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苏联与俄罗斯职业教育历史沿革分析

苏联与俄罗斯职业教育历史沿革分析

【摘要】:俄罗斯则在苏联解体后,职业教育在国家所有制、经济基础等重要制度变革的环境下顺应形势而进行的探索性改革。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一律免学费、教材费,部分学生的生活费全部由国家负担,为学生提供助学金。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发展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使这两个教育部门进一步融合。(一) 改革背景此阶段苏联已完成了向普及中等教育过渡的历

战后苏联从成立到解体,经历三个大的阶段: 一是成立初期到20世纪20年代改造旧学制时期;二是20世纪30—50年代末的教育整顿时期;三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苏联解体的教育改革时期。在教育改革时期开展了四次规模比较大的职业教育改革,其目的都是要使职业教育系统的结构合理化,以便更多、更快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5]几次改革中既有效果显著的成功经验,也有令人深思的教训,这与当时各次改革的背景、动因以及执行密切相关。俄罗斯则在苏联解体后,职业教育在国家所有制、经济基础等重要制度变革的环境下顺应形势而进行的探索性改革。

一、1918—1929年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到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主要是改革旧教育,摸索建立社会主义新教育的时期。这个时期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废除旧教育的阶级特权,建立民主的统一的劳动的学校。但是,由于缺乏经验,过分强调劳动教育,再加上把一些并非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方法当作社会主义教育的新方法运用到学校里,以致学校教育未能保持应有的质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6]职业教育的雏形正在酝酿,这与新政权刚刚建立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1930—1958年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这个阶段是从20世纪30—50年代末,是教育大整顿的时期。这个时期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整顿学校秩序,建立统一的学校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30年代的教育大整顿为苏联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了一大批牢固掌握系统科学知识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智力资源。这个时期恢复了许多传统的教育制度和方法,如考试制度、学位、学衔制度,以及传统的授课方法。但是,在普通学校里强调知识教育的同时却忽视劳动教育,以致等到普通教育有了较大发展的时候,发现普通学校的毕业生不具有参加社会主义劳动的准备,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7]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总体上来看为下一阶段的改革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1958—1963年为政治需要所进行的职业教育改革

1958年12月24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批准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该文件强调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学校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要使普通学校的全体毕业生既能升学,也能劳动就业。

(一) 改革背景

这次职业教育改革是在反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背景下进行的。赫鲁晓夫提出全面改革30年代以来的整个教育体制。趁批评取消劳动教育和劳动课之机,试图全盘否定其成果,无视30年代以来扫盲、普及初等教育、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对学生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伟大成果。这是很不得人心的,特别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反对和抵制。

(二) 失败的原因分析

1. 文件与教育实际脱节

教改指导文件的内容过于笼统,又没有实施的细则跟进,而且有一些失误的规定。例如,关闭了一些招收中学毕业生入学的技术学校,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升学,又没有适合他们的职业技术学校,给技术人才培养带来了较大困难。

2. 对职业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职业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且当时的学校基本没有训练的各项教育教学设施,极度缺乏合格的生产教学技师和教育干部,导致学生在职业训练时,既无场地设备,又无教师指导。劳动时间安排过多,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降低了教学质量。

四、1964—1976年为纠正错误所进行的职业教育改革

1964年8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改变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的学习期限的决定》,1966年11月10日,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1973年7月19日苏联第八届最高苏维埃第六次会议通过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基本上建立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纠正了1958年职业教育改革中忽视科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偏差。

(一) 改革背景

此次职业教育改革是在1958年改革失败的背景下开展的,其主要目的在于纠正1958年以来职业教育改革中的错误和偏颇,所以针对性比较强。《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的出台正式替代1958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

(二) 改革的有效措施

1.《关于改变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的学习期限的决定》

在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恢复十年学制。在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中,规定在八年制学校的基础上不是3年的学习期限,而是学习2年。从1964年9月1日起,在两年之内逐步改为新的学习期限,即取消十一年制,重新恢复十年制。

成了审定委员会。1964年10月,在苏联科学院成立了一个中学教学范围和性质审定委员会。进一步开展职业教育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全面修改和重新编写各年级各门学科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取消普通中学的职业训练,减少劳动课的时间。

2.《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

确定劳动综合技术普通学校的来源构成。确认苏维埃学校今后仍应作为劳动综合技术普通学校而发展。任务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做好走向生活和自觉选择职业的准备。

