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冲突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本土策略与可持续发展

冲突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本土策略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因而,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机制等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当前,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资源的循环利用、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等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当前城市的社会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作为一种优良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观要在本土达成现实的建构,还必须改变那种传统的孤立分割、随意决策的管理体制与制度模式,并能够更为合理地调控生产与生活活动、对生态环境结构与功能进行改善,切实促进社会参与及合理决策。

其中,在经济发展机制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强调资源的最小利用,并在这一前提下促进城市经济的高效、创新与稳定发展。21世纪的城市在多元的经济社会因素作用下,为了保障自身未来的有效发展以及竞争优势的不断提升,都试图努力地创造一个优良的生产、生活与投资环境,以便取得更富成效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机制因此构成了可持续发展建构的重要保障。经济空间规划、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绿色消费、产业共生、零排放理论、生命周期评价等是其中的代表性理论,着重于通过提高经济活动的环境效率,支持社会可持续性,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并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来朝向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区发展模式的可持续,促进城市经济朝向更富效率、稳定和创新方向演进。需要警醒的是,“可持续发展”并不等同于“可持续增长”。

图1.7 可持续设计的原则与实践

在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机制方面,如果不考虑生态系统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即便能满足当前城市发展需求,但长远来看,必然成为发展的制约与限定因素。因而,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机制等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沃尔特·施塔尔从资源的角度入手,着重说明了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是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从经济学角度,美国经济学家托曼提出建立最低安全标准,以保护资源。关于最低安全标准,赫尔曼·戴利则将其规定为三个方面:“可再生资源的社会使用速度,不可比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与更新速度快;不可再生资源的社会使用速度,不可比作为其替代的、朝向可持续利用的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速度快;社会污染物的排放速度,不可比环境吸纳污染物的能力快。”

当前,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资源的循环利用、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等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针对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危机,如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国内外学者也都在不断进行研究,试图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是,罗杰·皮尔斯建立了城市发展阶段环境的对策模型,根据不同阶段的城市发展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相应地提出适宜的环境策略,特别强调了应加强土地规划和环境规划控制。汤姆·丹尼尔斯和凯瑟琳·丹尼尔斯在《环境规划手册:朝向可持续社区与地域》中探讨了如何评估当地的环境条件,并提出了行动计划,涉及公众卫生、景观的自然区域、就业建筑环境等领域,并结合相关的环保法律与方案,对当地政府的行动提出建议,促使其利用自身的规划工具和技术来定制综合计划。从城市生态视角进行的分析是这一领域研究的重心,并伴随着“生态城市”理念的不断深化、一系列会议与提议的不断展开,如1996年召开第二届联合国人类住区会议,1990年、1992年、1996年召开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以及生态建设实践的不断探索与丰富,为可持续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表1.8 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相关研究

(续表)

关于社会公平及管理参与机制。当前城市的社会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生态环境及资源利用等问题已对全球构成了威胁,并伴随社会分层、贫困化等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模式受到自身价值观的影响,社会可持续性提出人们应放弃传统的消费观念,改变行为方式的浪费与不合理,以促进社会公平与公众参与。耶夫塔克提出,在社会方面,城市可持续发展应追求文化与交流、信息传递等得到极大发展的城市,没有犯罪之类,且以富有生机、公平及稳定为标志。恰林基则指出,“生活城”及“市民参与的城市”是可持续城市社会特性的重要构成:其一,可持续城市是生活城,其应充分发挥生态潜力为健康的城市服务,不仅把城市作为整体考虑,而且也要使不同的环境适应城市中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需要;其二,可持续城市是市民参与的城市,应使公众、社团、政府机构等所有的人积极参与城市问题讨论及城市决策。罗布·克鲁格等面向西欧和北美的城市环境建设,针对可持续发展政策在地方、国家及全球尺度下受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影响而形成和受限的状况,讨论了可持续项目如何映射当代城市的政治和社会正义运动、保护规划和资源利用的空间政治,以及在新自由主义的背景下进步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实践等重要主题,强调可持续发展应是对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环境完整的全面体现。总的来说,国外学者对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为维持社会长治久安,应保证获得基本适宜的环境权利;保障公民公平获得培训、教育等权利,以全面提升公民素质;提升公民就业机会、提供选择的可能;积极发展经济、消除贫穷,避免社会冲突、协调各方利益;提高城市的空间质量,调节人们的生活方式;鼓励公众对于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强化公民意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公共活动及交往,加强邻里建设、健康服务,增强归属感与社会凝聚力。

另外,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研究也可谓是一种促进可持续建构的重要机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全球合作、竞争和相互依赖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显著特征。其中,南北差距的扩大、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等,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威胁。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与研究共谋,可以为国家和地区发展提供行动上的有力支撑,促进环境外交,并为环境安全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