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传播而言,传播过程不再繁杂漫长,多向互动已成为数字媒体艺术传播的重要特性之一。受众品位和需求不同导致了数字媒体艺术呈现出多样性,这也是受众追求自我、追求个性的必然呈现。这种“碎片化”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多元化,数字媒体艺术正通过受众细分、媒介小众化适应多样性的传播需求。......
2023-09-25
电子传播时代已经发生过三次飞跃:一是20世纪初出现的广播;二是20世纪中期问世的电视;三就是20世纪末迅速普及的网络。特别是当下正在迅猛发展的网络,更使社会信息系统发生着革命性的变迁。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最后7分钟”的比喻,非常贴切地展示了人类传播发展的历程。
假设把人类历史共有的100万年等于一天,那么:1天=100万年;1小时=41666.67年;1秒钟=11.57年,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年、1947年、1957年)。
因此,施拉姆说:“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尽管这“7分钟”占据的只是极小的份额,但这部分的力量不可小觑。一次又一次的创造与飞跃,全面显示出媒介传播的神奇力量和巨大魅力,并更真切地将人类带入“地球村”这个生存环境中。传播媒介的进化,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更加速了社会信息的运行和传播,其迅猛的发展速度使人类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提出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个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如果我们把媒介和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媒介的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增加了信息及其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信息社会由此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是初级信息化阶段,此阶段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得到高度普及,个人化的媒介也日趋多样化,如电话、录音、录像、摄影、传真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普及程度。这与20世纪50年代后人类社会的信息量骤然增多是相对应的。从80年代末到今天是高度信息化阶段,这一阶段大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发展: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跨国卫星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并迅速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促使不同媒介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
网络传播的出现突破了传统传播大众化、单向性、非目标性、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多向性、目标化、和全球网络传播。21世纪初,以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无线移动网络风行,它可以脱离空间的束缚自由移动。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也因交互而得到改变,由此大众传播走向分众传播。
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起源国美国。1969年,美国国防部为了开发能够抵抗核打击的计算机网络,资助建立了一个基于分组交换的网络,名为ARPANET(ARPA: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就是今天互联网的雏形。ARPANET之父拉里·罗伯茨(Larry Roberts)提出“分组交换”技术设想,到他离开ARPANET时,已经发展到23个节点,如图6-4所示。
图6-4 1971年分组交换技术设想草图
到了20世纪70年代,ARPANET的设计思想被运用到大学和学术机构。文顿·瑟夫(Vint Cerf)与罗伯特·卡恩(Robert Kahn)在1972年第一届国际计算机通信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设想。1974年他们发表关于分组交换网络互连协议的论文,提出采用传送控制协议(TCP)和网络间互连协议(IP)实现计算机间的互联。1974年,TCP和IP研究成功。1982年,美国国防通信局和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为ARPANET建立TCP/IP协议,这是全球互联网正式诞生的标志。文顿·瑟夫与罗伯特·卡恩也被称为互联网的奠基人。
图6-5 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
“WWW”(万维网)对于网络时代的人们毫不陌生,它的诞生实现了人们通过网络拥有世界性信息库的梦想。它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Timothy Berners-Lee)(图6-5)是欧洲高能物理实验室(CERN)的工程师,1989年,李向CERN提出了开发一个信息Web的提议。利用这一Web,任何人在任何地方无需中央授权就可共享信息。随后他编写出HTT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设计了互联网上文件地址的方案,即现在的URL(统一资源标识符)。李将WWW浏览器和Web软件放到互联网上,Web的应用开始出现质的飞跃,实现了他的全球信息空间的梦想。WWW也成为正在使用的最流行的网络系统—全球互联网(World Wide Web)。
1993年,伊利诺斯大学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的学生马克·安德里森(Mark Andreesen)等人开发出了真正的网络浏览器“Mosaic”。该软件推向市场后,互联网开始得以爆炸性普及。网络浏览器的出现,不仅使超文本文件格式的优点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也使互联网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降到了最低点。不用任何电脑方面的知识,不用经过任何训练,通过一只鼠标就可以操作。
随后网络的发展以它惊人的速度带给人类应接不暇的变化,搜索引擎雅虎(Yahoo)、谷歌(Google),电子商务代表亚马逊(Amazon),即时通信软件ICQ、QQ、MSN以及新近涌现的其他软件,资源下载软件BitTorrent,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以及层出不穷的P2P应用迅速成为网络主流。直到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融合,移动媒体出现,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的兴起,网络正用它超乎想象的强大力量向世界展示着惊人的能量。人们以往所熟知的媒介已经在网络力量的改变下,悄然变换了模样。
有关数字媒体艺术导论的文章
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传播而言,传播过程不再繁杂漫长,多向互动已成为数字媒体艺术传播的重要特性之一。受众品位和需求不同导致了数字媒体艺术呈现出多样性,这也是受众追求自我、追求个性的必然呈现。这种“碎片化”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多元化,数字媒体艺术正通过受众细分、媒介小众化适应多样性的传播需求。......
