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邓曼的智慧在《春秋韬略》中的重要发现

邓曼的智慧在《春秋韬略》中的重要发现

【摘要】:楚武王夫人邓曼是个幸运的女人,以至我们在今天还能知其人知其事。楚王回到寝宫,将此事告诉了邓曼。楚王认为邓曼的分析在理,马上派人去追赶楚师,可惜未能追上。他表现出的这一副专横独断、自以为是的样子,足见邓曼知人之明。伐罗惨败,楚王自知是自己用人不当造成的,故对其他将帅概不追究。若论轻重,恐怕邓曼之发现更为重要。邓曼的过人之处还在于她能将自己的想法明晰地表达出来,让人易于理解,便于接受。

知人难,难在人心难测。故俚语有“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

宋代诗人苏轼曾对此有过一段精彩的描绘:“人之难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

知人难,但并非不能,只是能者罕矣。故能知人善任者,往往会成为后人仿效、千古传颂的楷模。

自古以来,女人因长期被排斥在政治圈外,故少有机会表现这方面的才能,加上传统的偏见,史书所载凤毛麟角。楚武王夫人邓曼是个幸运的女人,以至我们在今天还能知其人知其事。

鲁桓公十一年(前701),楚莫敖屈瑕指挥的蒲骚之役,大破随、绞、州、蓼四国联军。十二年,莫敖屈瑕击败绞国,迫使绞订下屈辱的城下之盟。十三年,莫敖屈瑕又率楚师出征罗国,楚大夫斗伯比为之送行。在送行后回来的路上,斗伯比对其御者说道:“这次莫敖屈瑕必败无疑,看他那趾高气扬的样子,遇敌时一定会松懈无备。”

他回来后觐见楚王说:“要想伐罗成功,一定要增强楚师的力量才行。”

楚王未解其意,以为楚师已倾巢而出,一时无法派出军队去增援,再说楚师在人数上占据了优势,也无须增援,于是否决了斗伯比的提议。

楚王回到寝宫,将此事告诉了邓曼。邓曼沉思片刻后,对楚王解析道:

“您错误地理解了大夫斗伯比的意思,他的本意是认为交兵争战不在于师之多少。他是想告诉您,要用信用去安抚民众,要用道德去教导士兵,要用刑罚去震慑莫敖。莫敖屈瑕在蒲骚之役后,已经有点得意忘形,刚愎自用而自以为是。他现在出兵伐罗,一定不会将罗放在眼里,君王如果不派得力的亲信去镇抚,莫敖屈瑕将不备而败。斗伯比的建议就是要您去训诫监督他们,用美德去勉励他们,向莫敖屈瑕警告上天是不会饶恕他的过错的。如果斗伯比不是这个意思,又是什么呢?他难道不知道楚师已倾巢出动了吗?”

楚王认为邓曼的分析在理,马上派人去追赶楚师,可惜未能追上。

莫敖屈瑕在进军的途中通令全军:“有敢进谏者将严惩不贷!”他表现出的这一副专横独断、自以为是的样子,足见邓曼知人之明。楚师渡鄢水时,队伍混乱,毫无秩序,且根本不设警戒防范。到达罗国后,罗国的军队早已严阵以待,与卢戎的军队联合夹击楚师,楚师顷刻溃不成军,被打得大败。莫敖屈瑕自知罪责难逃,自缢于荒谷,余将部帅也纷纷自囚于治父(今湖北省江陵县东南),听凭楚王发落。

伐罗惨败,楚王自知是自己用人不当造成的,故对其他将帅概不追究。

观莫敖屈瑕兵败罗国的根本原因,可以归之于两条:一是其掉以轻心,无防范之措;二是其刚愎自用,拒绝谏言。如果斗伯比发现了其一,那么邓曼更洞悉到其二。若论轻重,恐怕邓曼之发现更为重要。掉以轻心,则有可能通过部将的提醒予以弥补。而刚愎自用,则只当是拒绝了所有可能的正确建议。事实上,人不可能没有错误和短见,关键是能否听取意见。故古之成功的君人者,都是群体智慧的集大成者。与之相反,那些失败者,则大多是拒纳忠谏、我行我素的骄横者。人不怕愚钝,阿斗能纳诸葛之策,照样可安享君位。人就怕自以为是,项王赶走身边最后一个谋臣范增,于是被汉王所擒。所以古人常说,君人者,在乎善听而已矣。从这个意义上讲,拒绝谏言,则是莫敖屈瑕兵败的直接原因。

邓曼的过人之处还在于她能将自己的想法明晰地表达出来,让人易于理解,便于接受。而斗伯比不知是拙于辞令,还是过高地估计了楚王的理解力,总之,他进谏后的结果是楚王并没有得其要领,以至很快遭到了否决。这样即便斗伯比见识高明,也只能是明珠暗投、于事无补。幸而被邓曼重新拾起,再擦拭一番后,才得以重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