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柴楼谢氏:侨乡诗书官宦望族

柴楼谢氏:侨乡诗书官宦望族

【摘要】:时谢琛之弟谢玙、谢瑊迁居柴楼,是为柴楼谢氏始祖。※柴楼村的桥自谢泰宗的“泰”字辈后,谢氏后裔科甲不绝。※柴楼村的河柴楼谢氏以诗书官宦相传,自明末一直延续至清末,历时300年之久。

■ 韩朝阳

清白传家宝,衡门厌蕨薇。地偏人太古,山静自忘机。

树艺三秋菊,琴书半户扉。为农甘白首,日落未言归。

这首诗系明末北仑区域内文学家谢泰宗所作,诗名为《柴楼山庄即吾宗旧居》,诗中表达了谢泰宗对谢氏祖先所居的“柴楼山庄”的缅怀之情。柴楼,位于太白山北麓松鸣岭下,这里依山傍水,村舍俨然。柴楼河清流回绕,半亩池碧波荡漾,不远处有石湫古纤道逶迤而过。故虽“地偏”而交通便捷,“山静”而更显清秀幽静。多少年来,谢氏家族在此耕读传家,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不知“走”出去多少达官贵人、文人学士,真可谓书香氤氲,人才辈出,是北仑不可多得的诗书官宦望族。后人这样评论:“吾乡世族,自明中叶以至于今,既久且硕,递传十余世而代有闻人者,实推平江谢氏为巨擘。”称道谢氏家族历史悠久,族系庞大,而且“代有闻人”,为当地首屈一指的望族,这是极其中肯而客观的。

柴楼谢氏何以用“平江谢氏”称之?因为柴楼谢氏祖基在“平江”(今苏州一带)。南宋建炎(1127—1130)时,平江进士谢宇任定海(今镇海)令,后殁于任上,当时金人南侵,棺榇难以北归,所以安家于镇海城区学宫之西。此后,谢氏子孙繁衍,后裔时有出仕为官者,如元至正年间(1341—1368)谢嗣谦,曾任江西高安县令。明正统年间(1436—1449)进士谢琛,官至福建按察使佥事。时谢琛之弟谢玙、谢瑊迁居柴楼,是为柴楼谢氏始祖。谢玙下传至玄孙谢大伦时,家道贫穷,以农耕为业,农闲时到海涂拾蛤,“躬蜃蛤以养亲”。谢大伦生谢瀚、谢渭、谢湘三子,其二子谢渭得中进士,后官至广东按察使,赠布政使。父以子贵,谢大伦亦赠授四川布政使、右参使。其后,子孙繁茂,科甲蝉联,名声由之大振。谢瀚生有七子,有五人为太学生、恩贡生、诸生,均受封司理,亦有出仕为知县的,其中以长子谢泰宗最为出类拔萃。谢泰宗,人称天愚先生,博览群籍,且兼通孙吴韬略,以进士出仕广东番禺县令。后因平定贼寇而晋工部都水司、泉州司理、兵科给事中。年老归乡后寄情诗酒,息影家园。平生嗜学,手不释卷,所以著作甚多,著有《天愚山人诗文集》《二十七史要笺释》《纲鉴类钞》等数百卷之多。因而时人称其为“经济文章咸卓当代,继先业开后贤,岿然作中流之砥”,并誉之为“吾邑风雅之大宗”。

※柴楼村的桥(https://www.chuimin.cn)

自谢泰宗的“泰”字辈后,谢氏后裔科甲不绝。据粗略统计,泰、昌、绪、祚、贤、辅六辈中,出了8个进士,即谢泰宗、谢荣昌、谢兆昌、谢绪彦、谢訚祚、谢辅墀、谢辅坫、谢辅濂。中举人者14人。出仕为官者18人,内有位居内阁中书者2人,任太守、州同知者多人,此外尚有诸生、贡生等。这些文人学士,达者则出仕为官,多博学能文,隐者则优游林泉,以著述自娱。如“昌”字辈中谢兆昌,自幼敏慧,喜诗能文,清康熙六年(1667)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任广东道监察御史。平生刚正不阿,弹劾不避权贵,因病回乡后吟诗作文,与文友相聚,切磋学问,见县内先贤所写文章流于散失,“掇拾所闻而梓之”,经其辑录,保存了地方文化,为乡人所称颂。谢功昌,博学多才,著有《西堂草》,人称西堂先生。“绪”字辈中谢绪敬,雍正年间(1723—1735)进入太学,博览经史。朝廷考试时,引经据典,对海防军略侃侃以对,深受世宗皇帝嘉许。后出任云和训导,一生以教育学子为己任,晚年修纂《浙江通志》,并辑有《括苍文存》留世。谢绪恒,由副贡考授内庭教习,博通经史,善诗文,出任知县后仍勤奋攻读,后考取举人,晚年以著述自娱,并嘱子孙重视教育,捐建鲲池书院,发展当地教育。“祚”字辈中谢訚祚,少而好学,亦工诗文,清乾隆年间(1736—1795)进士,授甘肃镇原知县之职。这个地方十分荒凉,地贫而民苦,他洁己奉公,教民众礼仪与农耕,使百姓安居乐业。离任时百姓“列酒饯行,几无隙地”。“贤”字辈中谢峥贤,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举人,善诗能文,多义举,为乡里推崇。曾为一诸生雪冤,声誉振于一时。县内海塘倒塌,他不辞劳苦予以重修。“辅”字辈中谢辅坫,清咸丰九年(1859)进士,授工部主事,极有文才,“文誉噪于都下,达官子弟执贽为子弟”。平生重视教育,于家乡建私塾,后其子扩其址,名为“睿智学校”。谢辅濂,清光绪年间(1875—1908)进士,授吏部考功司主事,喜诗文,藏书万余卷,著有《青雪山馆诗文稿》等。

※柴楼村的河

柴楼谢氏以诗书官宦相传,自明末一直延续至清末,历时300年之久。据查,列入民国《镇海县志·人物传》中的谢氏一系共有33人之多,28人有著作留世,这在县内是无与伦比的。在这些人物中,有忠心报国、率兵破贼的,有清正廉洁、为民减轻徭役的,有抚恤灾民、垦荒复产的,有重视教育、诲人子弟的,有热心公益、兴修水利的,如此等等。这些,正是谢氏家族秉承“清白传家宝”这一古训,习经史、尚礼仪、重孝道的结果,体现了谢氏的“太古”之风。

岁月已整整过去五个多世纪,如今,这个谢氏宗族的旧居之地、充满灵气而又秀美的山村中,柴楼河仍静静地流淌着,半亩池亦平静如镜,但山村已旧貌换新颜,古老的石板路已被平整的水泥路代替,新建的农民公园草坪如茵,花木扶疏。只有在那林立的新楼间少许尚存的少许古色古香的老宅,仿佛正在期待人们去溯古寻踪。

(文载2025年11月《北仑作家文丛》第三辑《海濡拾遗》,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