2023-09-25
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正是这一新形态的典型代表。数字媒体时代传播新形式的标志之一就是摆脱了传统媒体的出版方式,将文字、图像、视音频即时传递,推特弹指一挥写完发送的140个字符附加图片信息,使得远程的传播就像近距离交谈一样轻而易举毫不费力。数字媒体时代的全新传播方式正不断打破传统艺术传播的局限,将艺术与数字结合的无尽魅力尽情释放。......
2023-09-25
网络多媒体艺术因其互联网基因的属性,在新型艺术的语境之中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形式与特性。由这类作品可以看出,网络的连接互动成为网络多媒体艺术的核心,在最大范围内体现其综合性、多元性与交互性。虚拟性极强的网络多媒体艺术是一种超触觉、超视觉的艺术体验形式。数字博物馆作为网络多媒体艺术的新形式之一,其在立体空间真实感的营造、沉浸式艺术体验等方面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创新。......
2023-09-25
数字媒体艺术已不再像传统艺术,只局限于社会上层阶级,而是走向大众的艺术传播,审美的受众范围逐渐扩大,审美主体呈现出广泛性的趋势。数字媒体艺术审美客体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数字景观、拟像空间、超现实场景等丰富的形式。受众的传统审美体验再次被颠覆,数字媒体艺术的虚拟性营造出的种种“真实”完全超越了原有的真实体验,进而步入了虚拟的审美客体领域之中。......
2023-09-25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播媒介也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数字技术的出现促使传统媒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并诞生了形式多样的数字媒体艺术传播的媒介载体。数字媒体艺术的传播媒介作为传递信息符号的中介物,能更好地反映出传播规律。同时,不断推陈出新的数字媒介为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得数字媒体艺术能够充分地展现其艺术魅力,并在多平台、多渠道中实现传播的多元化。......
2023-09-25
“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如何去描述,已不再是一个界定分明的概念了。“互联网+”战略的大力开展,更进一步加速了媒体融合的演进节奏。随着“互联网+”战略在技术革新、观念驱动上的助力,媒体在融合发展下呈现的智慧力量将开启一个涉及范围更......
2023-09-25
越来越多的公众与组织镶嵌其中,Web3.0时代网络的媒介属性和社会属性并行呈现,构成前所未有的复合空间。Web3.0时代互联网自身在加速变革,栖息于网络社会中的交流沟通方式、人类生存模式甚至人类大脑自身也因此而进化飞跃。Web3.0时代的网络社会将带领人类社会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不可逆转的历史变革。......
2023-09-25
交互性是数字游戏艺术的一种独特属性,技术为这种新型艺术的情感交流带来了双向和实时的可能性。因此,数字游戏通过构建虚拟的赛博空间,利用双向互动的方式加深了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体验,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特审美活动。......
2023-09-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