改进综合技术教学,使学生做好从事劳动的准备。责令党、苏维埃、共青团和工会组织及工业企业、建筑工地、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人员在学生劳动教育的组织、教学物质基础的提供和必要专门人员的配备等方面,尽力给学校以帮助。劳动教育和职业训练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3.《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

所有职业教育机构都是国立和公立的。

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一律免学费、教材费,部分学生的生活费全部由国家负担,为学生提供助学金

教育的统一性,即各类学校相互衔接,以保证受教育者能从低级学习阶段升入高级学习阶段。

五、1977—1983年为与普通教育融合所进行的职业教育改革

1977年12月29日,《真理报》刊登了由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教育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定》。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发展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使这两个教育部门进一步融合。

(一) 改革背景

此阶段苏联已完成了向普及中等教育过渡的历史任务,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应该掌握所学的文化知识,还要适应今后工作岗位的各项技能,包括职业方面的技能。但是,大多数进入社会的毕业生其劳动方面的技能训练非常有限,对普通工人职业岗位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进入工作岗位就需要重新培训,没有与工作岗位有效地衔接。

(二) 改革的有效措施

《决定》要求:“从根本上改进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制度,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指导学生自觉地选择职业,加强劳动态度的教育,教育学生自愿去当普通工人和农民。”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职业技术训练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1) 培养学生对劳动、对普通工人(农民)树立正确的态度。

(2)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普通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术,掌握有关工艺学、经济学生产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

(3) 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技能训练,使其能自觉地选择职业。

六、1984至苏联解体为适应社会需要所进行的职业教育改革

1984年4月10日,苏共中央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改革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基本方针》(下称《基本方针》),并决定把这份文件提交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审议批准。4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审议并批准了《基本方针》,这份文件从而具有了国家法律的效力。接着,从4月29日到5月23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还发布了具体实施教育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简称六个决议)。

(一) 改革背景

此次改革是上次改革的延续,吸取了战后历次教改的经验和教训,积累了多年来的试验、研究成果并在思想、物质、组织等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所以《基本方针》的出台经过了广泛的讨论。1984年1月4日,《真理报》刊登了由苏共中央教育改革委员会起草的《改革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基本方针(草案)》。接着在全苏联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全民大讨论,历时3个月。在这期间,各地学校、工矿企业、机关团体、集体农庄举行各种会议讨论《草案》。同时,苏联各种报刊都连续刊登各地专家、学者、教师、工人、农民、学生等提出的具体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苏共中央教育改革委员会对《草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3月下旬,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审议了这个文件的修改稿,决定把这份文件提交苏共中央全会通过。

(二) 改革的有效措施

(1) 加强普通学校的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学校。《基本方针》要求从根本上改进普通学校的劳动教育、教学和职业定向,加强综合技术教育,重视实践。计划用5—10年的时间完成普通中学的普及职业教育,扩大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使所有的中学毕业生都能掌握一项职业技能。

(2) 重视职业技术学校的普通教育。《基本方针》决定把现有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改组为统一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九年级毕业生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3年,十一年制学校的毕业生学习1年。在接受职业教育的同时,完成普通中等教育,要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必须牢固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七、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职业教育改革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主要的继承国,在继承职业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而且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

(一) 改革的背景

苏联解体的直接改变了政权的性质,由于国家制度、经济基础等带来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由于政治、经济、社会、人口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的变革势在必行。

(二) 改革的措施

(1) 颁布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法律和制度。1991年颁布《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教育发展的紧急措施》、1992年颁布《俄罗斯联邦教育法》、1994年颁布《莫斯科宣言》、1995年颁布的《俄罗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这些法律和制度的颁布为俄罗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2) 改革职业教育的领导机制。职业教育过去由苏联中央直接管理,中央权力过于集中,地方政府、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非常有限。改革后法律对联邦的教育部和地方、学校的权力进行了重新界定,扩大了地方政府和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3) 改革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苏联时期政府是职业教育唯一的办学主体,俄罗斯改变了这一制度,打破了由国家垄断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8]明确规定教育机构的创办者可以是国家政权管理机构和地方自治机构、各种企业和私有制学术机构及其所属团体和协会、各种社会和个人基金、各种宗教组织和俄罗斯联邦及其他国家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