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各点是所调查的傈僳共有的风俗。回门多在嫁后半月,回门时新娘自男家背酒一坛,肉一方到娘家。《云南北界勘察记》卷三杨斌铨、王继先报告:“傈僳……其婚嫁丧葬,极为简易,但有婚丧,则煮酒杀牛以飨客,歌舞达旦,以表哀喜。婚礼以牛易女,如父娶母,不能将牛给清,则责子赔偿,有直至孙辈,尚不能偿清身价者。夷礼女子身价较重,以牛五六头,多则十七八头代价。故夷民多子,往往不能举婚,多女则坐享富贵。”......
2025-09-30
病人呼吸断绝后,家族将死人手脚放直,富者更换新衣,贫者仍着旧衣,移放在木板上,停在火塘之旁,富者在木板上铺麻布,贫者铺草。停好脚朝里头朝门外,儿女守尸在死人脚下,不在头前举哀。邻居一闻哭声,即来吊祭。远村亲友,请人通知。此时丧家在死人头前安放祭品,如死者为男子放酒一碗,荞麦饼或饭一碗;活鸡一只(用麻绳捆住一只鸡腿,地上钉一木梢,将鸡绑于其上)。并将死人生前用的弩、弓、箭包、烟包、火石等放在一旁,又另外有空竹筒一个,篮子一个(这二件物品是个亲友吊祭时,代死人收受奠敬用)。死者为女子免除弩弓箭包外,加织布用具,镰刀一把,如死者在生前不会吸烟,烟具亦免。以上的物品,安置完毕,村中能念咒的人或尼耙(nêp'a,巫师)请上一位,另外随便再请一位副手(发丧前这两位念咒人不离丧家)。此时念咒人右手拿一棍。在维西云岭雪山一带,尼耙手执三叉形的松树一小棵去针,上用白石灰画着人脸,耳目口鼻俱全,其木又约需一公尺长,杀一只雄鸡,掐破鸡冠,以血滴于人形之木叉上,又贴鸡毛若干,此人形木叉代表死者,血及鸡毛为醮凶,使其不致伤害巫师。对着死人说:“这酒是给你的,这鸡是给你的”,一一地死人头前所有的物品说完为止。另外的一个人,在念咒人说话时将所说的物品拿起来举一举。亲支随到随祭(不跪,仅拱手),祭时念咒人持棍来死人面前,向死人说:“某亲某友来祭”,另外一个人,将莫祭酒或粮米拿在死人头前的竹筒或篮子内(酒放竹筒内,粮米放篮内)。主人家杀猪羊待客,杀牲畜前,先将牲畜的四蹄捆好抬至死人面前,牲畜头上或头部绑一绳索,系与死人手中(右手)。乃向死人说:“此猪或此牛为送给你的,你要带他走”等语,说完后拉至院中宰杀,无他仪式,杀猪或杀牛后将肉煮熟(脏腑在内),每样切来少许,放在死人头前背篓内,然后再待客。
尸首多半在家停两天,至第三天早晨发葬。将尸首由木板上移在木架,架子系用两条一人长的棍子作为干,另以较细小之木棍,男用九条,女用七条横结之。相传男魂有九缕,女魂有七缕。死人放在架上后,便请尼来念咒,手持前述之木叉。念了数句,即以刀将木叉之中段削一缺口,然后跑到门外站着,面向屋内死尸,高吼“你去了,我不去!”说完以后,众人即将死尸抬起,另外有人将弩弓、鸡、竹筒、酒、烟管等放入背篓背着,随着死尸送到葬地,在尸首一抬起的时候,尼耙向后一倒,在他后面的人,即将他抱住,大家给他叫魂,就是叫他的名字。同时拿酒拿肉,喂给他吃。尼耙不去送葬。
傈僳葬人是葬在其人自己田中,无地理风水或择时日之习。将地挖成一人长的长方形之圹,四面及底共铺五块木板,死尸抬到后,即仰放于此坑中,头部微向东方,即日出之方向。无殉葬物品。耳目口鼻中不放任何东西。然后用土埋之,不用木盖板,埋好,于死人头前插一木椿,将背来的竹篮、弩、弓、烟管等,挂在木椿上,酒肉放在篮里。带来之鸡不杀,放开任其行走,不再捉回。礼毕,主人家及吊客等各自回家。葬后三日,家族复至葬地给亡人搭屋杀猪祭奉,以生猪头半个置于坟前。其余的肉煮熟用碗盛祭。坟屋系用十八根木棍结在一个长棍的两旁,由其两端看去作“人”字形而成九架。女子坟屋七架由十四根木棍做成。云岭雪山一带,只用两根木棍,对搭成“人”字形。自葬后三天之内其家人不得洗面梳头,不能洗衣及工作,并禁忌拜访亲友,在吃饭时取面饭少许向空泼去,意思是祭死者。三天后一切照常。
