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业人口产业分布的地域特征,第一产业东低西高,第二、三产业东高西低,第一、二产业南高北低,第三产业南低北高。1990年,在业人口≥15%的民族,东部6个占75.0%,西部8个占17.0%;西北7个占43.8%,西南1个占3.2%。......
2023-07-27
大埔等山区,至雍正年间,因人多地少,生计已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入山诸邑,人稠地狭。崇冈大阜,种稻、黍、薯、芋,如悬崖瀑布,尚苦不给。多佣力四方,则亦末如之何矣。”[329]农耕之外,百姓“多佣力四方”。
白堠山多田少,人口众多,迫使当地人充分利用墟市和市场,建立起外向型的多元化的经济模式。一是经商,利用墟市,直接吸取当地资源;或出外经商,获取外界资源。二是外迁拓展,或迁周边山区,或迁外地,积极发掘生存资源,扩大生存空间。三是发展文教,或任官,或任教于各地(详见后文)。
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杨之徐之父杨士薰为儿子分家的《父支分序》中,还反对经商,认为比较稳健的职业,还是读书和耕种。“诸男勿谓业薄,各能长守不失,则为祖宗根蒂之人。若听诳卖,谓可生放致大,则一去难得,罔有依归矣。人生在世,得意事少,失意事多。所宁者,或耕或读,循理畏法,积累以听其自致尔。”[330]但至康熙五十七年杨之徐六十岁为儿子分家时,其所撰之《诸男支分簿序》中,所提示的职业就扩展至工商了。“子孙士、农、工、商,务厥恒业,毋为游荡,比匪招祸,率之不谨,教也不先。”[331]由耕读传家到士农工商并重,反映了士绅职业观念的变化,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深刻变迁。
传统所言“堠南吃街场,堠北吃田洋”等俗语,表明白堠人已因地制宜,依据市场需求作出了自己职业的选择。
1.开发山林
大埔为山区,靠山吃山,以山养人,是山区经济的特色之一。至康熙以来,因为人口的增长,山区开发承载的分量愈来愈重。山田开垦众多,人工林种植相当普遍,由自然林至人工林的转变,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大埔地方,“多山陵林麓,耕稼之地,十仅一二”[332]。多为山地丘陵,耕地仅占一成,所产粮食无法满足当地人需要。如康熙年间,一年之产不够半年之需。[333]因而开垦山地,开发山林成为扩大土地面积、增加产量的重要途径。但开垦耕种,皆不容易。“厥地多山川,皆巉岩萃岽,童山石块,不堪耕作。其平衍堪种者,又苦沙淤泥积。”[334]白堠虽为山间盆地,可耕地相对较多,但随着人口增加,土地亦越来越紧张,遂不断涌向四周山地,开垦新的田地。崇祯六年(1633)的举人杨廷纪,响应知县张燮任的号召,至崇祯八年与傅选、张一懋开垦出“田地山埔”二十余亩。[335]随着白堠人口的不断增多,后来杨姓到软桥、流湖畲、帽山,池姓到江屋冉,萧姓至将军畲、大水里等周边山区开垦。“山居小民,则烧山治畲,栽种旱禾、油茶、油桐、杉松,以供日食,勤苦倍甚。”[336]经过村民的勤劳开拓,山区面貌大为改观。“山谷迤逦有水之处,自麓而跻腰颠皆阪田鳞次,远望如梯级,如蹬道焉。其不可田者烧治为畲,以树旱禾、姜、豆、瓜、瓠、薯、芋,佐佽谷食。”[337]
村民在长期耕作实践过程中,根据土壤的特性和肥瘠情况,总结出一套颇有成效的生产经验。村民习惯将田地分为阳田、山田及旱地,在不同田地上种植相宜的农作物。阳田、山田以种植水稻为主。其中,阳田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村面广阔,可收早、晚两造者,可谓之上田;第二种附近河岸者,虽土地肥沃,但上季常遭水患,早稻失收,仅晚稻得收成一造,可谓之中田。”山田也有两种:“第一种两山之夹,平沟为田,广仅数丈或数尺,山影阴沉,泉流冷浸者,或称山塘,或称湖洋。第二种掘山成级,引水为田,土质粗劣者。此二者仅可收早稻一造,可谓之下田。”由于山田或阴沉冷浸,或土质粗劣,产量自是微薄。村民便以充分提高阳田的复种率来增加粮食的亩产量。土地较肥沃的阳田,晚稻收获后,“更可植麦,待次年三月收麦之后,仍可插莳早稻,可以多收一造”。不宜种晚稻的阳田,则被用来种植番薯,“当早稻未收之前,先使禾田干晒。割稻后,即将田土犁松打碎,拨之成畦,栽插尺许之薯藤。至十一、二月藤老,刈去专饲猪料,掘其地下块茎,储之以供食料。故邑中小村乡人家,冬春皆以番薯为粮食大宗”。[338]
旱地也有两种,“在平旷之地,因不得水利,不可以为田者曰埔坝;依山垦殖者曰畲”。较肥沃的旱地,“早季宜粟,宜早稻及高粱、玉蜀黍等;晚季宜番薯、蔬菜等。稍瘠者仅宜番薯。若在沿河两岸者,尚有过冬番薯一造,冬栽春获,与麦相等”。[339]
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济作物,以提高经济效益。“种甘蔗、管蔗,煮汁炼糖。及烟草,以贩外省。”[340]
