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碑刻与墨迹的比较:掌握笔法的艺术课

碑刻与墨迹的比较:掌握笔法的艺术课

【摘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碑刻上的欧体和原汁原味的欧体颇有距离。我以为,要将欧体楷书碑刻与三方面的墨迹相参照:一是前代及当世的名家墨迹,比如智永的《千字文》墨迹;第二是欧阳询本人的行书墨迹;第三是唐人以欧体所写的经卷。另外,欧阳询的行书墨迹对我们领会欧体楷书笔法极为重要。以此和《九成宫》等碑刻相参照,对我们领会欧体的笔法和结构大有帮助。

对于《九成宫》,初学者很难写得像,等到写像了又往往举体刻板而不能变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碑刻上的欧体和原汁原味的欧体颇有距离。如果一味地用笔毫模仿刀痕,那只能事倍而功半。要想在笔下惟妙惟肖地传达出欧体的趣味,首先要让自己的眼睛看到真正的欧体。

启功先生有诗句说:“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这句话请千万别等闲视之。如果不是故意想表现碑刻所带来的特殊趣味(如“金石气”),那么“透过刀锋看笔锋”确实是临摹碑刻的不二法门。然而,一个人总是带着他以往的视觉经验来观看事物,如果对前人的墨迹见得太少,那便往往误认刀痕为笔痕了,正如启功先生所说:“如人未曾一见六朝墨迹,非但不能作透过一层观,且将不信字上有刀痕也。”[1]

对于欧体楷书而言,我们见不到墨迹,而只能见到碑刻,那该怎样“透过刀锋看笔锋”呢?我以为,要将欧体楷书碑刻与三方面的墨迹相参照:一是前代及当世的名家墨迹,比如智永的《千字文》墨迹;第二是欧阳询本人的行书墨迹;第三是唐人以欧体所写的经卷。

欧阳询由隋入唐,他的用笔方法和六朝、隋代名家书法息息相通。在其中,现为日本小川氏所收藏的智永《千字文》墨迹尤其值得重视。智永的书法骨气深稳,笔法精熟,有承前启后之功,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前代及后代诸多书家的笔法。

另外,欧阳询的行书墨迹对我们领会欧体楷书笔法极为重要。苏轼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论书》),又云“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书唐氏六家书后》),可见真、行两体之相互贯通处。正如苏轼“真如立,行如行”的比喻,我们如果看到一个人行走的样子,也能由此揣摩他站立时的样子,总比只看他站着的照片要好。一个书法家的楷书和行书一般会有很多相通之处,欧体也不例外。内撅的笔法,峭拔的结体,以及由此带来的险峻森严的审美趣味,在欧阳询的楷书和行书中一以贯之。我们从一个用笔的例子中就可以见到二者的互通性,如图13-1,《九成宫》中有“内”“我”两个字,“内”字的撇和“我”字的竖钩,起笔处皆纵向切笔,和常见的横向起笔有些不同。而这样的写法在《卜商帖》中“如”字“口”旁的竖画、《张翰帖》中“难”字左上方的第二个竖画中皆可见到。

图13-1

经过对比,我们便对这样的点画写法了然于心了。而在有的翻刻本中,这一用笔的细节被忽略了,“内”“我”两个字变成了图13-2这样:

图13-2

由此可见,参照欧阳询的行书墨迹,可以让我们对欧体的楷书笔法有更真切的体会,一些细微之处亦能见得分明。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流传下来的经卷,虽然不是欧阳询本人所写的,却是地道的“欧体”,比如图13-3唐人所书《起世经》,一派欧体的风神。还有图13-4日本的《金刚场陀罗尼经》,书写于685年(属于日本的飞鸟时代),作者运用了纯熟的欧体笔法。以此和《九成宫》等碑刻相参照,对我们领会欧体的笔法和结构大有帮助。

图13-3

图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