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佳县革命老区:封山育林重塑生态!

佳县革命老区:封山育林重塑生态!

【摘要】:到2010年,林地保有面积增至94.3万亩,森林覆盖率增至29.3%,区域林草覆盖度明显提高,水土流失逐步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黄河沿岸土石山区,营造以枣树为主的生态经济林。经过全县上下十多年的共同努力,山绿了、水清了、降雨量明显增多,气候发生了较大的改善,居民生活逐渐走向富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全县累计造林面积达74万亩。但因栽植质量不高、管护不力,成活率普遍较低,保存面积仅为32.8万亩,全县林地面积38.4万亩,林草覆盖率仅为10.8%。

改革开放以来,佳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重点实施国家林业三大工程—植树造林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加大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有效恢复和发展了森林资源。到2010年,林地保有面积增至94.3万亩,森林覆盖率增至29.3%,区域林草覆盖度明显提高,水土流失逐步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促进了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是植树造林工程。20世纪80年代,动员县城全体干部职工实施县城石坬造林精品工程,重点对绕城区、白云山、申家湾村、西峰则村等石坬地块进行全面绿化。干部群众克服山高坡陡、地质条件恶劣的困难,精选苗木、精心组织、不断总结经验,加强管理,确保造一片成一片;20世纪90年代,实施佳县—榆林、佳县—吴堡“绿色通道”工程,在公路两旁栽植了大规格、高标准的侧柏、油松、圆柏等苗木8万多株,长达80多公里。从方塌镇杨塌村至通镇王家川村近40公里的路段中,共计营造1.12万亩的侧柏片林。2006—2010年,完成荒山造林4万亩,“三北”防护林7万亩。2012年,又在榆(林)一佳(县)公路两侧及两侧荒山荒地、坡耕地打造“千里绿色长廊工程”,栽植侧柏20.5万株;在榆佳工业园区集中栽植各种绿化苗木8万余平方米,总投资2700万元,成活率均在90%以上,全县主要交通干道实现了四季常青。

二是“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1978年起,国家实施“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佳县成立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小组,组织专业技术队伍,按区域、土地类型、植被状况将佳县境内的土地划分为三大立地类型区——北部丘陵片沙区、中西部丘陵沟壑区、东南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根据不同区域,确定不同类型的造林模式,在北部片沙区采取了以防沙治沙为目的的防护林体系建设,采用先易后难、乔灌结合的治理措施,选用杨树、沙柳、沙蒿、紫穗槐为首批治沙造林树种,用飞播结合人工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23万亩。2008年与1978年相比,造林面积增加了15万亩,林草覆盖率提高到36.8%,扭转了沙进人退的逆性生态局面,实现了人进沙退的良性生态环境,沙漠治理效果达到固定半固定状态。打火店林场长期坚持造林治沙,至2012年,治沙保存面积7万多亩,其中长青防护林3万余亩。

中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营造以保持水土为目的的防护林体系,山上栽植杨树、刺槐,陡坡坬种植柠条,沟道河川栽植柳树、杨树,并在这个区域建立柠条采种基地。共营造水土保持林6万亩,林木覆盖率由1978年6.9%提高到1998年的12.8%。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中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营造水土保持林力度进一步加大,至2012年,林草覆盖率达40%以上。

黄河沿岸土石山区,营造以枣树为主的生态经济林。1989年佳县螅镇乡荷叶坪村的张继宁带领村民开发荒坡石坬,垒石造田,栽植经济林,为黄河沿岸群众开创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1992年被榆林地区行署评为发扬延安精神、开发建设榆林的十面红旗之一,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县委县政府及时组织动员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干部群众以螅镇乡荷叶坪村榜样,向张继宁学习,在荒坡石坬上垒石造田,营造经济林。几年间,累计治理荒坡石坬面积1.82万亩,垒造石坝田7800亩,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为“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营造了一个黄河沿岸精品生态工程。

2000年又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严格按照《佳县天保工程总体实施方案》要求和抓落实、定责任、重实施的原则,依托科技,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坚持“管、造、封”并举的原则,实施天然林资源管护19万亩。到2012年,全县累计落实森林管护面积142.29万亩。并通过钉设界桩,架设围栏,建保护站点,制作保护标志,悬挂宣传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护网。

三是退耕还林工程。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启动以来,佳县被确定为国家退耕还林重点县,编入国家退耕还林总体规划体系中。实施期间,县委、县政府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效益发展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下发了《关于实行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羊的实施意见》,精心布置,统一规划,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45.83万亩,其中退耕造林24.42万亩,荒山造林21.42万亩,涉及全县20个乡镇、509个村、29522户、约11.45万人(累计不重复数),分别占到全县总农业户、总人口的46%。至2012年底,县政府已按照政策兑现要求,向全县退耕户兑现补助资金2481.3万元,确保了退耕还林户的生产生活及退耕还林工作的长效机制。经过全县上下十多年的共同努力,山绿了、水清了、降雨量明显增多,气候发生了较大的改善,居民生活逐渐走向富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