是,朱元璋某次到户部视察时忽然感觉这样做不对头了,他觉得如此运作之下,肯定会有很多公款、公粮进入了私人的腰包。按理说,朱元璋的想法也没有问题,而且也有办法补救,就是把开始发运时和到达京城时的数量都填在文书上以供查验。但是,朱元璋是个对贪官污吏刻骨仇恨以至于心理有些变态的皇帝,他一怒之下发出的是这样的圣旨:与此事有关的部省府州县正职全部处以死刑,副职以下官吏杖一百,充军边疆

当时正在京城审计钱粮的大小官员们都成了元朝遗留制度的替罪羊,其中可能有罪有应得的贪官污吏,但爱民如子的清官方克勤不幸也名列其中。顺便说一下,因为受小人诬陷,方克勤当时已从济宁府被贬到了浦江县。

大明洪武九年,秋风萧瑟的十月,方克勤在京城遇害,临刑之时,他知己身无过,神色不改。方克勤被害后,其子方孝孺扶柩归乡,将其葬于宁海县东北山中。大学者宋濂深知其冤,亲自为之作铭以表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