白堠乡民依据山区地形多样化的特点,因地制宜种植多种作物,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墟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粮食供应的紧张状况。
这一时期开发山区的另一大变化是人工林的发展。因其他资源缺乏,山区居民靠山吃山,以山养人,山林成为重要的生存资源,很多人靠采伐山林为生。明代中叶以来,潮州沿海一带人口众多,制瓷、盐业等相当发达,生产、生活所必需的竹木炭柴严重缺乏,形成一个庞大的木柴需求市场。[341]大埔等山区所产之木材柴炭等,顺韩江而下,源源不断地运往潮州府城及沿海平原。不少商人因贩卖竹木而发财致富。如万历年间湖寮双坑木商何少松(1552—1630),把清远河流域的木材大量贩卖到潮州,“不数年广置田庄,称饶裕焉”[342]。
清初以来人口增长较快,生产及日常生活所需木材、薪炭均取之于山林。烧山开垦者日多,划木、烧炭等商业活动日趋频繁,出现了对山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致使山林迅速惨遭破坏,“山濯濯童矣”。从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倏时大雨,百道流潦,泥沙崩塌”[343],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尤为严重的是,大的水旱灾难变得更加频繁。如大埔建县至明末120年间仅10次,清初至康熙70年间达12次。[344]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如康熙七年(1668)的洪灾,“坏沿乡土堡。时白堠鸣凤楼冲废,湖寮废土围一所,居民房屋荡析无数。父老言比隆庆庚午水更高丈余”[345]。康熙四十年六月的洪灾,“(县)城内外民居漂去十之六七,城墙圮者甚多。三河铺店漂失十之九,民房漂圮十之四。白堠溪南岸冲崩所有楼屋并基址俱变为溪,其上渡头有邑侯李公祠,亦崩去,寸土无存。故老言开县以来未有也”[346]。
过度采伐山林导致严重的灾难性后果,但山区居民又不能不以山林为生,以山养人,因此人们在官府的提倡下,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山林,采伐对象出现了由自然林向人工林的转变。
嘉靖年间大埔县令吴立思就提倡种植人工林,认为山中林木丛生,百姓才能获取生活之资,才能丰衣足食。因此亲自在县城附近的天印山上进行示范[347],但收效甚微。这种滥采山林的现象,一直到清初以后才有所改变。由于韩江下游地区庞大的木材市场的吸引,从明末以后,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经营山林,种植杉树、松树等有经济价值的林木。如康熙三十二年湖寮何与蓝、罗等打山林官司时,海阳县丞高某在查勘山林时看到,“山丰山系蓝、罗、黄、丘等姓栽种”,“何姓通族坟木共十八处”,“外有他姓共三十三家”。并认为“此乡居民,山多田少,艺木营生,历代无异。不独何氏一姓,合邑皆然”[348]。可见人工林的种植在大埔山区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并成为一种维持生计的主要经营方式。雍正初年任普宁、潮阳知县的蓝鼎元也认为要改变大埔的经济状况,必须“谷涧冈阜,皆种竹木,槎蘖伐夭,并为严禁”[349]。
白堠人多地少,因此四周的山岭,亦被各姓充分利用,开垦山场,种植树木。如池姓祖尝山林,至乾隆年间建祠时,不足经费以出售树木以弥补。白堠车头的饭箩山,种满了松、杉等树木,“培植多年”,后“尽划而售之”,获利颇厚。[350]白堠杨氏公尝山林不多,因而尤为重视。康熙六十年(1721),杨之徐发现尝山之树林被盗砍,异常气愤,当即纠集村民集资,在山中建庙设立神位,以迎神会禁的方式,严禁村民盗砍。其所写《迎神会禁祝词》全文如下:
惟神聪明正直,厥道惟彰;白堠人士,久托慈航。祸淫福善,不替灾祥;有祈有报,戴显其光。念予堠里,人满土凉;耕耘无地,垦及山场。一杉一木,治生之方;凶顽无耻,刀斧是张。旦旦而伐,顿使山荒;弱肉强食,罔顾维桑。相凌以势,含怨谁控;不行会禁,滋蔓成殃。人谋允协,神力是勷;为恶者去,从善者昌。诛之殛之,扶弱锄强;幽求鬼责,明则人匡。革面革心,俗乃返良;爰鸠群姓,醵赀治觞。神威不远,鉴兹衷肠;降之百福,南北同康。[351]
从祝文中可知,当时杨姓人已经在山中种满了树木,“一杉一木,治生之方”,把山林作为重要的生活来源。但村中人满为患,无田耕作,因此至山中开荒种垦,从而导致垦殖与盗伐的矛盾。盗划山林不仅使山岭荒芜造成水土流失,而且还会导致弱肉强食,引发激烈的社区矛盾和宗族冲突。为防患于未然,因此杨之徐纠集村民,利用乡人崇信神明的心理,迎神会禁,把山林的控制权交给神明。由此反映,人工林的种植和出卖,已成为山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营工商
