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烽台远眺-五百三十年前的秋日州官登高极目,激情吟唱八景诗之一

烽台远眺-五百三十年前的秋日州官登高极目,激情吟唱八景诗之一

【摘要】:五百三十年前的一个秋日,一位州官登上了州城东北的山头废垒,极目远眺,心潮澎湃,随口吟成七律一首,是为八景诗之一的《烽台远眺》。“东山”今名烽台山,因山头原建有烽燧望台,故名。依山而上,山势北折,是谓“烽台梁”。赵宗理先生的《宋金德顺军之战》一文,为我们展示了八百多年前发生在烽台山的一幅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画面。遥想当年祝公登台远眺情景,似历历在目:诗人遥望故土,微茫难求;俯瞰脚下,山川相俦。

五百三十年前的一个秋日,一位州官登上了州城东北的山头废垒,极目远眺,心潮澎湃,随口吟成七律一首,是为八景诗之一的《烽台远眺》。诗人所处的位置,正是史有明记的“东山”。“王志”《山川》:“东山在州东五里,宋吴璘命子挺筑堡东山以拒金即此地”。“东山”今名烽台山,因山头原建有烽燧望台,故名。依山而上,山势北折,是谓“烽台梁”。烽台梁居高临下,左控西河咽喉北峡,可阻从西吉、将台一线进犯之敌;右扼南河入川之口,是固原、萧关入侵之敌的必争要冲。近年此处发掘出了戈、矛等兵器,使尘封了的历史记忆再显清晰。原来这极普通的黄土沟壑,竟曾是尸横遍野、鬼哭狼嚎的古战场!赵宗理先生的《宋金德顺军之战》一文,为我们展示了八百多年前发生在烽台山的一幅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画面。

赵文指出,发生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月的宋金德顺之战,是静宁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争。战争历时一年又三个月,双方都调动了20万左右的军队,双方的主帅——宋四川宣抚使吴璘、金西蜀道行营兵马都统制徒单合喜,亲临前线指挥。两个大军区司令咫尺对峙,史所罕见。由于静宁地理位置极具军事价值,故此宋金交兵以来,德顺时为宋有,时被金占,得而复失,失而又得,争战频切。综观宋金德顺之战,基本上可分为德顺争夺战与德顺保卫战两个阶段。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分兵四路,南下侵宋,揭开了大战的序幕。第二年春,宋军统制姚仲首攻德顺未果,吴璘恐军心懈怠,亲自到德顺前线指挥督战,经过八天殊死战斗,将军故里终获克复。不甘失败的金军集结大军卷土再来,是年八月丙寅开始,双方在德顺城东展开了四次大规模的山地战,其中,尤以九月初一日(甲午)最为激烈:“完颜璋先据要地,习尼烈以兵逼东山堡,璘兵恃濠相拒,璘城北营兵约6000人,登上北冈,击退璋之汉军,伤200人,焚烧璋军攻城器械。璋率移剌补猛安兵逾北冈反扑,璘军隔小堑射璋军,移剌补少却,习尼烈望见北原火发,便停止攻东山堡,亟与将士赶至北冈,引善射者先登,璘以军3万据险作3阵,皆环以剑盾、行马。璋遣万户石抹迭勒由别路自后进击,特里失乌也、移剌补以2000兵当其前,以强弓射之,璘军大败,堕沟壑者甚众,中军将李庠战死……”风云变色,鬼泣神惊!十数小时的越壕夺堑、强射肉搏,在德顺城、西岭及烽台山一线十多平方公里的狭长山地,留下了多少具尸体,多少鲜活的生命顷刻之间消逝散尽,影踪全无!然而,宋军将士的慷慨捐躯,在一派“官军进讨,东不过宝鸡,北不过德顺”的主和声中,仅换来了一纸“弃德顺”的诏书。巨大的牺牲,其意义与零等值,除了几个将帅,多数人连名姓也没有留下,葬身黄土沟壑。原本是瞭望敌情、凭险御敌的烽燧堡墩,成了荡鬼孤魂萦回的望乡台!

山道弯弯,禾黍离离。欲寻几枚铜戈铁剑,不啻大海捞针;烽台早已湮灭,想觅古战场遗迹无门。遥想当年祝公登台远眺情景,似历历在目:诗人遥望故土,微茫难求;俯瞰脚下,山川相俦。时下距元灭已一百余年,战祸消弭,难言“盛世”,却也太平。的确是“紫塞尘清牛牧野,碧天云净雁啼霜”!于是乎这位“襟怀潇洒”的祝太守也未能免俗地以“扬雄欲献河东赋,圣德于今被八荒”颂言作结,给他的后世崇拜者留下了几丝遗憾。

附祝祥诗:

闲上高台望故乡,蓬莱宫阙正微茫。

三峰近接秦关险,二水遥连蜀道长。

紫塞尘清牛牧野,碧天云净雁啼霜。

扬雄欲献河东赋,圣德于今被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