每年秋收后,杀猪取头半个到坟上去祭奠,三年乃止。亡人无牌位,年节无祭奉,坟上搭的木架任其朽坏,坏后不另作标记。
兹附带说明家产的承继。父死,遗产由各子分受,女儿无承受遗产权。死而无子,一切财产,由其弟或侄承受。但所谓富庶人家,亦不过十余头牛,若干猪鸡,至于田地,则自己耕种的,即算为自己的,无一定界限契约。或在各子已长大能工作,娶妻后,也有即离父而独自寻地经营者,得由父处分锄犁及牲畜若干。(https://www.chuimin.cn)
兹将各书于傈僳之丧葬记载,择录如下:
罗斯、克金白兰恩《中缅交界之傈僳》第261—262页:“丧葬习俗……怒江上游之野傈僳及其边界各山中各同族关于丧葬的风俗均相同。富人将死之时,以九粒麦子,九小块银子,和在水中,放在死人的嘴里,女人每样七粒。当人咽气之后,看守之中二人持死人之手而呼彼之鬼名(Spiritname),请其归回到祖先那里,并小心不要失迷路途,或被仇鬼给诱到歧途。鸣枪告示村人以死信,将尸首洗了,放在挖空之木杆或棺材中,其中多半放一包饭和几盅酒。以三个贝巴及一小堆碎银子投在附近的河流中,是献给水神的,这水神是要供给死者以饮水,在他的长的途程中。设如送葬人到坟地须经过一条河,也是要往水中投些献物,是为死人的,因为死者灵魂过河是要付渡钱的。在葬的那天,不须一定要敬献鬼神,但一个猪总是要杀的,并给送宾的人预备下酒饭,丧事宴会可以延期至收获期或食物多的时候。巫师呼他的‘埋名’(buried name)为其灵魂念咒,以一个猪及其他物亦去敬献。这些物品在祭后归给巫师以为酬报。灵魂归回祖先之路,要走九座山、九条河和九道路。巫师要警告他,不要为野猪及其他兽类所诱迷而走错。同时呼各祖先之灵魂说他们的孩子起程回家了,请他们等候他的到来,接他到鬼域去。在坟上面,在一棵树的枝子上或插一个木棍,把死人的弩弓、刀及饭袋挂在上面,将一个陶器杯子埋在坟中,但将其把及颈口露在外面,在三年之内,死人的亲族及朋友以肉及酒将坟上之杯盛满,献祭给死人。在第三年的春天,亲友复集于坟前,以生米及水倒入此杯中献祭。洒水并撒谷米到坟上,并叫死者之魂起来,取米食,自己去做吃,现已用不着活人做给他了。在这个风俗里,好像有个一定的复活的观念,也许很可能是像阿西瑞司之复活(the resurrection of Osiris),埃及人认为人死后,生命是永在坟内生活着,以为人可以永远活着,设如活着的朋友对于死尸的供应看护好像上帝之封于阿西瑞司一样。在这简单的傈僳族,认为这死后之祭奉,可以感应到他们朋友死后的生命,正如大地回春,把一切生命都从死锁里复活起来。”
享利公爵《从东京到印度》第182—183页:“花傈僳认为马日是最好的葬埋日;白傈僳是在死后第二日就去葬。在坟前置起一个杆子,其上悬死者平常所用的弩弓、箭及犁架,在其左近,放一个碗及小钱数枚,如是则死者不致缺少他生时所需的各物。……在白傈僳中,死者的用具是放在坟上,并在死者之唇间放一个小钱,其意与古代以一枚沙朗(Charon)之小银币作为渡河费是一样的。”
相关文章
以下各点是所调查的傈僳共有的风俗。回门多在嫁后半月,回门时新娘自男家背酒一坛,肉一方到娘家。《云南北界勘察记》卷三杨斌铨、王继先报告:“傈僳……其婚嫁丧葬,极为简易,但有婚丧,则煮酒杀牛以飨客,歌舞达旦,以表哀喜。婚礼以牛易女,如父娶母,不能将牛给清,则责子赔偿,有直至孙辈,尚不能偿清身价者。夷礼女子身价较重,以牛五六头,多则十七八头代价。故夷民多子,往往不能举婚,多女则坐享富贵。”......
