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生实习的作用及相关概念

大学生实习的作用及相关概念

【摘要】:学习的目的是应用,掌握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与实习相关的概念是见习和试用。即使是在见习期、试用期,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也应当支付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报酬。在校大学生在学校安排或者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习,与用人单位建立的关系不是劳动关系,不受《劳动法》调整和保护。由于大学生不是《劳动法》调整的对象,大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发生的争议不能作为劳动争议处理。

实习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可分为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实习是大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学习的活动,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的目的是应用,掌握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需要了解或熟悉自己所学的知识如何应用或者能否满足社会需要,并通过实践学习新知识或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实习期间,大学生与实习单位没有形成劳动关系。

1.实习的作用

(1)通过实习可以验证自己的职业抉择,也可说是“职业试穿”。当大学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未来的职业理想时,需要以身试“水”,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检验自己是否真正喜欢这个职业,是否愿意做这样的工作,这样就可以及时地纠正和反馈自己的职业发展轨迹。

(2)通过实习可以了解目标工作内容。在确定自己适合某些工作之后,就必须明确这些工作的所有内容,包括工作要求、工作范围、工作流程、工作时间和地点、工作待遇、完成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等。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实习活动中的亲身经历才能深入了解,没有实习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3)实习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实习是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灵活运用。通过实习能够明确自己的差距,并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弥补自己的不足;通过实习还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实习可以顺利实现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一方面,实习为大学生提供了全面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机会,为大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搭建了平台,为就业抉择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为用人单位发现人才和了解大学生情况提供了方便,从而有效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和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

(5)实习可以让大学生熟悉职场环境。大学生与职场人士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缺乏工作经验以及社会阅历是制约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短板”。实习为大学生认识、了解职业创造了条件,让大学生通过实习,了解职场规则、熟悉职场环境、增强就业竞争力,顺利实现从学校向社会的转变、从学生向职业工作者的转变。

与实习相关的概念是见习和试用。

见习制度是国家对高校毕业生派遣到用人单位之后的一种实习、考核制度。见习期一般为一年。

试用制度是合同双方为了相互了解、考察和选择而在合同中约定一定期限的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明确规定试用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

2.实习权益说明

(1)实习期的鉴别。法律上区别是否为实习的唯一标准就是大学生的身份,即以大学生身份到用人单位工作的属于实习,不能视为就业,毕业之后以失业或待业人员的身份到用人单位工作的属于就业。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到用人单位工作的,实习期和见习期是没有区别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到用人单位工作的,见习期、试用期都应成为劳动合同期的一部分或者全部。

大学生毕业之后继续留在实习单位,就与用人单位形成或建立了劳动关系。即使是在见习期、试用期,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也应当支付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报酬。

(2)实习期不受《劳动法》保护。在校大学生在学校安排或者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习,与用人单位建立的关系不是劳动关系,不受《劳动法》调整和保护。由于大学生不是《劳动法》调整的对象,大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发生的争议不能作为劳动争议处理。如果出现工伤等问题,可通过民事纠纷的渠道解决。

大学生毕业之前与单位和学校签订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在法律上被视为民事合同,如果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之前违约,则须按协议承担违反民事合同的违约责任,而不须承担违反劳动合同的有关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