康雍年间,大埔人充分利用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人竞经商,于吴、于越、于荆、于闽、于豫章。各称赀本多寡,以争锱铢利益”[352]。外出经商谋生者众多。白堠人除外出经商外,白堠墟市亦成为他们经营的重点。康熙年间,白堠墟建有店铺100多间,墟市经济相当发达。“堠南人吃街场”的俗语,表明堠南人,尤其是控制墟市的杨姓人,多以墟市维持生计。这句俗语,反映了深刻的社会背景。白堠墟建在堠南杨姓人的地盘上,而堠南杨姓又人多地少,因而杨姓人只好充分利用墟市,或开店铺经商,或为商家服务,从事打杂、挑担等,从墟市中获取生活来源。
墟市经济的发展和传统生计的变迁,既是地域性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关白堠乡的故事 地域史脉络下的乡村社会建构的文章
在业人口产业分布的地域特征,第一产业东低西高,第二、三产业东高西低,第一、二产业南高北低,第三产业南低北高。1990年,在业人口≥15%的民族,东部6个占75.0%,西部8个占17.0%;西北7个占43.8%,西南1个占3.2%。......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家庭类型[1]的基本特征是,以两代户为主,民族、地域差异大且变化十分显著。表4-21990年中国少数民族家庭户类型的聚居地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4-1。1990—2010年,民族家庭户类型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一代户增加19.39个百分点,二代户、三代及以上户减少了16.76个和2.61个百分点。......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职业[2]构成分布的显著特征是:民族差异大、变化迅速:职业Ⅴ比重显著下降,职业Ⅳ、职业Ⅵ较显著上升;职业Ⅱ、职业Ⅲ、职业Ⅳ民族差异显著增加,职业Ⅴ、职业Ⅵ民族差异显著减小。表8-9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职业Ⅲ、Ⅳ构成的地域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8-6、8-7。......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不在业人口、不在业率空间分布差异大,变化地域性显著。1990年、2010年东部的不在业率为22.75、31.80,高出西部4.51和6.34。不在业率的增幅(百分点),东部9.05,西部7.22;西南6.74,西北7.71。增幅≥10的民族,东部4个占50.0%,西部12个占25.5%;西南6个占19.4%,西北6个占37.5%。......
2023-07-27
1990年,职业Ⅱ≥5%的民族,东部6个占75.0%,西部17个占36.2%;西北11个占68.8,西南6个占19.4%。2010年,职业Ⅳ≥10%的民族,东部8个占100.0%,西部12个占25.5%;西南3个占9.7%,西北9个占56.3%。2010年,职业Ⅴ≥60%的民族,东部1个占12.5%,西部39个占83.0%;西南29个占93.5%,西北10个占62.5%。......
2023-07-27
中国已识别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数量、比重、变化的聚居地差异显著。图7-1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劳动年龄人口的地域分布1.劳动力资源地域分布的数量和比例中国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呈东少西多、南多北少态——西部五有其四居多,西南三有其二。......
2023-07-27
图7-3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和在业率的聚居地分布1.在业人口和在业率的地域分布在业人口的聚居地分布呈东少西多,南多北少态——西部五有其四,西南十之有七。在业率的变化(百分点),东部降13.10,西部降9.65;西北降10.77,西南降8.78。......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有两大特征:一是增长快;一是民族差异大。表7-3199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变化的地域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7-1。注:劳动力资源数量减少时,计入0以下。......
2023-07-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