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特雷弗·诺亚的启示:南非艺术笔记及中国人对其称呼的疑惑

特雷弗·诺亚的启示:南非艺术笔记及中国人对其称呼的疑惑

【摘要】:我奇怪的是中国人为何把特雷弗·诺亚叫作“崔娃”?约翰内斯堡的索韦托壁画,李舒弟夫人拍摄于2014年特雷弗·诺亚似乎并不记恨“天生有罪”的事实存在,反而把自己因父母的不同身份而在那个特殊时期遭受的折磨,当成一种不同寻常的“恩赐”,一种上帝赋予的“恩赐”,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幸运的孩子。

种族歧视的法律规定,白人假如和黑人或其他有色人种的女性有不正当关系,将判5年以下有期徒刑。而白人女性和有色人种的男性有性行为,则被判4年以下有期徒刑。因而,在南非,作为一个欧洲白人男性和非洲黑人女性所生下的混血孩子,天生“有罪”。

如果说在南非这么多年没有去过黑人区,也就是贫民区的话,这一点儿也不稀奇。对于华人,对于生活在南非的欧洲人或者其他族裔的人群来说,是否去贫民区似乎是“另外一个世界的问题”。所以说,我在南非的28年里仅有一次“象征性的试探”啊,这个“冒险踏访”是参与了穆斯林的一个周末“施舍”活动,之后就再也没有去过贫民区了。

时间是2018年,主要是受国内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摄影者的怂恿,不然我这辈子在南非待到老死也不会去开普敦这个庞大的、令人恐惧的卡里恰贫民区。这一次的经历,让我真正看到了南非另一个世界的真实情况。我拍到了不少对于以后而言的历史镜头,记录了人们因物资的匮乏及居住的环境形成的无政府状态,看到躲在沙袋堆垒后的警亭被铁丝网环绕,夜间的所有照明灯具及可四面观察的摄像头,感觉生活在碉堡里的警察时刻被危险环绕。但里面可不是南非警察,而是国外雇佣兵。因为这块区域很危险,所以南非警察是不会在此安营扎寨的。

我每天饶有兴趣地翻阅“崔娃”的《天生有罪》这本书。老实说这本书的购买经历了20多天的时间,在我早已遗忘的某一天我接到了通知,莫名其妙地打开用塑料泡沫包裹的东西发现,是以前短信提到的购买无货的“退款通知”,《天生有罪》中文版奇货可居啊。我奇怪的是中国人为何把特雷弗·诺亚(Trevor Noah)叫作“崔娃”?到目前我也没能搞明白。

开普敦卡里恰贫民区(拍摄于2018年)

“崔娃”是美国脱口秀主持人中的“当红炸子鸡”,这促使我了解这个来自南非约翰内斯堡索韦托的混血儿的童年经历。也是这本书把我对贫民窟的碎片化印象收拢还原。翻阅了100多页之后,我发现我固执的选择没错,如果那天接受了退款会是一个遗憾。

我在南非的20多年生活经历基本处在欧美文化的大环境中。从城市到乡间小镇,南非就是一个“欧洲的缩小版”,准确地说,其地貌、气候和苏格兰的高原有些接近。沿海地区海拔不高,但开不出几十千米就开始进入内陆高原,尤其是德班市沿N3公路顺着蜿蜒的高速一路爬坡,放眼四周风光无限。

因为生活需求,我有时一个月要来回四五趟,1300余千米的往返不到24小时,包括去约翰内斯堡的中国城进货、吃饭和睡觉的时间在内。那时候精力充沛,感觉世界和非洲都是你的。尽管会经过N3公路旁比较有规划和整洁有序的贫民新区,但是再疲劳也不会在那种路段停留,哪怕是一分钟。尤其是在听闻有关这些路段和贫民区的犯罪报道后,从内心深处对其是完全的“种族隔离”,即便不是因为“肤色”关系。

要知道,中国人在南非种族隔离期也是被当作“黑人”对待的,只是有时候会被误认为日本人,因为日本人被白人政府划归在“南非白人”内,主要是因为经济商业关系,当然还可能因为日本多年来的“脱亚入欧”政策使其与欧美人的价值观趋同。

《天生有罪》这本书深刻揭示了作为一个欧洲白人与非洲黑人的混血孩子所经历的童年到青年的过程,并非“刻意”去记,而是刻在骨子里的那种感觉。

约翰内斯堡的索韦托壁画,李舒弟夫人拍摄于2014年

特雷弗·诺亚似乎并不记恨“天生有罪”的事实存在,反而把自己因父母的不同身份而在那个特殊时期遭受的折磨,当成一种不同寻常的“恩赐”,一种上帝赋予的“恩赐”,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幸运的孩子。

他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却在索韦托贫民区摸爬滚打,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让他不由自主地在其间穿梭,语言的多重变化与文化交流成就了一个善于发现和思考的“问题儿童”。祖鲁语、豪萨语、英语、德语,起码4种语言让他在所接触的不同人种间获得“通行证”,而且在儿童时代就已经深谙此道。

这是一本填补我对于阳光明媚下的南非另一现实阴暗面的认识的书,单从曼德拉的《漫漫自由路》还不足以让我有如此深切的体悟。作为长期生活在“阳面”的我,无视生活在“阴面”的多数人是不全面的。常说“南非是两个世界”,但我实际上不会主动去了解它的另一个世界。

特雷弗·诺亚的这本书幽默风趣而不失深度,笑是不由自主地发自内心,也有泪湿眼角的一刻,那种不知不觉由浅入深,那种敏感和脆弱到几乎琢磨不出的感伤。尤其是读到他在24岁后开始寻找他在12岁的时候就搬离约翰内斯堡的父亲那一页,当他的父亲翻开记录特雷弗所有新闻报道的剪贴簿……无疑,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阅读的欢愉,还原充实了生活在南非贫民区的那些鲜活的场景和真实乐观的人民,而非充满“负效应”般压抑和愤懑的描述,读了这本书,你会觉得内心充盈且富足。人穷,不是穷在出身,穷在物质和金钱,而是穷在“无趣”限制了适应力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