2025-09-30
元代仍定五服丧制,斩衰、齐衰各服丧3年,大功9月,小功5月,缌麻3月。明太祖令礼官定庶民丧服之制。明初规定,服丧仍守五服之制。顺治初年,制定清代士庶人丧礼,士人和普通百姓死亡,用1层榇朱棺,1付鞍马。规定1月殡,3月葬。常州居民丧葬多3日而殡,其子、其妇于当日成服,向亲友发讣告。如不立即举丧,不受吊即闭丧,可以等到举丧之日受吊。死者亡后49天之内,逢七均要祭拜。死者后代在丧事开始......
2025-09-29
小杨是个普通的大二女生,性格爽朗,酷爱上网,网友也多得数不清。一来二去,小杨和小赵确立了恋爱关系。期间,小赵也时不时来看小杨,两人最终没有把持住,偷吃了禁果。小杨却对此一无所知,把最美好的青春都奉献了出去。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对于网恋我们也应该全方位考虑,正确对待。......
2025-09-29
对外交往礼仪与对内交往礼仪有着共同的礼仪规范和规律,但由于地域、语言、风俗习惯、文化等的差异,使各国在交往礼仪中表现出特性。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姓氏中,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如果只称名而不称姓,是称呼方面的不礼貌;其次,无视对方婚姻状况的称呼也是国际交往称呼礼仪的禁忌。(二)礼仪中图案和数字的禁忌1.图案的禁忌。有钞票图样的东西在缅甸禁止入境。......
2025-09-29
禁食酸辣食物,多吃鸡肉和白酒。傈僳命名有两次,第一次在生后七天,由外祖父或祖父,父亲取定。第二次命名是在订婚或结婚的时候。这种命名法并不普通。命名之后,其父即以此“埋名”告之祖先,此名很少用,一直到死,死时,巫师以此名呼其魂,促其速回祖先之家。在第十天、二十天、三十天,母及婴儿皆洗浴一次,在此期内母与婴儿均禁出门,怕被病来袭。在此期中,产妇禁吃蒜、酸笱、酒及糖。......
2025-09-30
消除禁忌需要持续的、开诚布公的沟通。17消除禁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安迪在美国待的那一年,打破了社会的禁忌,也消除了存在于我心中的禁忌。消除禁忌这个事儿对有的人来说可谓家常便饭。结果,这种禁忌导致病毒蔓延,无法控制。为了消除大型禁忌,关键是要说服那些“掌门人”,也就是那些控制着通往变革之路入口的人。一定要把这些“掌门人”纳入和解的进程,这样你就会发现,消除禁忌易如反掌。......
2025-09-29
1992年,澄江县人民政府将“小官庄火葬墓群”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关保护工作持续至今。已有分析人士推断,“火葬罐”有可能来自僰人。举世瞩目的“悬棺”是僰人留下来的葬法,已被公认,如果火葬也出自僰人,这一族的殡葬习俗就不止一种。僰人忍无可忍,在九丝山建城筑堡,与朝廷对垒。这些人的民族被定为“彝族”,但他们说自己的祖上是为了躲避战乱“渡江”而来,他们不是彝族。......
2025-09-30
江苏岁时主要习俗南北大同小异,与唐宋时相比损益不大。端午节吃角黍,用芦苇叶裹糯米为三角形,有的放入红豆、腊肉等,南京人称为“糉糉”,即粽子;喝雄黄菖蒲酒,俗称“解粽”。守岁时,食用红枣、福建莲子、荸荠、天生(野生)菱角,称为“洪福齐天”。除夜,燃放爆竹,饮酒,吃美食,一家人聚在一起守岁。......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